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与中国地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参与地位国际商务CONTENTS•全球价值链—概念、类型、驱动因素、利益分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价值链•企业价值创造行为分为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两类,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即价值链。•基本活动有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是包括采购、技术、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全球商品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不同阶段,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形成一种跨国生产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中,从而形成了全球商品链。•评价:没有摆脱商品这一概念的局限,并没有突出强调在价值链上运营的企业在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方面的重要性。全球价值链(1)•斯特恩(Sturgeon,2001)从组织规模、地理分布和生产性主体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组织规模: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地理分布: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参与主体:有一体化企业、零售商、领导厂商、交钥匙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Title•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eradipiscingelit.Vivamusetmagna.Fuscesedsemsedmagnasuscipitegestas.•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eradipiscingelit.Vivamusetmagna.Fuscesedsemsedmagnasuscipitegestas.全球价值链(2)—空间分布•平均型•该类型的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布,其特点就是每个环节的价值获取相对平均,意味着不同环节之间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差别不大。全球价值链(2)—空间分布•苦笑型•这种类型的全球价值链是最普遍的。尤其是制造业。一般来说,两端都分布在发达市场经济,中间环节在不发达市场经济。两端获取的收益率高,中间低。而且该类型的全球价值链20世纪80年代与70年代相比,中间环节的价值获取份额有恶化的趋势。全球价值链(2)—空间分布•倒转型•施振荣的《再造宏基:开创、成长与挑战》书中,认为石化产业的价值链是这种类型的。•武藏曲线:日本新力索尼中村研究所的所长中村末广所创。日本制造业的业务流程中,组装、制造阶段的流程有较高的利润,而零件、材料以及销售、服务的利润反而较低。全球价值链(2)—技术环节•技术环节,处于价值链上游,包括研究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环节。技术环节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良的试验设施、雄的资金实力等不易获取的要素,并且需要承担研发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研究开发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全球价值链(2)—生产环节•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中游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环节。•在科技、教育和金融发达的今天,多数产业都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生产规模化,因此,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要素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中国大多企业处在这一环节。全球价值链(2)—营销环节•营销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谁控制了销售渠道谁就控制了市场;谁最先敏锐捕捉到消费者的信息,提供优势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能控制市场份额,获取最终产品增值。全球价值链(3)—二元驱动机制•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在空间上的分离、重组和正常运行等是在生产者或者采购者的推动下完成的,即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和采购者驱动(Buyer-driven)。全球价值链(3)—生产者驱动•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市场网络来组织商品或服务的销售、外包和海外投资等产业前后向联系,最终形成生产者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一般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价值链大多属于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如:汽车、飞机制造、计算机、半导体和装备制造等。全球价值链(3)—生产者驱动•该类型的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布,一般是上游核心环节掌握在主导企业手中,主导企业利用技术优势掌握某种关键中间品的生产,从而具有很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全球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获取不同的价值份额。呈现出价值链左侧环节价值份额高,中间低,右侧较高的特点。全球价值链(3)—采购者驱动•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经济体通过全球采购和贴牌加工(OEM)等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能够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这种价值链,如服装、鞋类、玩具、自行车、农产品、家具、食品、陶瓷等。•拉动那些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企业大多参与这种类型的价值链。全球价值链(3)—采购者驱动•该类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布,是处于价值链最后环节的企业,一般是大型跨国公司,其拥有品牌优势、市场渠道优势等,主导全球价值链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价值链右侧环节价值份额高,中间低,左侧较高的特点。采购者驱动不平衡性•高等要素在价值链环节间的配置极不平衡。•附加值在价值链环节间的分布极不平衡。•分工利益在价值链环节间分配极不平衡。海外采购者作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企业,采取俘获型治理模式,对研发设计、市场信息、品牌渠道等高等要素实施了严格控制;发展中国家制造商往往只拥有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基本要素,作为被治理者,仅能发展有形生产能力,普遍缺乏无形竞争能力。价值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商业资本而非产业资本,附加值主要由控制了设计、品牌及流通环节的海外采购商创造,中游制造环节产生的附加值极为有限。处于商业流通领域的海外采购者,凭借对市场的绝对控制获得了价值链中的主要分工利益,而处于从属地位的生产商只能接受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全球价值链(4)—利益分配全球价值链(4)—利益分配•微观层面,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当中获得垄断利益。