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2009年7月15日星期三LILUN理论主办:理论部主编:刘好光编辑:双华斌电话:010-62257722转327Email押shuanghuabin@163.com社址: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邮政编码:100082电话中继线:62257722电报挂号:81108统一刊号:CN11—0035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海工商广字第0128号(1-1)印刷:解放军报印刷厂定价:每月24.00元零售每份:0郾80元城市人才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东强西弱的特点;科技转化能力北京最优,东部沿海地区优势明显;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具有显著的制度竞争力城市竞争力首重地缘■本报记者双华斌日前,由近百名城市竞争力研究专家历时半年多完成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京发布。其中,针对全国51个重要城市人才、制度、科技等方面硬、软竞争力的评估报告亮点颇多。人才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2008年,全国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的城市中,就有6个在人才竞争力排名中也进入前10。CFP供图城市提升的政府角色我国城市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就中央政府而言,一是要将提升城市竞争力作为国家区域政策的核心。城市是国家资源的集结点和经济发展的龙头,更是国家创新和创富中心,提升城市竞争力应该成为国家区域政策的核心。国家应支持东部地区走向世界;援助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加强竞争能力建设;支持中等城市提升竞争力和带动力。二是要制定面向2030年的城市体系发展规划。国家应制定全国城市发展综合性总体规划,对中国城市发展目标、规模、级别、空间结构、功能定位等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专项规划,形成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各类经济社会规划相协调的规划体系。三是要改善城市发展的制度环境。国家应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开放性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模式,打破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保障公民的迁移和择业自由;深化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开放劳动力市场,不断消除城市就业市场形形色色的歧视制度;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市所有居民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将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并入资源税。同时,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农民交易使用的权利,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要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国家应重新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责与公共权限,做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同时,通过直接投资或财政转移支付为落后地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根据人口聚集程度设置城市和确定城市的等级,合并、收缩部分西部地区城市,加快东部地区镇改区、市的步伐;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五个统筹”要求的指标体系,考核城市政府绩效;进一步完善区域特别是城市群区域的协调机制,成立统筹区域内城市发展的组织机构,创新公共治理模式,推进区域协同。五是要加强适应城市化变革的法制建设。国家应根据城市化发展需要,在现有的有关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制定或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形成覆盖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同时,强化相关法律制度的实施机制,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效率,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法制保障。在地方政府层面,一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并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积极统筹城乡规划,形成城乡一体的空间发展格局,注重空间聚集发展,并采取尽可能高的标准来规划和建设,提升空间的品质;三是推动城市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主体,构建创新网络,搭建创新平台;四是开发城市人力资源,构筑人才高地,营造人才环境,建立和完善移民制度以引进高端人才;五是营造城市生态环境,制定科学完善的城市生态规划,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六是建设和谐城市,强化社会公平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城市危机应急机制建设以及司法环境建设;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实施绩效管理,推行电子政务,建立专家型政府;八是创建城市品牌,强化城市品牌意识,保持城市品牌特色,制定城市品牌营销规划等。(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全球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新趋势下,中国城市参与全球竞争拥有明显的优势、潜力与机遇。最新数据显示,在西欧、北美城市经济增长缓慢的时候,中国经济增速最快的10个城市中有8个位列全球城市经济增速前10名。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全球产业转移加速以及当前全球金融风暴的巨大冲击,直面全球激烈竞争的中国城市迫切需要探索和实施符合中国实际的全球竞争战略以提高竞争力。本刊特约请城市竞争力研究专家撰文分析,供读者参考。———编者城市发展与国家战略城市竞争力的中国战略倪鹏飞值得期待的城市大国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全球产业转移的加速,以及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中国城市参与全球竞争既有明显的优势与潜力,又有不少的劣势与问题;既有重大的机遇和希望,又有严峻的挑战与威胁。中国城市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第一,是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曾经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城市经济崛起的比较优势,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有一定程度上升,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这一优势中国仍然具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仍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保持的优势。第二,是制度优势。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发展需要有特色的制度作为保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解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支持了城市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体制,既让中央有足够的资金调控力度,又能调动地方的财政积极性。第三,是区位优势。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75%的大城市和70%的工业资本都集中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是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最为有利的条件。中国有着3.2万公里的海岸线,而且大都处于适合经济发展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第四,是文化优势。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现代的中国城市发展更是注重把这种历史文化因子糅合到城市的发展之中,把它作为一种软实力,很多城市都注意以文化优势促进城市的发展。