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单元备课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和“数学游戏”,4个例题及练习一中的习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设计成美丽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4.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受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探索图形成轴对称和旋转的特征及性质。教学难点:根据图形成轴对称和旋转的特征、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解读: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2、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行交流。分析交流丰富多彩的镶嵌图案时,不管运用了什么变换,其本质都是把可镶嵌的基本几何图形进行分割后再经过图形变换拼组而成的镶嵌图形。课时安排:4课时。问题研讨:在旋转时怎样让学生很快找出旋转90度后的位置?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主讲稿教学内容: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探索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掌握倍数的特征。学情分析: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教材解读1.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过去:用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n表示b能被n整除。现在:用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注意以下几点:(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1)最大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2)因数个数有限。(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做一做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做准备。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2)因数个数无限。(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2.2、5、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2的倍数的特征(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5的倍数的特征(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教学建议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课时安排(9课时)1.倍数和因数……………………………3课时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3.质数和合数……………………………1课时测试与讲评……………………………2课时问题研讨:1、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往往会找不全面,如何让学生快速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2、本单元涉及到的数的概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如何让学生辨析清楚?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先周备课教学内容: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3、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4、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解读: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课标要求:使学生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计量单位、单位间的进率有较系统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计量单位、单位间的进率有较系统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容积)的计算。建立正确的体积观念,根据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学法指导;讨论法练习法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教学建议:接着拿出一些不同形状的实物,或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长方形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时安排: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2课时进行教学。问题研讨:体积和表面积等概念注意从那几方面进行认识。五数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属于《数与代数》版块中数的认识。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包括:1.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真分数与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最大公因数与约分5.最小公倍数与通分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二、教材解读体现如下: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从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两个方面突出分数的产生。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即: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同样,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在以往的教材中,我们知道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是由数的整除引入,紧接着单元内一个概念紧跟一个概念,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负担,而本教材这样的调整,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最大公因数的应在于约分中,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在于通分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认识的螺旋上升。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本教材的实用性不断加强,无论是概念的引入或者练习的安排都特别注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独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4)“分解质因数”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只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介绍。三、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目标:(1)、进一步认识分数,探索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成分数)。(2)、会比较小数和分数的大小。(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4)、能找出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5)、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注意,本册教材里最小公倍数和通分都只要求到会求两个数的。对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十不作要求的,教材中也予以了回避。(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4、教学难点:①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②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四、具体编排形式、内容及知识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例1(单位“1”是一个物体)例2(单位“1”是多个物体)真分数与假分数例1(真分数)例2(假分数)例3(带分数)例4(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原理)例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约分最大公因数例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约分例3(最简分数)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