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号下午,由学院组织、马伟书记主讲的一堂关于科学建设与学术道德的教育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学术道德规范的例证。从中了解到今年来,在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操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如若不加以制止,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和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课后思考,发人深省。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学术研究,良好的学风则是保障学者的学术航向的前提。这也是一个学者之所以称其为学者、学术之所以称其为学术的常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我们研究生作为即将跨入“学者”殿堂的“准学者”,是名族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诚信的实践者。“青年信于世界,则国信于世界”,因此我们青年大学生应当担当时代重任,做诚实笃信的典范,拒绝在学术道德中迷失自我。由于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剩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已成为世界上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当人们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感到无比欣慰的时候,也为研究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学术道德问题深感担忧和不安。研究生的扩招,带来了研究生教育的空前繁荣,但是也导致研究生素质的整体下降。许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缺乏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学习规划,对自己所要完成的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采取了糊任务的态度,既没有系统的完成学习的计划,也没有深入学习研究。为了应付学业上的任务,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不惜动用各种有违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甚至伪造调查数据,直接和间接抄袭,网络搜索下载复制,隐匿学术源流等,因为缺乏基本的研究和论证,再精妙的手段也只能早出水平低劣的学术论文,难登大雅之堂,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学习的自主性,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学术创新。这样研究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多,学习形式更为灵活和多样,包括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专业动态,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还包括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和科学试验等。为此需要有大量的时间保证和精力投入,更需要研究生有着高度自觉的精神、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但是从研究来看,很多同学报考研究生的目的和动机很少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更很少有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只是把报考研究生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的桥梁和手段。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尽早成才,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取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事业上的成功,已婚研究生当然也希望将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一起带到新单位所在的地区。在此思想的支配下,部分研究生学业上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而是急等着毕业,可以早日过渡到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市场经济给当代研究生既带来了积极的一面,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想泛滥,学术活动领域也深受影响。较多研究生在选择课程或研究课题的时候也出现强烈的功利倾向。往往会偏向于热门的专业领域和话题,研究经费的多少和社会实用程度成为选择的标准,忽视了深层的理论研究与积累,忽视了基本的理论平台的搭建,忽视了基本的理论思维训练,急于求成。有些研究生对导师在课堂讲授中所提出的独到创新的学术观点,稍加整理,在未征得导师许可的情况下,就作为个人的作品交付报刊发表。还有一些研究生看到一些时髦的名词和术语、动向,没有潜心论证研究,急于引用和借题发挥。基本的专业课程和理论平台没有做好,就急于课题的涉及,急于追求学术上的名利。对导师或同学、学友等的研究成果和文章,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参与情况下,挂名逐利、借名得利。丧失学术上的独立性和自身的学术人格和尊严。有的研究生为了体现自己的专业成果,增强未来履历求职上的分量,并不是沉下心来,专心去做学问,而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到一些不正之道上。他们违背基本学术道德,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为了增加自己的学术“分量”,采用种种手段,包括花钱雇佣枪手替自己贴金;拉拢关系求得文章的发表;联系论文中介非法操作;同学论文之间互相署名;为增加论文发表数量,一稿多投;更为甚者在不征得有名望学者教授同意的情况下,盗用他们的名字发表文章等等。此外,在申报科研成果时,利用文字上的技巧,掩饰内幕交易,粉饰自己的研究成果。游离于规范和制度约束之外,却摆脱不了道德的制裁。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应倡导和崇尚诚实劳动,鼓励创新。基于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严重学术道德问题,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除了认识到有研究生自身和社会的原因外,还必须对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做深刻的反思,积极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以便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形成有效的学术管理体制。从客观上看,研究生情况确实比较复杂。他们年龄分布层次不一,个人经历不一,生源来源多样,世界观、价值观多元化。加之专业的细分,造就集中统一管理困难。就目前高校的研究生学术道德管理机构或人员主要有研究生部(处)、学位委员会、导师、研究生辅导员。而科研院所则主要依托于导师的代管和约束。从表象上看,多方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已经存在,学术道德的管理和推进正在展开。但是从实践操作上看,研究生工作部门对研究生管理是侧重宏观管理和专门的业务管理,至于研究生个体的学术道德问题的特殊性,根本无法深入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即便通过制定一些规范的条文来约束,还需要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道德自律意识才能发挥作用,而对于校级层次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管理却难以维系。高校学位委员会是一个联合的非常设学术管理机构。