1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的通称。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3.病毒粒子:完整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体。4.蛋白质衣売: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5.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单位。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7.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并且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这个过程称为溶原性。8.亚病毒:是一类结构和组成比真病毒小,简单,仅有核酸或蛋白质组成,可以侵染动物和植物的病原体。9.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它们是环状单链RNA.。10.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RNA组分。11.阮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12.细胞外裂解:在非正常情况下,大量噬菌体会在短期内同时吸附一个宿主细胞引起细胞产生许多小孔而裂解。13.滴度:能产生培养管中50%的CPE的最高病毒稀释度。14.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只是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称为拟核或似核,也没有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15.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16.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菌体表最外层的、坚韧而有弹性的薄膜。17.细胞质膜:又称细菌细胞膜。是紧贴在细菌细胞壁内侧,包围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厚约7-8nm,由磷脂(占20%~30%)和蛋白质(占50%~70%)组成。细胞质膜的主要功能是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流。18.细胞质:细菌细胞质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主要成分为颗粒状内含物,核糖体,酶类,中间代谢物,质粒,各种营养物和大分子的单体等。19.核糖体:分散在细胞质中的亚微颗粒,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20.内含物:细胞质内形状较大的颗粒和泡囊状构造,包括各种贮藏物,羧酶体,气泡或磁小体等。21.荚膜:许多细菌的最外表还覆盖着一层多糖类物质,边界明显的称为荚膜。22.黏液层:有些细菌不产荚膜,其细胞表面仍可分泌黏性的多糖,疏松地附着在细菌细胞壁表面上,与外界没有明显边缘,叫黏液层。23.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的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24.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25.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称为鞭毛,其2数目为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26.菌落:单个细菌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菌生长群体。菌苔: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所形成的微生物生长群体。27..原生动物:缺少真正细胞壁,具有运动能力,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28.胞囊: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体。29.分解代谢:也称产能代谢,生物氧化,是指大分子物质在细胞内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产生能量的过程。30.合成代谢:是指利用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复杂大分子物质,并消耗能量的过程。31.初级代谢:微生物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分解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32.次级代谢: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次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的物质的过程。33.碳源: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34.氮源: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35.生长因子:微生物的生长所必须且需要量很小,而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化合物。36.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37.天然培养基:含有化学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的培养基,也可称非化学限定培养基。38.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成化学限定培养基。39.固体培养基:在液态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凝固剂而制成的固体状态的培养基。40.半固体培养基:在液态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的量比固体培养基中的少而制成的半固体状态的培养基。41.液体培养基:不含凝固剂的液态培养基。42.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为生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培养基。43.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用于培养营养要求比较苛刻的异养微生物的培养基。44.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特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发生特征性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45.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将所需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分离出来。46.扩散:营养物质通过原生质膜上的含水小孔,由高浓度胞外(内)环境向低浓度胞内(外)进行运输的过程。47.促进扩散:营养物质由载体(透过酶)辅助的酷啊质膜扩散的过程。48.被动运输:包括扩散和促进扩散在内的依靠膜内外被运输物质浓度差而进行的物资运输方式。49.主动运输:在载体的帮助下,依靠细胞提供的能量进行的物质跨膜运输,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50.同向运输:某种物质与质子通过同一载体以相同方向进行的次级主动运输。51.逆向运输:某种物质与质子通过同一载体以相反方向进行的次级主动运输。352.单向运输:在能化膜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消失过程中,某种物质单独通过某一载体进行的次级主动运输。53.基团转位:物质通过载体帮助,在一个较复杂的运输系统的作用下进行的跨膜主动运输,被运输物质在该过程中化学性质发生改变。