第五,是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人力资源已经由单纯的数量优势转化为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优势。中国的城市集中了中国丰富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中国的大部分城市的人口规模、教育水平等指标在与世界城市的比较中排名都较好,而且一些一线发达城市在人力资本的相关指标上更是可以比肩世界一些发达的城市,像北京、上海的教育水平就分别排名第5和第11位。第六,是大国优势。作为一个拥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中国城市的发展拥有世界最大的市场规模,庞大的内需市场给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的优势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中国作为大国也具有抗衡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第七,是后发优势。发展起步晚的中国城市可以很好地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缩短发展时间。同时,在城市管理和规划等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第八,是集群优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城市集群化趋势已崭露头角,城市通过集群的发展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城市的服务成本,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产业集群能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成本,提高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当然,中国城市的劣势与问题也同样明显,如资源不足,技术创新落后,高端人才匮乏,环境质量问题严重,要素市场扭曲,城市结构失衡,产业层次低,城市管理能力欠缺等。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我国的城市发展也不例外。事实上,我国的城市发展的确面临着重大机遇。全球化和信息化有利于中国城市利用全球的资源和市场。全球化使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给中国城市实现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跳跃式发展,以及赶超发达国家城市,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使得中国的每个城市能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两种资本,两种技术”。同时,信息化加快了中国城市对国外市场和消费者的了解和沟通,从而加快对国外市场的利用。同时,也提高了政府、企业和各单位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效益,增强企业创新和发展能力。全球产业转移给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当前,全球化程度加深使得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快,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同时进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尤其是近年来,大规模的国际服务业转移,已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和布局中的新趋势,将为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和承接转移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值得一提的是,服务外包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新机遇,特别是解决中高端就业的新机遇。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增强中国城市的吸引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城市投资环境和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改善,为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创造良好的氛围。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都在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城市的发展为外资的进入创造了大量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看好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国城市群规划给中国城市的发展带来机遇。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各城市群内的城市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提高城市群的总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聚集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目前除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三大城市群外,还将涌现出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这十大城市群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同时也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十大支撑点。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将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制度的创新。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城市的市场化程度将不断加深,更多的行政干预将会让位于市场,经济结构将会得到有效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并会带来更多的制度创新。不可回避的是,我国城市发展也同时面临着国际贸易摩擦加剧、要素价格上升和汇率波动、国际城市竞争加剧、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发新问题等挑战与威胁。多层开放的城市体系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城市体系。从城市规模看,未来中国将形成城市带、城市群、巨型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居民点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从空间影响看,未来中国城市发展将自成体系,既有世界级城市和国际化城市,也有国家级城市和区域城市,具有不同的掌握和运用资本参与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区域产生影响。从城市功能看,未来中国城市的城市功能将呈现层级分化趋势。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5%以上,城市人口10亿左右,城市数量1000个左右。我国将形成世界顶级城市1个,世界级城市3至5个,国际化城市15个左右,国家级城市30至50个,以及一大批区域和地区性城市;我国城市群人口将达到8亿左右,将形成1个世界级的城市群,2个国际级的城市群,7个国家级的城市群,若干个区域性的中小城市群;我国城市带人口将达到12亿左右,将形成1个世界级的城市带,2个国际级的城市带,6个国家级城市带,以及若干个区域性的中小城市带。依据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笔者认为需通过十大战略路径:———非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大城市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领头羊”作用,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有序发展。———大国战略。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应发挥城市总量大且具有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的大国优势。一方面,实现国内市场充分一体化,汇集城市合力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另一方面,掌握全球战略的动态制胜点,控制区域和全球市场,充分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成本领先。发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相关低污染、低耗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期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