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一国的不同部门参与到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中,由于生产产品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市场势力。拥有较大市场势力的部门有着价格决定权,可享有较高的垄断利益;缺乏市场势力的部门则没有价格决定权,在利益分配中只能获得较少部分。•宏观层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价格倾斜。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在价值链环节中占据高端环节,从中攫取高额利益。两种方式:第一,从价值链环节上讲,高端价值链垄断环节对低端的竞争性环节的价格控制。第二,从企业层面分析,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其在全球来讲垄断力很强,其能对发展中国家相关企业的进行价格控制。全球价值链(5)—国际生产体系•以产品交换为特征的第一次国际生产体系•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第二次国际生产体系•以生产非一体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国际生产体系第一次国际生产体系理论,研究的是国内生产突破一国国界,走向国际生产的过程,这种过程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形式,以交换产品带动的国际生产分工,因此实质上是一种贸易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只是一种间接的过程。第二次国际生产体系理论是基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且突破了郝克谢尔—俄林的自然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将现代企业竞争力归结为主要是依赖于“专业化要素”、“高级生产要素”,而这些要素不是靠自然禀赋,而是靠技术创新,因此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全球价值链理论是这种理论最完善的形式。第三次国际生产体系理论是在全球价值链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将国际生产分工引入区域的结果,也是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延伸,国际生产分工的区域化和国际生产理论的完善化。全球价值链(6)—评价•当今的全球经济是以全球价值链为特点的•全球价值链会导致贸易出现相当多的重复计算•全球价值链可以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参与全球价值链也存在着风险在这一链式系统中,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在被分割且分散在各国的生产工序中进行。全球价值链通常由跨国公司协调,投入和产出的跨界交易在其子公司、合同伙伴及正常供应商的网络中进行。2010年,19万亿美元的全球出口总值中的大约28%(5万亿美元)与重复计算有关―原因是中间产品在世界出口中被计算多次,而其作为“贸易增加值”只应当被计算一次。全球价值链中的增加值贸易形态决定着贸易产生的实际经济收益在个经济体之间的分配,此种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为跨国公司的投资决定所左右。直接外资存在的规模相对于其经济体规模而言较大的国家,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的程度往往较高,而且往往会通过贸易创造较多的国内增加值。在发展中国家,平均来看,增值贸易对各国GDP的贡献率约为3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18%。参与全球价值链与人均GDP增长率呈正相关。全球价值链对增加值、就业和收入有着直接的经济影响。全球价值链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生产能力(包括通过技术传播和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为长期产业升级创造机会。如果一些国家只获得价值链产生的一小部分增加值,那么全球价值链对GDP的贡献会较为有限。另外,技术传播及技能开发和升级不会自动发生,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局限于从事增加值相对较低的活动的风险。另外,可能会产生不利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包括对工作条件、职业安全与健康及就业保障的影响。iPhone生产流程近些年,发展中国家生产出口大量高技术产品中国:2004年,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开始顺差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世界第二2001-2010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增长了八倍多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概况(2003~2010)?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经得到质的改变?中国已处在国际分工链的高端全球价值链—中国地位高技术产业界定: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①航空航天制造业②医药制造业③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④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⑤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国地位中国进出口结构USD100million指标初级产品占比工业制成品占比杂项制品未分类其他进出口总额2010年5155.3617.33%24584.62682.67%4912.12199.02929739.98332009年3529.1615.99%18546.02584.01%3849.3349.36122075.35012008年4403.5217.18%21229.03682.82%4336.0161.187525632.60072007年3045.9513.99%18691.31585.88%3843.5446.411421765.722006年2400.4813.64%15203.49386.36%3093.2543.45417604.38872005年1967.5113.84%12251.5586.16%2550.4536.1414219.062004年1578.1613.67%9967.3986.33%2065.4126.4111545.552003年1075.7512.64%7434.1287.36%1590.9922.388509.88中国地位—对外贸易结构高技术产品出口按贸易方式分布(2003~2010)中国地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方式高技术产品高技术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品出口按企业类型分布(2003~2010)中国地位—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参与类型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参与企业中,以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导,并且份额在不断增大,维持在67%左右。中国地位—现状总结可以看到,中国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力还只是表现在低技术产品上,而中高技术产品的真实竞争力并不象出口数额所表现的那样强,仅仅是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阶段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国内企业更多的是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参与国际分工。•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链节,就是要提升中国企业在整个链条中的附加价值,而通过全球价值链两段向上的抛物线形状不难看出,提升附加价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