54..胞吞作用:细胞通过原生质膜吸附、包裹并吸收溶质或颗粒物质的过程。55.胞饮作用:通过原生质膜包裹液态物质的胞吞作用。56.吞噬作用:通过原生质膜包裹颗粒状物质的胞吞作用。57.质粒:是核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自我复制,把所携带的生物形状传给子代。58.噬菌斑:由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59.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和烈解(释放)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60.温和性噬菌体:凡在吸附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核染色体组上并可以长期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一般都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61.放线菌:主要呈丝状生长、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62.气生菌丝:基内菌丝长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直径1-1.4um,长短不一,形状不一,颜色较深。63.代谢: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不断地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转变成细胞的组分,同时产生废物并排泄到体外,这是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64.裂殖:当单细胞个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由一个亲代细胞分裂为两个大小、形状与亲代细胞相似的子代细胞,使得个体数目增加,这是单细胞微生物的繁殖,此种繁殖方式称为裂殖。65.发育:微生物从生长到繁殖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叫发育。66.代时:细菌两次细胞分裂之间的时间。67.巴斯德效应:氧对葡萄糖耗量的抑制现象。68.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存的微生物。69.专性厌氧微生物:许多厌氧微生物是绝对专性的,叫专性厌氧微生物。70.水的活度:是表示水被吸附和溶液因子对水的可利用性影响的一种指标。71.表面张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单位长度上的收缩力。72.竞争关系:指不同的微生物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对食物等营养、溶解氧、空间和其他共同要求的物质互相竞争,互相受到不利影响。73.互生关系: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共存于同一环境中,相互提供营养及其他生活条件,双方互为有利,相互受益。74.共生关系:指两种不能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共同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各自执行优势的生理功能,在营养上互为有利而所组成的共生体。75.拮抗关系:共存于同一环境的两种微生物,一种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其中有些产物对一种(或一类)微生物生长不利,或者抑制或者杀死对方。76.捕食关系:有的微生物不是通过代谢产物对抗对方,而是吞食对方。77.寄生关系:一种生物需要在另一种生物体内生活,从中摄取营养才得以生长繁殖。78.特异性偏害:某种微生物产生抗菌性物质,对另一种(或另一类)微生物有专一性的抑制或致死作用。79.专性寄生:有的寄生菌不能离开寄主而生存,叫专性寄生。80.兼性寄生:有的寄生菌离开寄主后能营腐生生活,叫兼性寄生。481.生长限制因子:凡是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营养物。82.连续培养:是在分批培养的对数生长期时,不断添加新鲜培养基,同时排出等量的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可以延长对数生长期一种培养方法。83.同步生长:培养物中的所有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能同时分裂的生长形式。84.灭菌: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的物理、化学方法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所有的芽孢或孢子全部杀死的过程。85.消毒: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致病菌(有芽孢和无芽孢的细菌),或者是杀死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的一部分芽孢。86.防腐:通过采取各种手段,保护容易锈蚀的金属物品的,来达到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目的,通常采用物理防腐,化学防腐,电化学防腐等方法。87.除菌:用理化方法杀死一定物质中的微生物的微生物学基本技术。88.湿热灭菌:指用饱和水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89.巴氏消毒:利用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90.抗生素: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死其他微生物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的化学物质。91.基因突变:微生物的DNA被某种因素引起碱基的缺失、置换或插入,改变了基因内部原有的碱基排列顺序,从而引起其后代表现型的改变。当后代突然表现和亲代显然不同的,能遗传的性状(称表现型)时,就称为突变。92.自发突变:是指某种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没有人工参与而发生的基因突变。93.诱发突变: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微生物群体,促使少数个体细胞的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在基因内部碱基配对发生错差,引起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发生突变。94.物理诱变:利用物理因素引起的基因突变。95.化学诱变:利用化这物质对微生物进行诱变,引起基因突变或真核生物染色体畸变的,称为化学诱变。96.杂交:是驼过双亲细胞的融合,使整套染色体的基因重组;或者是通过双亲细胞的沟通,使部分染色体基因重组。97.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来自研碎物),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里,从而获得了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98.转导:通过温和噬菌体的媒介作用,把供体细胞内特定的基因(DNA片段)携带至受体细胞中,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99.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cccDNA。100.附加体:有的质粒独立存在于细胞质中,也有的和染色体结合,称为附加体。101.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102.土壤生物修复: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的特异降解功能菌投加到各种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恢复土壤的天然功能。103.水体自净: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