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自行车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战略研究(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市自行车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战略研究姓名:刘银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和金生20061201天津市自行车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战略研究作者:刘银波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祝茂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中国自行车产业、日系汽车产业案例启示2007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为引人瞩目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就是,国际产业在区域之间的次第转移、在某些特定区域的聚集与扩散以及由此引发的区域经济的次第发展。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许多区域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较大的国内外竞争压力,各个地区如何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积极营造条件吸引外部的产业移入、增强本地产业集群竞争力、防止本地产业对外扩散和转出,是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课题。本文力图揭示区际产业转移、区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建构产业转移的一般模型,并希望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国际产业从美国到欧洲、日本、亚洲新兴国家的转移,国际产业在这些地区依次集聚和扩散,这些地区也相继经历了爆炸式的发展阶段。当前,国际产业已有向中国转移的动向。既有文献对于美国、日本等国的产业转移研究比较充分,但对于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的研究甚少。笔者认为产业转移、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第二章通过对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回顾,梳理了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尚未形成体系,散见于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子学科中,作者力求将这些理论成体系地串联起来,展示给读者一个比较清晰的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脉络。为以后各章的分析进行了理论铺垫。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主要总结了关于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自增强机制和集聚劣势的相关理论。区域经济增长是经济繁荣和提高国民福利的前提,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经典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并重点介绍了空间维度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笔者认为,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以下内在逻辑:产业集聚是产业转移的一个静态时点,产业移入并集聚取决于区域的既定资源禀赋优势,产业集聚会带来聚集租金进一步增强区域吸引力,进而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产业过度集聚会带来拥挤成本和聚集租金的耗散,区域的比较优势降低,产业由此扩散或转出,妨碍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对中国自行车产业的集聚和转移及日系汽车产业在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的案例分析,得出了纵向关联产业和网络关联产业在产业转移时的不同特点。自行车产业研究是笔者随课题组进行了历时三年多的跟踪调研成果,汽车产业则是笔者曾调研了中国和日本10家汽车整车厂商和数十家汽车零部件厂商并查阅了大量的企业内部资料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汽车产业和自行车产业在产业链条上各有特点,自行车产业的产业链条属于网络关联型,汽车产业的产业链条则属于纵向关联型,由此导致两个产业在产业转移时有着本质不同,自行车产业的产业转移主要取决于网络的关键结点(零部件企业)的区域定位,而汽车产业的产业转移主要取决于组装企业或称整车厂商的区域定位。当然,两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产品销售对象的不同都会对上述分析产生一定影响。文章随后依据自行车产业和汽车产业的产业链条特点,提出纵向产业关联和网络产业关联是产业的两个端点类型,即当前所有产业,其组织方式要么是纵向产业关联,要么是网络产业关联,要么是两者的中间状态。归纳两个产业的特点,应能得出整个产业在产业转移上的相关特点。笔者认为企业是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产业转移的表征是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即产业的空间移动。而其实质是是企业在经济人理性驱动下自发“迁移”行为的叠加。本文第五章基于企业经济人理性和产业组织模式,提出了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然后,作者根据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分析了产业转移对于产业自身、对于产业转出地和产业移入地的相关影响。本文第六章作者做出本文结论,并根据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结合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提出了环渤海地区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些产业政策建议。2.期刊论文罗若愚.LUORuo-yu产业集群与传统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以天津自行车产业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5)与技术、资本相比,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创新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条件下企业、产业和区域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决定因素.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通过集群生产方式构建地方性生产网络对国家或区域制造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天津自行车产业的发展表现为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和演进过程,即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的高度纵向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向专业化+网络化的集群式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得益于地方生产网络的构建.文章通过这一案例研究,探讨如何利用这次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演进中隐藏的潜在后发优势,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3.学位论文王润东海峡两岸自行车产业的战略联盟模式研究2004中国自行车及其零配件企业在全球自行车产业分工的体系中扮演着供应链上制造者的角色,面对着自由化、全球化、低价位等浪潮的冲击,为了适应全球产业分工与整合的情势,加上营销渠道掌握在别人手里,如何利用廉价的人力资源与土地,以降低生产成本满足营销低价需求的经营趋势。并抓住在90年代初期台湾的部分业者开始外移西进大陆的时机,有效结合双方的优势,共同期望建立海峡两岸自行车企业战略联盟。台湾自行车及零配件企业初期利用大陆廉价人力、土地资源做为其全球出口的跳板策略是成功的,在大陆本土相同产业迅速崛起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外移西进大肆扩张,生产过剩及造成激烈竞争、严酷经营的局面。在本论文的研究中发现,中小企业型态的自行车企业在早期洞悉国际分工是经营成长必要因素下,中国自行车企业利用这一点,保住企业经营的利基与命脉,并延续扩张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经营的局面。