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对知识产权有多少认识误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上下对知识产权有多少认识误区?所谓“知识产权”,其实是智力成果的财产权,而非“知识”的法定权。但因大陆学者翻译和引申错误,误译的“知识产权”木已成舟,一直在误导中国上下,许多人把知识产权中的“知识”跟知识经济的“知识”混为一谈,“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诸多不当甚至可笑的说法也在全国上下广为流行——马维野辨析知识产权若干问题(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今年为中央媒体知识产权培训班授课,就知识产权正误概念、知识产权文化与知识产权现状等诸多问题逐一详加剖析,很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要点如下:“知识产权”翻译错误马维野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提高硬软两种实力:硬实力主要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软实力就是自主创新完成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拥有的发明专利上,自主创新环境越来越表现在知识产权文化的优化上。但对知识产权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是不清楚的,包括政府界、经济界、科技界、文化界,甚至知识产权界的学者,往往把知识产权中的“知识”跟知识经济的“知识”混为一谈。知识产权在英文中有两个概念:IntellectualProperty(简称IP)和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简称IPR)。这两个概念不同,却统统被中国大陆的学者翻译成四个字:知识产权。而三个英文单词(Intellectual智力、Property财产、Right权利)的中文词意中根本没说知识,讲的是智力、智慧。台湾的翻译是比较准确的,把IP翻译成智慧财产,把IPR翻译成智慧财产权。“知识”的英文是Knowledge,指有公知性的认识、认知、学问、学识。“知识”由于其公知性,是不能产权化的。不是张三学了“牛顿三定律”,李四就不能学了。台湾翻译的“智慧”是指用其非公知性获得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运用得好才可能产权化。知识是死的,智慧才活的,死知识离开活智慧的使用一文不值。中国有很多传说,说明中国人的知识比美国人丰富得多,比如“花木兰”。但美国人把“花木兰”,以及中国的国宝大熊猫都拍成动画片,在全世界卖钱。说明我们的智慧不如美国人。可见,在知识产权制度下,智慧远远重于知识。中国人在接受新概念时往往习惯于顾名思义,很多人一见到知识产权就想当然地把它说成是“产权化的知识”。这是极其不准确的。要准确理解知识产权的本质含义,千万不要顾名思义,应该懂得: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的法定权,而不是知识的法定权。而且我认为,“知识产权”是个很不好的翻译,它一直在误导中国民众乃至高层领导人。“专利”却是英文Patient的绝好翻译。专利制度就是通过公开发明换取垄断的制度。英国是第一个实施专利的国家,把国王签发的独占权利证书称之为发明权利证书,“专利”Patient的特点是公开和垄断。在发明公开的前提下,保证了发明人对其发明创造的垄断权。“知识产权”是30年前由中国大陆学者创造的;“专利”一词则是几千年前就有了。在古汉语里,“专利”一指专谋私利,二指垄断利益。“自主创新”的误区近些年来,“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说法在全国上下广为流行。“自主”指自己能做主。“自主创新”的含义有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表明,“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别人的东西,也不等于当年提倡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自主。“自主知识产权”指的是拥有排他性的独占权。独占权可多渠道获得:可以自主创新,可以花钱买,也可是他人赠送。“自主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自主创新”需要花钱。而许多中小企业无力承担高昂的研发费用。“自主创新”也要讲求成本。如果购买成本大大低于研发,何需“自主创新”?因此,企业不但要学会自主创新,还要学会购买、引进、合作。让知识产权为我所用,才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最高境界。“自主创新”的成果不等于“自主知识产权”,换言之,创造并不等于拥有。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创造的成果不过是公知技术,人人可以无偿使用。只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发明创造的成果才具有独占性,企业才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占性是知识产权非常重要的特性,恰恰是它才能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用不受法律保护的科技成果打击对手,防止别人模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误区“知识产权”是私权,张三拥有的,李四就不能再拥有。“拥有自主”是同一概念的重复表达。语言学上显得十分罗嗦。“自主知识产权”的说法也是很可笑的。尽管“知识产权”翻译得不好,但其私权性质表明,任何“知识产权”都是“自主产权”。既然没有“非自主知识产权”,又何来“自主知识产权”呢?“自主知识产权”大概是科技界提出来的,不是知识产权界提出来的。科技界提出来的“自主知识产权”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如果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而科技界在“自主创新”成果得到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授权之后,为了突出“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就在“知识产权”前面画蛇添足地加上了“自主”二字。这大概就是全国上下广为传播的“自主知识产权”说法的由来。如果要真正理解“知识产权”,“自主”二字实在是要不得的。“知识产权”的价值“知识产权”很有价值。据报道,iPhone手机只在中国生产,可是苹果公司拿走了58.5%的利润,中国人拿到了可怜的1.8%。相当于库克每天挣100多万美元,合人民币650多万元。名牌LV包一个卖好几万元,而生产LV包的皮革,每平方米就几十块钱。它们都体现了知识产权的价值。知识产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文化繁荣的标志,是企业的生命线。有作为的企业应该学会构筑知识产权壁垒。比如商标的价值。可口可乐商标价值700多亿美元。美国一家公司吸取苹果公司在iPad商标上的教训,进军中国市场之前,在中国商标局注册了60多个商标。专利的价值远胜于科技成果的价值。2009年,贵阳一家企业领导告诉我,他们公司已连续4年每天申请一件专利,是因为吸取了教训。