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区居民诚信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诚信是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人格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它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于社会,无诚信则无以进步;于个人,无诚信则无以立身。因此,诚信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为了解社会有关方面对诚信的基本认识和态度,2011年3月,笔者对西安市新城区自强路航建社区居民的诚信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结果令人反思。一、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发放了100份,回收9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7份,问卷有效率为97.9%。调查的对象以先锋小区居民为主,成份包括公务员、教师、个体户以及下岗职工,调查采用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是:①男性人数40人,所占比例46.3%;②女性人数46人,所占比例53.6%;③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人数为14人,所占比例14.4%。二、调查结果分析和基本结论诚信包括“诚”和“信”,即诚与信的互训,其核心是强调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讲求信用,遵守承诺。从一般意义上讲,讲诚信的人品质表现为外不欺人、内不欺己,是相2信自己和相信他人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实事求是,不掩盖和歪曲事实真相,讲信用不蒙骗和欺诈他人,是相信自己和别人的统一。在调查报告中群众所认同的观点能直接反映被调查者的诚信状况。(一)调查对象从事职业情况。填写调查表的居民的职业有公务员、医生、教师、工人、学生以及退休老人等;居民单位性质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自由职业等。具体分布是:①从事自由职业者,占31%;②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占24%;③在私营企业工作,占22%;④在国有企业工作,18%;⑤在中外合资企业工作,占5%。本次调查对象从事职业的多样性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因为从业者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收入水平的不同,对诚信的态度和认识肯定也会有所不同,有助于我们对该社区居民的诚信状况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二)在回答什么是诚信时,有30%的居民认为是在学习或工作上实事求是,认真负责;有43%的居民认为是在生活中待人真诚,恪守信诺,应说到做到;有18%的居民认为是诚信应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有9%的居民认为是答应别人的事,即使力所不能及或违反规定,也要设法做到。以上数据表明,该社区的居民有一定诚信意识,但是对于诚信的认识存在偏差,了解不够全面,有待深入进行诚信3宣传,加强诚信教育。(三)在问及是否会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诚信时,出现下列四种情况:①不会放弃诚信,占44%;②其他,占25%;③考虑放弃,占18%;④放弃诚信,占13%。从该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约半数的群众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了诚信,说明人们对“信用”这两字具有很强的认同感,能够坚定立场,诚实守信。但是,仍有31%的人会选择放弃或者考虑放弃诚信。这部分人应该是诚信教育宣传的主要对象,应加强对这部分人的教育。还有25%的人选择了其他,不愿回答这个问题,该类人群容易受到主流观点的影响,因此,也需加以宣传教育。(四)在问及诚信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时,有13%的居民认为诚信的作用很大;19%的居民认为诚信对于社会发展没发挥什么作用;但有65%的居民认为作用一般;也有3%的居民选择了不清楚。说明虽然有13%和19%的居民认为社会的诚信的作用很好和很差,但大部分的居民认为社会的诚信作用一般,同时也表明当今社会的诚信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差。(五)在问及是否买到过假货的问题上,全部的人都买到过假货。但是,经常买到的占9%;有过数次的占37%;很少买到的占54%。这说明假货仍然充斥在市场上,商家在诚信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我们期待诚信经商的理念在商家4中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届时人们则可以放心地购物了。(六)在面对不诚信行为所采取的态度和行动时,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无可奈何,说明了该社区居民还没能充分运用自身权利维护诚信,需加强诚信意识。具体如下:面对不诚信行为所采取的行为:①无可奈何,占55%;②以牙还牙,占23%;③维护诚信,占22%。面对不诚信行为所采取的态度:①无可奈何,占49%;②听之任之,占34%;③深痛恶绝,占17%。(七)在问及社会的诚信状况总体趋势如何时,有18%的居民认为社会的诚信在走下坡;有34%的居民认为社会的诚信保持同一水平,没有变化;但也有47%认为诚信风气在逐步提高。这也说明我们在社区和学校开展的一系列诚信宣传教育起了显著效果。(八)在问及导致当今社会诚信水平较低的原因时,37%的居民选择了法律制度落后;26%的居民认为是缺乏个人信用体系建设;19%的居民认为是社会个人诚信意识不高;选择其他的居民则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①诚信是地域性的问题,诚信水平低下是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普遍现象;②受教育程度低;③受金钱、个人利益因素的影响等。三、思考和建议:通过对本次的调查数据分析后,可以发现,当今社会,人们对诚信有较高的期待,但对诚信的作用发挥缺乏信心。5主要是由于当今社会上“企业作假”、“律师说假”、“商家造假”等一些不良现象屡禁不止,人们易受到消极方面的影响,对社会的不良现象感到困惑,把握不住社会的主流。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加大对居民诚信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一定的活动,如社区诚信晚会、发放宣传单、定期评选出社区的“诚信之星”等,加大诚信教育宣传力度,才能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诚信为本,信誉是金”、“言必信,行必果”、“信誉高于一切”的道理,提高在面临诚信与个人行为矛盾时的道德水平,使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最终形成一种“诚信光荣,背信可耻”的舆论氛围。(二)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加快完善社会诚信机制的步伐。当社会其他成员普遍不讲诚信时,建立诚信机制,是解决诚信问题的有效手段。只有从体制上不断提高诚信的保障力度,才是对人们有效地实施诚信行为的最好的约束。(三)由征信机构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在征信机构建立的“诚信档案”里,个人、企业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在银行的贷款记录、收入及财产等情况将会变得透明。通过公正透明的查询制度,用规范化的管理保障个人利益的正当收益,鼓励人们实施诚信行为。6(四)加快诚信建设的法制化进程,用法律法规规范社会信用体系,严惩不诚信行为。当发生不诚信行为时,受害者应以相关的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向征信机构检举不诚信者,把其不诚信行为记录入个人诚信档案。学生:李振2011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