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学chart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介绍第二节国际生产的内部化理论第三节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第四节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介绍马克思和列宁关于资本输出的理论促进国民收入学说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促进国民收入学说促进国民收入学说简介促进国民收入学说的假定促进国民收入学说的分析促进国民收入学说的结论促进国民收入学说简介麦克杜格尔(G.D.A.MacDougall)于1960年的一篇论文“TheBenefitsandCostofPrivateInvestmentfromAbroad:ATheoreticalApproach”中,首次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国民收入的生产和收入分配的影响。这一研究,后经肯普(M.C.Kemp)发展,成为促进国民收入说。促进国民收入学说的假定(1)资本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因而不存在限制资本流动的因素;(2)存在两类国家A和B。其中,A国是资本要素禀赋丰富的国家,而B国是劳动力要素禀赋丰富的国家;(3)在流动之前,由于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A国的资本边际生产力相对B国来说较低;(4)存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即要素的价格等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结合假设(3),可推知A国的资本价格低于B国资本价格。促进国民收入学说的分析资本流动对国民收入生产的影响资本流动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资本流动对国民收入生产的影响A国的资本边际生产力B国的资本边际生产力MEDPTNQmduwen1O2OS图中,假定世界仅由A、B两个国家组成,A国为资本充裕国,B国为资本稀缺国。世界总资本量为O1O2,其中A国的资本量为O1Q,B国为O2Q。MN和mn分别表示A、B两国在不同投资水平上的资本边际产出,并假定资本的边际产出率递减。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资本不发生流动,即A、B两国分别把其全部资本投入本国生产时,则A国的资本边际产出为OD,总产量为O1MTQ,其中O1DTQ为资本要素的收益,DMT为劳动生产要素投入的收益;B国的边际产出为O2d,总产量为O2muQ,其中O2duQ为资本要素的收益,mud为劳动生产要素投入的收益。流动后,A国资本向B国流动,直到两国资本边际生产力相等时才会停止。在图中,当流量为SQ时,A、B两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相等均为PS。这时,A国总产量为O1MPS,其中资本要素的收益为O1EPS;B国总产量为O2mPS,其中资本要素的收益为O2ePS。A国总产量比原来资本不能流动时少了SPTQ,而B国的总产量比原来增加了PSQu,其中PSQw作为外国(A国)投资的报酬需支付给A国投资者,余下的Puw则是B国因引进外资而获得的收益。A国由于得到了来自B国的对外投资收益PSQw,因而在弥补因国内投资减少而损失的部分PSTQ后,尚能得到PTw的净收益。综合A国和B国的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资本流动给资本流出国和流入国都能带来好处。流出国由于把一部分资本投放到资本边际效率更高的国家,因而获得了更高的报酬;流入国则由于利用外资而使其国内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进而增加了收益。从世界范围总体考察,资本流动后世界总产量比原来增加了三角形面积PTu。可见,资本流动有利于增进全世界的生产和总的福利水平。资本流动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对于投资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对于接受投资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对于投资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流动后,A国总产量减少PSQT。但是,它的国民收入并没有下降。因为,SQ量的对外投资,按PS水平的资本价格,给A国带来了PSQw量的海外投资收益。只要海外投资收益超过因产量下降而减少国内收益,那么,A国的国民收入在资本流出后,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但是,A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对国内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收入分配却有看不同的影响:对资本要素的收入分配,较之流出前增加了。相反,对劳动力要素的收入分配在流动后下降了。参看图:流动前,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收入分别为O1DTQ和MDT。流动后,资本要素的收入由国内收入O1EPS和海外投资收益PSQw两部分组成,比流动前增加了EDTw部分;流动后,劳动力要素的收入减少为MEP,减少了EDTP部分。可见,资本流动后,使流动前劳动力要素的一部分收入(EDTP)再分配给资本要素,从而产生了有利于资本要素的收入分配效应。对于接受投资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B国在利用SQ部分外资后,使总产量增加。扣除支付给A国的投资收益之后,仍有三角形Pwu部分的国民收入净收入。与A国相反,B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在国民收入分配上,产生了有利于劳动力要素的分配效应。流动前,B国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收入分别为O2duQ和mdu。流动后,B国国内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收入分别是O2ewQ和meP。在劳动力收入增加总额dePu中,dewu恰好是资本收入减少的部分,即:流动后使原来归资本要素的部分收入再分配给了劳动力要素。促进国民收入说的结论促进国民收入说认为:(1)在资本国际间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可以促使资本生产力的国际平均化;(2)资本流动,不仅增加了全世界的生产和福利水平,而且同时增加了投资国和接受投资国的国民收入;(3)资本流动对投资国和接受投资国各自的国民收入分配产生了相反的影响。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AdvantageTheory)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StevenH.Hymer)于1960年在他题为《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一种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TheInternationalOperationsofNationalFirms:AStudyofDirectForeignInvestment”Cambridge,Mass:MIT,1976)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来的。海默在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时,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或者说两个基本命题,即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垄断优势是指大企业特有的优势,例如专有技术、管理经验、融资渠道和销售能力等。市场不完全是指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存在着垄断因素,或市场存在着某些障碍和干扰,从而引起不完全竞争。