他们的产品销往海外,在与外商合作中,为证明他们是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曾出示过20多个获奖证书,包括在人大会堂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外商看不懂:“技术先进与否是市场说了算的,你们中国政府凭什么说了算呢?”而我国的科技奖励制度是从苏联学来的,全世界保留科技奖励制度的目前大概只有中国。他们赶紧拿出几张国家知识产权局签发的专利证书,老外一看态度大变,合作非常顺利,一家外商甚至多付给贵阳这家企业200万美元,以示对其知识产权的尊重:“你们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标准是什么,你们通过什么手段得来的,我们既搞不清楚,也没兴趣搞清楚。你们能获得这些专利了不起,因为发明专利能不能授权,全世界是统一的标准。不该授权,就是用尽一切不正当手段也不可能得到授权。”专利价值有时高于商标品牌的价值。这也是驰名300年多年的剪刀品牌北京的王麻子和杭州的张小泉倒闭的原因。它们是被1983年创立的广州阳江十八子打败的。阳江十八子大量申请专利,通过授权专利不断扩大市场,垄断市场,最终把王麻子、张小泉挤出了市场。这个例子说明,知识产权对企业都很重要,但是,专利才是企业,特别是创新型、技术依赖型企业最有价值的知识产权。一家企业老总曾经问我:“商标、专利到底是什么关系?”我随口告诉他:“商标是你的‘名片’,专利是你的‘芯片’。”他说这句话让他恍然大悟。上接《中国上下对知识产权有多少认识误区?(上)》因为我们太尊重知识,所以大陆学者把IP和IPR两个不同的概念统统译成了“知识产权”;按照“偷书不是贼”的观念,侵权盗版是违法的,在道义上则是天经地义的;中国人受爱面子、重荣誉的影响,导致专利申请重数量、轻质量的非正常现象产生;中国人重“仁”,大多不把知识产权当回事;西方人重“智”,多会把知识产权当作命根子。“崇尚智慧、鼓励创新、诚信守法、勇于竞争”,应成为建设知识产权文化的目标,但也不要过于依赖或等待社会环境的好转——马维野辨析知识产权若干问题(下)文化对知识产权的影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在中央媒体知识产权培训班授课时说,中国有尊重知识的优良传统。但正因为我们太尊重知识,所以大陆学者把上述两个不同概念统统翻译成了“知识产权”。民间有“偷书不是贼”的说法,按照这种观念看待侵权盗版,它在法律上是违法的,而在道义上则是天经地义的。中国人爱面子、重荣誉的影响,也导致产生非正常的专利申请现象——为挤进专利申请前几名,甚至第一名,有些省份在专利申请上不大注重质量,片面追求数量。儒家思想也有影响。康有为说过,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知识产权是经济竞争的工具。重“仁”的人不可能把知识产权当回事,讲“仁”是不可能通过知识产权与人竞争的;而重“智”的民族会把知识产权当作命根子。准确地讲,知识产权是翻译错误,它实际是“智慧财产权”。西方人重“智”,知识产权制度才会产生并得到彻底实行。上述文化对知识产权影响的结果,导致我们比较重视面子、知识、理论,不大重视实惠、智力、应用。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文化”指的是有利于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的各种精神现象,主要是与之适应的社会氛围。“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文化”是两回事。“知识产权文化”首先是创新精神。有以下5个要素:一、创新精神。专利、商标、著作权都是创新的结果。所以必须鼓励创新精神,一要宽容失败,二要力戒模仿。美国硅谷就很宽容创新失败:失败是必修课,是成功的钥匙。但我们的科研制度缺乏宽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不利于创新。我们善于跟踪,不善于首创。一个普遍现象是,外国人发表了有创新见地的学术论文,就会有大量海内外华人学者跟风发表学术文章,来证明外国人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商标注册也有类似现象。商标制度的本意是通过明显的标识和特殊的名称提高商品的知名度,避免消费者錯选。在中国,一旦出现一个好商标,就会有其它企业模仿,设计出让消费者真假难辨的图案注册商标。就连“谷歌”商标,也被中国人模仿设计出“谷姐”来。这些“山寨”文化的泛滥,是聪明人把聪明劲用错了地方。二、竞争意识。知识产权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独占权带给企业垄断利润。有位知识产权专家说过一句话:“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鼓励创新。”这成了国内普遍存在的共识。企业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是为了通过大量占有知识产权“跑马圈地”来垄断市场。因此,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绝不是鼓励创新,而是激励竞争,保护垄断。例如,空客公司和波音公司2005年开始在中国大量申请专利,因为2005年中国宣布要自主研制大飞机。它们马上意识到中国新成立的飞机制造公司将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对手,它们为了维持在全球飞机制造业的垄断地位,才开始在中国大量申请专利。试想,空客、波音是为了鼓励创新才在中国大量申请专利吗?恰恰因为知识产权制度本质特征是激励竞争、保护垄断,才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强烈的鼓励创新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误认为鼓励创新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我们受千百年重义轻利、无为而治的文化价值观影响,显然不利于中国的企业树立竞争意识。三、诚信道德。如今,不讲诚信逐渐战胜取代了诚信。例如,2006年的“汉芯”造假事件,一些院士、大学校长近年不断卷入学术造假丑闻。在西方,不诚信就没有立足之地。德国国防部长、匈牙利总统都因为抄袭论文而下台。我们社会的诚信危机是重视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最严重的观念障碍。四、法治观念。必须把诚信教育和法治观念结合起来,自觉地诚信守法,才能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五、人本主义。任何发明创造都来自发明创造者的灵感。灵感来自激情,激情来自社会的尊重。尊重人的首创精神、智力劳动和心理需求,才能使发明创造者实现其人生价值。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知识产权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一定的社会氛围,其内在本质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在美国,乔布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他这样的成功在中国很难实现。中国网友的调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中国创新与发展环境的无奈。我们要营造好的文化环境。建设知识产权文化还有赖提高几种意识。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我把它归结为知识产权的创造意识、运用意识、保护意识、管理意识、文化意识。知识产权的创造意识。我们不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