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论文——建设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文明教育白云六小陈玲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在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突出问题。要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我认为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小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老师们应切实利用各学科教学平台,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需变革我们现行的教育。首先,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我市教育发展战略中;这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建设生态文明是贵阳未来社会发展首要战略目标,我市教育发展战略必须与社会发展战略一致。我们要从全局性、长远性上谋划我市生态文明教育,将其列为我市教育发展战略中优先考虑的地位;要整合全市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要将其理念、目的、任务、课程和评价融进我市基础教育,用生态文明教育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工作,使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我市终身教育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积极开展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生态文明教育在价值取向、教育规律、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途径和方法、教育模式、教育质量和效益、教育评价等方面均与现行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如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人的生态文明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内涵、生态文明教育的规律、生态文明教育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生态文明教育与素质教育等,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包括的组成部分,如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伦理道德的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科学的教育、生态文明行为教育、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和生态美育等,都亟待研究。第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该课程目标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是以传授生态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理解程度、应用能力是目标达成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应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生态学知识,特别是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知识分析评价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感受到环境问题离他们很近,与他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重视知识的应用,不仅使知识传授收到最佳效果,也是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身边事例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当学生能用生态文明知识去看待政府的一些决策、自己所熟悉的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时,那么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目标便已达成。第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同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生态行为是指人们在环境保护意识的支配下做出的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行动表现。在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新的思想观念落实在行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态文明知识,反省自己的日常行为。帮助他们正确判断哪些行为是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行为,哪些是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非生态行为。2007年12月31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发布通知实行“限塑令”,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实行“限塑令”一年来,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一些农贸市场仍在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也有一部分学生购物时没有拒绝使用不合规定的塑料购物袋。针对这些现象,我在学生中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通过活动纠正他们的一些非生态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总之,为了应对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对我市教育的挑战,我市学校教育应遵循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规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使教育既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又促进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