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简》读书笔记美学初行第一序上个学期《文学理论》,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书目。由于书目众多,不知道该读那本,于是经过几番打听,得知朱光潜先生《谈美》是所有书目中最薄的一本。于是在当当网上游荡一会之后就买了本《谈美书简》,收到书之后,发现这本名为《谈美书简》的小册子,并非所谓的《谈美》。索性,也是一本很薄的小书,不妨碍,我且读读。1.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这是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的第二篇的篇名,也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不从第一篇开始写。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现在写的是关于我自己的对“美”感觉,也就是说,我对第一篇没有感觉,认为它没有“美感”。第一篇的篇名:《怎样学美学?》,涉及最多的词语是马克思,作为我们这一代的人,对马克思有种无形之中的反感。讨厌无论做什么都来一句“马克思”之类。所以就把第一章的任何感觉都一概抹去。所以在以后的几篇中,凡涉及马克思的文论,都一概不做解释。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是在文革之后所写,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涉及到了马列主义,而在朱光潜先生前期的作品中很少出现那样的字眼,也许这正是“文革”对于中国大师的毒害。关于美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美”的学问。人们会经常问道这样的问题:怎样才算美?美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怎样才算美?这样的问题根本无足轻重,“美”也只是一种“心”感受。美不是一个可以描述的概念,和理科的一个概念不一样,他没有办法定义。强加定义也只会把人们关在一个笼子里,他在笼子里面转来转去,也就无法发现真正的美。而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美学理论,黑格尔、康德等等,他们的美学理论是在总结的基础上完善的,其基础也只是对于美的问题的长期思索之后找到的规律性的东西。至于美究竟是什么?他们也没有办法去解说。我们感受美,应该从现实生活还是抽象生活呢?毋庸置疑,从抽象的概念,你能感受到美吗?书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美是符合人类社会生活向前发展的历史规律及相应的理想的那些事物的,以及相关的自然性的必要条件,而以其相关的社会性(在阶级的社会时期主要被阶级性所规定)为因素。矛盾统一起来的内在好本质之外部形象特征,诉诸一定人们感受上的一种客观价值”——选自一学者的对美的定义这样一个概念,你能感觉到美的存在吗?如果美要真是这样的话,那他也不会再美了。美是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只有能够感知的到的,才叫美。譬如说,你在路上看见一个美女(帅哥),让你怦然心动,为什么你会有所心动?原因很简单,他美啊。正是因为他的美经过光的折射传到你的视网膜上,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美女(帅哥)的像,这样的美食具体可感的。同样,有很多人在外出旅游的时候,在看到祖国的名山大川时,会发出“真美啊!”的感叹,也是因为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美的存在,美在这一层上时具体的。美也是可以转换的,两个时间点的同一个事物,也许你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感受。一男子开始和女子交往时,感觉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女子太美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女子身上到处是毛病,转而他会认为“这女子一点都不美”。这里的“不美”则是他在“美”的阴影下发掘出来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这样没也就成为了一个不是具体的,但是可感的东西,而感知这样的美必须要经过的是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美学初行第二2.谈人谈美,必须从人开始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现代社会所谓的价值,都要在人这个主体的影响之下,才能有所表现。你我都是人,在现实的生活中,都在发现美,其实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的是发现不美的美,即我们所说的隐含在内部的美。美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所发现的美具有影响的广阔性,即被大部分的人所接受,而那些隐含的美,却是在少数人的发现之后,才被广大的人所接受。伯乐会相马,因为伯乐懂马,而这也正是伯乐存在的价值。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在进行着这项工作,这个问题我在上面的一篇中有提到。不记得哪次在一个节目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好像是“世纪大讲堂”吧!一个老禅师这样说:“一半一半的世界,善的一半,恶的一半;光明一半,黑暗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在西方还有这样一句话“人,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对于这句话,人是一种能够感受世界,思考世界的动物,感受魔鬼、感受仙子,达到这两者不是一种美。感受人的美,其实是同时感受两者,在感受魔鬼的时候,并没有产生美的感受,但是我们要试图将魔鬼转化为仙子。比如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诡计,这不谓大小,这并不是黑暗,而是人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不执行这条诡计,这样的话你就是光明的,没有黑暗。这也就是人的价值体现的一个方面,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也就能够在无形之中产生美感。所以希腊人说“懂得你自己就是人最高的智慧”,何谓懂得人,就是懂得你自己;何谓懂得你自己,就是能够感受你内心真切地感受,不带一点杂质。人,是从人猿进化而来,一定程度上说,人也是一种动物。但是,人毕竟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始终保留着一点兽性。这份兽性在人的社会,表现为欲,对于欲的追求,使人在现实生活中释放兽性。但是人的欲肯定会有冲突,这也就是经常发生冲突的原因,也就是世界历史上经常发生各种战争的原因!“艺术和美是怎样起源的?并不是起源于抽象的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截获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中极其平凡的事物。”——朱光潜这是甲骨文的写法。这是篆书的写法。甲骨文的美字式一个象形字,像一个人带着头饰,以示威武。在古代的社会中,往往给长者带上有象征权威的头饰。在一部叫做《智人》的电影中,一个远古人在泥泞中发现一块很美的石头,于是就把这块石头发在自己的头上,显示自己很美,还向周围其他地方远古人展示,这就是美的最初来源之一。