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2013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2、理解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把除法和平均分联系在一起,将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与实际相结合。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平均分,已经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和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解决小精灵提出的“每盘放几个?”的问题,让学生理解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表示的意义。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学会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学具袋(小圆片)一、知识回顾,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自己思考,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同学大胆地说。(部分同学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很好地把想到的东西用句子表达出来,尤其在表达每份几个和分成几份时,明显感觉像绕口令,不会说,不敢说)2、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情景图。(1)大熊猫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他憨厚的样子惹得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它。你们知道,它们最喜欢吃什么吗?(2)饲养员叔叔为大熊猫准备了12根竹笋,打算分4次喂给熊猫吃。每次要喂熊猫几根竹笋呢?二、开展活动,解决问题。1、出示例题4:如果将12根竹笋平均分成4次喂熊猫,饲养员叔叔每次该喂熊猫几根竹笋?可以用小棒表示竹笋,边摆边想边说。学生动手操作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每次饲养员叔叔可以喂几根竹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板书课题)问:谁能用1句话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帮饲养员叔叔分12根竹笋的?我们的分法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计算。3、认识除法(1)介绍除号: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以。(2)介绍写法: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3)学生练习书写除号。(4)解决饲养员分竹笋的算式写法:把12根竹笋平均分成4份,就是用12÷4,每份有3根竹笋,结果就等于3。写成完整的算式: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5)问: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12表示要平均分的东西,4表示平均分成4份,3表示每份三个(课件出示),读一读,让学生理解感悟。4、课堂活动“我能行”一共有18块饼干。(1)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块。(2)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块。(3)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块。指名说出除法算式。齐读除法算式。5、学习例题5.(课件展示图)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提问:这个问题你觉得是不是平均分的问题?能不能用除法来解决呢?指名学生回答。然后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6、课堂活动“我能行”(课件出示)(1)先用12个圆片摆一摆,再写出算式。学生用学具袋里的圆片先摆一摆,再说出算式。每组6个,分成了()组每组3个,分成了()组每组2个,分成了()组(2)P14“做一做”第2题7、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用来表示什么?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他们分别表示什么?师生一起总结。三、巩固练习。(课件展示)1、“小菜一碟”。每只小熊分得同样多,每只分()个。2、分西瓜。指名说你是怎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