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保证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利可图的必要条件,是其应具备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垄断优势;而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又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即:市场不完全是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市场不完全是垄断优势的根源海默认为的市场不完全的类型:1.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2.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3.由政府介入而引起的市场不完全;4.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跨国公司具有的优势:1.技术优势2.资金优势3.管理优势4.原材料优势5.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优势其他因素的动因分析战略因素生产和技术因素海默关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区别证券投资只涉及资金的流动,而直接投资还要涉及技术、知识和管理等的国际转移。证券投资的目的仅在于赚取货币利润,而直接投资的目的是控制国外经营,占有和控制东道国及其市场,进而攫取垄断利润。证券投资是一种实际的国际资金流动,而直接投资可能不发生实际的国际资金流动。如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工业产权、专利、许可证等技术转移与东道国企业合作。根据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各国之间金融利率的差异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但由于跨国公司具有特定优势,即使没有足够的利率差异,企业仍可进行直接投资并获取垄断利润。因此,是企业的不同能力(优势)而非各国间利率差,构成了国际经营的充分条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ycleTheory)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R.Vernon)于1966年提出。维农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一文中,把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应用到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理论分析中。根据美国的情况,他提出产品周期有四个阶段,如图所示:0t1t2t3t美国生产和出口欧洲生产和出口美国生产时间美国消费美国出口(欧洲进口)欧洲出口(美国进口)欧洲消费欧洲生产1.从t0到t1为第一阶段。美国由于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因而新产品往往在美国得到开发和生产。从t1开始,美国向欧洲出口该产品。2.从t1到t2为第二阶段。来自美国的新产品吸引了欧洲的大量消费者,因而开始时出口增长率迅速上升。但潜在的市场也驱使欧洲厂商模仿制造该产品。这样美国向欧洲的出口增长率降低,但在第三者市场上,美国的出口仍可继续增长。3.从t2到t3为第三阶段。在t2,美国出口达到最高额,但美国的出口由此开始下降。因为欧洲的厂商逐步达到经济规模,即使在第三者市场上,美国货的竞争能力也减弱,逐渐为欧洲厂商排挤。4.从t3往右为第四阶段。欧洲厂商在本国和第三者市场上已能获得足够的利润,这时他们向美国市场削价倾销,从而使美国需从欧洲进口。这样,美国从垄断新产品市场到欧洲占据美国市场为止,该新产品周期在美国结束了,然而在欧洲却还在继续着。同理,当该产品周期在欧洲结束了,但还会在发展中国家继续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从贸易方面来讲,它指出,随着产品从“创新”到“标准化”,创新国会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则由进口国成为出口国。而且新产品的周期演进由创新国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投资方面来讲,它指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作用。首先,投资国具有生产和管理技术、信息等特定优势,而东道国拥有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的区位优势,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投资者就可以克服到国外生产所引起的附加成本和风险。其次,产品周期理论把周期中的几个阶段与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把它同企业的出口和国外生产间的抉择联系起来。由于美国等少数几个工业发达国家人均收入高,国内市场广阔,再加上企业拥有知识资产优势,因而,产品周期理论可以说明为什么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直接投资是由少数几个国家特别是美国发动和控制的。最后,对于那些已经建立起全球子公司体系的跨国企业来说,它更会从全球性战略角度考虑而不会按产品周期模型来进行国际生产和直接投资。维农本人后来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在其《经济活动的区位》一文中,更强调了跨国企业的寡占行为,他把其产品周期相应分为发明创造寡占阶段、成熟寡占阶段和老化寡占阶段。第二节国际生产的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简介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内部化的条件跨国企业进行内部化的动因划拨价格的决定机制拉格曼利用成本收益法对国际生产方式的解释内部化理论简介科斯(R.H.Coase)于1937年提出了“科斯定理”,认为: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提高了产品的交易成本,迫使企业从事公司内部交易。这是国际生产内部化的理论雏形。1976年,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Casson)首次系统地提出了跨国企业的内部化理论(TheoryofInternalization)。1981年,拉格曼(A.M.Rugman)在内部化理论基础上,比较了对外直接投资、出口和许可证转让三种方式的选择。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内部化理论以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为基础,认为战后科技革命使中间产品,由传统的原材料和半制成品转变为信息产品。如果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中间产品的交易,就会提高交易成本。所以,企业不得不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命题为(1)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经营目标不变;(2)当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促使厂商对外投资建立企业间的内部市场,以替代外部市场;(3)企业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就形成了跨国公司。内部化的条件只有当内部化的边际收益大于或等于内部化的边际成本时,内部化才是可行且有效的选择。从内部化的成本来看,它主要包括:(1)通讯成本。(2)管理费用。(3)政治风险。从内部化的收益来看,建立内部市场的意义在于:可以消除外部市场供求的脱节现象;可以对难以通过外部市场定价的中间产品实行有效的区别性价格;可以消除外部市场因买方或卖方的垄断而形成的不稳定;可以促进买方和卖方在产品性质、商品价值方面的知识达到均等,消除买方不确定性(Buyer’sUncertai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