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为美,这也就是将食物作为一种美。在远古生活中,美是和现实生活所结合的。对于人来说,美不仅仅是一种美对于人身的刺激,也是人自身对于自身的刺激,他是一个内外的综合互动所达到的内外契合,是一种和现实生活相互辉映的感受。美学初行第三3.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文艺创作中的人性、人道、人情)原本的《谈美书简》中的第六章的标题为“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由于朱光潜先生的这本小册子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所写,其中所说的禁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或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现在情况下的一个不能再称作禁区的一个美学上的要点。而至于朱光潜先生为什么将他们视为禁区,也不得而知。原本书中是有很多章节的,但是在我的个人水平和个人的剪辑中少了很多章节,比如这节本来就是原文的第六节。而在这节中主要谈的是文化大革命后文艺创作中的几大禁区,由于个人的水平限制,只能在其中的三点上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所以把这节的标题改名为“文艺创作中的人性、人道、人情”。一.人性:在书中朱光潜先生提到了古希腊的一句文艺信条“艺术模仿自然”。,这里所谓的自然就是指称人性,而西方一直到现在都有着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对于自然的摹仿程度的大小,这也就是为什么素描画在西方一直很是流行的原因。但是这似乎忽略的中国作为诗性文化的代表存在与世界的艺术林中的价值,在中国一直以意象为代表,而作为中国艺术的代表的诗和画更能反映出中国对于自然的理解,关于中国的诗和画,有兴趣可以去看钱钟书先生的《中国诗与中国画》。而中国的艺术一般并不是以具体可感为主,而着重渲染,使人自主感受,达到意无穷的境界,这点在齐白石的画中可以有所体现。而真正的谈到人性,关于人的本性,其实就是自然。可以改用一下前人的话,人性就是人本性化的自然。人本来只是作为一种动物生活在我们的世界中,也就是因为制造工具和语言的出现使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动物的行列,而在文字的出现和系统化之后,必然会产生艺术作品(其实在在更早期可以将一个图腾作为一种艺术作品)。之后,就成为了对于人类本身的一种脱离动物的渲染,在这个渲染的过程之中,将人性则作为一种自然在艺术作品中反映。而艺术必然会反映人性,而且反映的还是具体的人性。那么,何为具体?拿文学作品来说,具体就是具体的人物、具体的环境、具体的情节,以及所让人产生的具体的感受。这感受不一定使人涕泪满面,但一定会催人泪下,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人性的共鸣)。人性的共鸣就是说艺术所反映的和你的内心的某个方面有一个契合点,是你产生感受,由于每个人的契合点不同,所产生的感受也就不相同。这也就是为什么一部精彩的电影可以吸引很多人的缘故,正是因为这部电影所涉及的面很广,所以才能在每一个人思想深层找到一个对立面。二.人道:关于人道,本人并不是很能理解,所以只将朱光潜的主要点写下,不涉及自己的理解。人道,即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作为反封建、反教会而提出的一个口号,他帮助西方冲破了基督教会一千多年的黑暗统治。人道主义是西方的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内容,却总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将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因为人虽然是一种动物,却具有一般动物没有的自觉心和精神生活。人道主义可以说是人的本位主义。三.人情:人情是人性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各个时代所的人情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的性格特点,我们经常在看电视剧或是看小说时都说一部作品的人情味不足,在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情味就是所反映的事物是否是欣赏者所喜闻乐见之事。而在古今中外最容易到达人的内心共鸣点的就是爱情,这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先说爱情的电影,中国七八十年代的电影还是着重展示中国的爱国热情,但是在这之间也出现了反映中国式爱情的影片,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的爱情剧一般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男女主人公相视无言,一个眼神就代表了他们之间的无限情思。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打开,外国片的逐渐引入,中国原本的爱情剧的拍摄手法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就出现了色戒这种不东不西,不黄不黑的作品,我们无法给他下一个具体的定义,于是将他们这一类的片成为“伦理片”。再次谈谈一直很是感动中国的“感动中国”。处几年由于触发人情,所以一时间也感动了祖国山川;但是随后几年的“感动中国”则变成了中国政治界的一个大联欢。在人情的反应中,我们确实产生了对于美的追求,但是这份追求不一定能够产生美的快感。有时美感也不一定是快感,无论是戏剧或是悲剧,我们都能在其中的悲喜交加和狂风暴雨之中感受到美对于我们的影响!美学初行第四4.从生理观点谈美和美感(上)具体的审美活动是一个很复杂的关系,涉及复杂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这主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节奏感。节奏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原始的美的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要素——节奏。节奏不仅见于艺术活动,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的思想情趣的传达媒介,艺术家将自己的对于美的感受融入于艺术作品之中。二欣赏着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作者融入的美感,而自己产生美感,引起情感的共鸣下面看看这首诗: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李白的诗突兀沉雄,长短句交换运用,有节奏的显示山体的起伏不断,连绵有致。而我的老师的上课时则引用下列的方式排版:这样的排版似乎更加能够显示出李白的诗歌的连绵不断,更加能够使读者对于蜀道的难有很全面的理解,上面的排版很有山体起伏的气,很严密的道出了蜀道的难,李白运用这样的长短句使他心中的山体的节奏暗含在诗中,使读者在读诗时被诗体的音韵节奏和长短结构所感染,有一种延山之上的感觉,更有蜀道上的压抑感。再看下一首诗: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贺《李凭箜篌引》这是另外一首很有韵味和节奏的诗歌。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着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