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预计讲稿改doc-教学设计预计讲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20世纪70年代,为大的教育专家加涅提出来的。在此引用作为我今天的一个主题。今天我讲的主要有两个内容。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部分想从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以及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三个方面谈。一、什么是教学设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设计”的意思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当前比较权威的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打个形象的比喻,教学设计就像是盖房子的蓝图、设计图纸。到底我要盖一个什么样的房子,是平房还是楼房?用什么建筑材料,是用砖,还是用石头?这些都要在设计时考虑充分。因此,教学设计是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进行的蓝图规划。既然是蓝图规划,既然是预先的设计,就不是实际教学,就有发生多种情况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可能性。教学设计不能设计成“定案”,应避免封闭性,强调开放性,能够包容教学实际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也就是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设计房子的蓝图,还要分析盖房子会面临的具体问题。比如我要盖房子的地方有什么特点,是土地还是山地?这就是教学问题。对将要面临的情况分析的越清楚,盖房子的时候才会越顺利。同样的,对教学背景分析的越详细、越清楚,实施教学是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发展。所以,明确教学问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点。最后,设计房子的蓝图,地基到底要打成什么样的,是石头的还是混凝土的,不能仅仅从地基本身出发,还应综合考虑土地的情况(沙地还是山地)、要盖几层楼、是否需要抗震等方面。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系统的考虑。教学设计也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整体出发,针对教学问题的解决,考虑教学诸要素的合理、有序、优化。二、本次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1、时间:24小时2、内容:抽2选1,一课时的教学设计3、字数在4000字以内。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共有六部分: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要严格按照框架要求去做,保证项目全,不丢项;大框架要与实际要求一致,子项目可以适当作调整。不要因为丢项、漏项而影响教学设计的最终效果,这样对老师们来说就太划不来了。下面逐项说一说每一项要写的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在这部分,要求清晰描述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也就是给本次教学设计定一个“调”。教育学、心理学有那么多的研究成果,新课程强调那么多的新理念,不能可在一节课上面面俱到。正所谓:面面俱到也就是面面不到。所以老师要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实际,选择最主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用简洁的语言进行阐述。结合以往教学设计评比的经验,在这部分的描述上,老师们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过分求大求全。这里说的是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体现了那些指导思想就写哪些。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要堆砌课改热点理念。有的老师看着那些好词哪个都好,想着反正都是当前炙手可热的话题,就都写上呗。结果一节课有大大小小好几个指导思想。比如:《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这样写的:以语言运用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发现、探究与质疑。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策略,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深入学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扩展阅读,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语言,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作、表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段话中几乎涵盖了课程改革以来所有的热点话题:以学生发展为本、鼓励探究与质疑;运用多种讲授方式、强调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读写结合。到底这节课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看不出来。第二,缺乏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指的是“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要和自己的实际教学相一致。有的老师确实是只谈了一个主要的指导思想,可是再往下一看具体的教学设计吧,根本跟这个指导思想对不上号。这也是不行的。比如,有的老师是这样写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依据教材自身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年龄特征,文本学习的主要任务便是引导学习语言,培植语感,发展思维。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提高自我语文综合素养,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指导思想,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论放到哪一节语文课上都是可以的。最忌讳的就是大而空,一定要注意针对性。如:《新型玻璃》本课教学设计基于“学生主体性”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优化学习过程”的理念。教学的本质是学习。从教到学的转变是现代世界教学的共同的一种思潮。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学生角色的转变,他们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学生主体性”已经成为新课程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理想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本课教学就是尝试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这段话几种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主体性,一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看起来似乎有针对性了。但是再来分析就会发现,这段话不仅放到语文课上可以,放到数学课上也可以,科学课上也可以。这样缺乏学科特色,脱离与学科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也是要避免的。第三,语言罗嗦。比如:本课教学设计基于“学生主体性”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优化学习过程”的理念。《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学习过程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让位于学习活动”。在国内,陶行知先生早就强调,“教学的本质是学习”。在国外,赞可夫强调,“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可见,“从教到学的转变”是现代世界教学的共同的一种思潮。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学生角色的转变,他们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学生主体性”已经成为新课程的重要标志。新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并把它作为改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的重要途径。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构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理想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即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也只有创设了这样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本课教学就是尝试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用了758个字来写“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快赶上一篇小论文了。老师们要明确,这里不是要论述某一种理论或者思想为什么是好的,也不是介绍某一种理论或者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千万不要铺展开来,漫无边际的谈。简单一两百字、最多二三百字,精要的叙述即可。如何保证“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的针对性呢?我想,前提是基于语文学科理解教学。我们一提到教育理论往往就会想到“三论”,课程论、教学论和学习论。但是这三论是语文教学的上位学科。它们在语文教学中又怎样的应用呢?结合语文学科,课程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文课程,形成语文课程观;教学论帮助我们理解教学,形成教学观;学习论帮助我们理解学生,形成学生观。这三者相结合形成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在“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部分,就是要把我们的语文教学观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既不能堆砌、乱用专业术语,同时也不必死背教育理论。比如《小山村》一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是这样写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充分对话,才能真正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情感,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阅读的快乐。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自由、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读中感悟文景文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六、七岁的孩子长于形象思维,在此阶段,应重视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美文《小山村》中的语言文字,段段、句句都闪耀着图画般的美妙与灵动。教学设计中,利用多种手段,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力求丰富视像、把字变画,进而使学生理解内容,领会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在这段话中,既融合了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也结合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认识——六、七岁的孩子长于形象思维,并由此确定了本节课的基调——抓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这样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才是语文的,体现了老师内化之后的教育教学理论。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这部分要求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既有经验进行分析,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对策;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如何做好教学背景分析呢?首先,做好充分的学情分析。记得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鱼牛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就像小鱼是在自己既有的认识上构建了牛的形象一样,学生的学习也都是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开展的,并且不同的经验背景影响了其学习的方式、效果。所以我们要进行学情分析。学生的学习都是以以往的学习作为基础的。学情分析就是找到学生当前学习的起点是什么,并结合学习的目标找到学生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是什么。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更有效地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发展。所以,对学习者的学情分析是教学起点分析中最重要的内容。学情分析通常包含两方面内容: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者当前的状态(知识、技能和态度)。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是确定教学起点的基本依据之一。教学设计者需要关注的学习者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背景、心理成熟程度等。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学习上都会有所不同。学习者当前的状态分析即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认知水平、情感动力等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以正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起点、过程方法起点和情感态度起点。在学习需要和知识起点方面,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多大的差距。只有准确了解这些,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作为学习重点,哪些知识要讲,哪些可以略讲或不讲。能力起点分析,主要是分析学习者在获取新知识时已经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及对策。过程与方法起点,指的是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哪些相关的、类似的学习,形成了哪些学习的方法。学生既往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往往表现为学生学习的某种能力。因此,在进行学情分析时,知识能力起点和情感态度起点是重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问题所涉及的是学生能不能学、会不会学的问题,属于“可接受性”问题;而态度起点分析,所涉及的是学生要不要学、愿不愿学、肯不肯学的问题,是“乐接受”问题,属于学习的动力范畴。判断学习者的态度如何,往往较为困难,在教学设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