其组成人员为一些领导和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他们分散于学校各个部门和下属学院,且各委员都有自己的繁忙事务,对研究生个体的学术道德问题有方向性的指导和规划,但并不能触及具体的问题。至于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往往与学生的交流限于专业领域和范围。一些让学生“难过的学术道德要求”话语很少成为交流的内容。至于研究生辅导员侧重学生思想、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对专业极其细化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认定和管理也存在一定困难,处于只能“讲”,难于“管”。这样多头管理的结果是管理形式多样,但很少能深入、具体,因而也就难收实效。对于研究生发生的学术道德上的越轨行为,若不能及时予以制止和处理,等于纵容学术道德越轨行为的泛滥,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治理研究生中已经发生的学术越轨行为和事实,不是无法可依,关键在于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各个高校也几乎都有自己的学术道德管理制度性规定,但是制度规定或停留在墙上、文本里,或被藏匿在办公室的抽屉里。规范条文贯彻不到位,形同虚设,雷声大,雨点小。涉及具体学生处理时,往往瞻前顾后,害怕影响学生的就业,缺乏惩处的决心和力度。其实质好似保护和教育少部分人,但是危害的是大多数人利益,没有倡导培养遵循学术道德的习惯和氛围。保护主义、形式主义、好人主义成为学术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研究生为本,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研究生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基于研究生专业细化和人员分散的特点,要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应注重研究生的入学教育,一开学就着手建立长效的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终身免疫。把学术道德的入门教育作为研究生入学教育必备内容相当重要,只有当学术道德内化为研究生内心的自我约束机制时,对防止学术道德越轨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学术道德的入门教育和培训,可采用多种形式:专门的培训课程;专家报告会;典型案例的讨论;研究生心得感受认识的讨论与交流;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校学术道德建设文件的学习等。入门培训应注重强调效果,切忌流于形式,对培训内容可以采用考核或考试的形式,注重规范的内律转化。可以说,入门几天的培训可能带来的是终身的学术道德免疫。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应创造有效的形式去落实规范,包括引导研究生学习规范、掌握规范,在学术活动中遵循规范。落实和监督规范的重点是:(1)规范的宣传,营造全校性的尊重学术道德和规范的氛围,形成优良的学术道德传统。(2)学习规范的检查,包括规范学习会议记录上报、研讨总结报告收集、研讨会征文或论文的整理等活动的监督检查。(3)学术道德状况的调研和应用规范情况检查,包括研究生导师的走访调研;研究生论文规范执行情况检查、学术活动规范情况的检查等。负责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机构和个人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中,应形成管理和教育的合力。具体而言,作为研究生的主管机构——研究生部(处)应做好学术道德建设的宏观管理工作,包括学术道德建设的工作计划,规范的宣传,入门培训,走访调研,认定处理;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应加强道德建设状况的巡查与监督,提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建议,组织多样性的学术活动,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研究生辅导员应注重研究生学术道德平时教育工作,及时了解研究生同学的学风状况和思想动态,发挥纽带沟通作用,做好研究生专管机构和专业导师之间的协调工作,对学术道德教育做到警钟长鸣。至于研究生的专业指导老师应该是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责任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主要应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1)榜样示范作用。研究生导师要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研究生,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帮助研究生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2)专业把关作用。专业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规范鉴别是最有权威的,对研究生的课程论文、开题报告、研究论文、试验报告和数据、公开投稿和学术交流等学术活动要严格把关,发现问题要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3)教育引导作用。帮助研究生树立学术道德规范不仅需要道德教育,更需要技术规范教育和引导,要帮助研究生学会遵循学术规范的技术和要求,使学术道德规范的遵守得到技术保障。多数研究生缺乏对学术规范的了解,缺少有关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不知道如何标注参考文献,因此,他们很难区分什么是合理引用,什么是抄袭剽窃。[6]这一任务只能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来完成。多头的道德教育管理要实现联动机制,发挥合力作用,讲究实效。而不能都在管,却没有一个管好。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激励一个研究生自觉遵循学术道德,缺陷的评价机制可以造就一个研究生学术道德上的越轨和失范。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至少体现这样的基本原则:(1)论文质量优先,杜绝数量取胜。(2)变刚性规定为柔性激励,如开展优秀论文评比、规范课程论文展示、开题论文和研究论文(非保密)公示等活动。(3)减少对挂名作者的学术认定,尽管学术合作和团队精神是必要的,但是对第二、三作者的事实奖励和一概而论式的学术认定,易造成论文挂名的泛滥。(4)学术交流、学术沙龙、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演讲、参加学术课题研究也可以认定为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和学术水平的指标,让这些操作性的学术活动成为学术平庸者自觉的门槛。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而“立德”更是排在首位。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以铜为镜,以史为鉴,首先立德,再去立功立言。认真严谨的搞学术,拒绝抄袭剽窃,制造学术泡沫,利用假冒伪劣,剽窃等不道德行为进行利益交易或者教育培训等。严于律己,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有理想的研究生。为追求自己在知识上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自己为了社会进步做出一些微薄的贡献。学术道德是创新研发的基本保障,也是让创新能力得到淋漓尽致发挥的健康氛围。学术风气关系到学术的传承与创新,更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甚至民族精神状态。学者对学术研究所得的思想与理论不但关系学者自己的成就,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因为学者作为整个社会的“智者”,为社会提供理论与思想。我们作为研究生,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扮演这个社会中的重要角色,我们拒绝抄袭剽窃,拒绝弄虚作假,就是在消灭将来的学术泡沫,假冒伪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避免作茧自缚,将来的学术环境将会更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