就此作者提出了中国自行车企业战略联盟的战略模式,并对操作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未来海峡两岸自行车企业应思考如何在创新与资源共享上更上一层楼,保留现有的核心竞争力。战略联盟就是海峡两岸自行车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道路。4.期刊论文刘永坤绿色与科技引领台湾自行车产业发展-海峡科技与产业2010,(5)全球自行车每年生产量约1.2-1.3亿辆,主要生产基地集中在亚洲,其中中国大陆年产量约8000万辆,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台湾自行车产业的发展已超过40年,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生产的自行车单价3500元台币左右,自行车出口量在当时是全球最大.2000年起,因生产成本的竞争力持续下降,台湾自行车厂开始将工厂大批移至大陆生产.5.学位论文陈国锋太仓自行车产业集聚演化分析及对策研究2004该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试图在对太仓自行车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演化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太仓自行车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太仓自行车产业集聚提升发展的对策.通过对太仓自行车产业集聚的形成演化过程和现状的分析,认为太仓自行车产业集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程度较低、缺少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不够以及缺乏龙头支柱企业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产业集聚的迅速提升.论文认为太仓自行车产业的集聚特点主要是:以外资(台资)企业为主、生产企业集聚而市场不集聚、产业集聚在一个小镇、较为一致的发展目标市场、原材料采购区域狭窄(基本在大陆境内)等,这些特点也是制约着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认为太仓在产业集群方面亦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商务成本低、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人文、法治、生活环境优良等.文章还通过对欧盟市场、美国市场、日本市场等全球自行车生产能力的了解,进一步分析了未来自行车业发展对太仓集聚的深刻影响;指出生产成本优势、产品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企业综合素质是维持产业集聚中的有效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方面.该文将产业集聚与竞争、合作创新与发展、产业集聚与政府作为及城市竞争力等产业集聚要素联系起来考虑,对太仓自行车产业集聚演化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为太仓自行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战略对策.论文最后对如何推进产业集聚力的创新和发展进行讨论,认为产业集聚中的合作创新、环境建设、学习与知识共享对于创新与发展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对自行车产业集聚的竞争与合作、未来发展、产业集聚中政府的作用和企业自身的完善及企业组织程度及其企业管理、制度、技术创新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论证了政府可以通过载体建设、扶持骨干产业、拉长产业链、规范组建行业协会等举措,强化引导,有效推动,促进产业集聚与城市竞争力的增强.6.期刊论文周成哲天津自行车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天津自行车产业经过近年的发展应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企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的因素,制约了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论述了有效依托业已形成的自行车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对于提高自行车产业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具有积极作用.提出了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产业集群的有序建设和区域品牌的塑造,进而提高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天津自行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7.学位论文黄波太仓自行车产业集聚演化分析及对策研究2004该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试图在对太仓自行车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演化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太仓自行车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太仓自行车产业集聚提升发展的对策.通过对太仓自行车产业集聚的形成演化过程和现状的分析,认为太仓自行车产业集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程度较低、缺少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不够以及缺乏龙头支柱企业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产业集聚的迅速提升.论文认为太仓自行车产业的集聚特点主要是:以外资(台资)企业为主、生产企业集聚而市场不集聚、产业集聚在一个小镇、较为一致的发展目标市场、原材料采购区域狭窄(基本在大陆境内)等,这些特点也是制约着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认为太仓在产业集群方面亦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商务成本低、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人文、法治、生活环境优良等.文章还通过对欧盟市场、美国市场、日本市场等全球自行车生产能力的了解,进一步分析了未来自行车业发展对太仓集聚的深刻影响;指出生产成本优势、产品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企业综合素质是维持产业集聚中的有效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方面.该文将产业集聚与竞争、合作创新与发展、产业集聚与政府作为及城市竞争力等产业集聚要素联系起来考虑,对太仓自行车产业集聚演化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为太仓自行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战略对策.论文最后对如何推进产业集聚力的创新和发展进行讨论,认为产业集聚中的合作创新、环境建设、学习与知识共享对于创新与发展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对自行车产业集聚的竞争与合作、未来发展、产业集聚中政府的作用和企业自身的完善及企业组织程度及其企业管理、制度、技术创新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论证了政府可以通过载体建设、扶持骨干产业、拉长产业链、规范组建行业协会等举措,强化引导,有效推动,促进产业集聚与城市竞争力的增强.8.学位论文苏君昭自行车生产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以MC公司为例2005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自行车产业目前处于一个趋向成熟的竞争阶段。在此阶段,外有国外资本的注入,内有众多厂商的竞争,竞争格局非常复杂,自行车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市场的程度不断加深,广阔的全球市场也为自行车行业提供了前所未遇的机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造并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是我国自行车企业面对历史使命的战略选择。虽然理论界对战略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尽统一,但战略成本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已经取得了公认。我国理论界对其实践情况一直比较关注,将战略成本管理理论运用于我国自行车企业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