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识境、赏境、创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识境、赏境、创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它就是“领悟”,可见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程改革及中职教育更趋专业化的今天,怎样使我们的学生阅读有序、有用,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识境、赏境与创境三步骤,既是阅读的内在规律,也是阅读教学的方法之一。一、识境――阅读的感知阶段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而当他们去识别、了解由文字组成的文章时,首要任务是要让其感受到文章的整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师代替学生阅读、教师代替学生感受的情况,这样的课堂使得学生脱离阅读的主战场,课堂上,只听得教师津津乐道的讲解,学生除了产生更多的依赖性外,什么也得不到。继而发展到老师上课不讲了或者讲得少了,学生就只得轻则睡觉,重则逃课。要使学生真正能够识得佳境,必须让学生在“小园香径”独自品读,只有感知,才能生情,才能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而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感知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学习文学作品,就要懂得相关的文体、文学知识、不同文体的阅读欣赏方法等。读一篇文章,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年代,写作背景,文章出处,作者的思想、生平、评价等,这些对于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内容的深刻含义起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课前指导布置学生查找、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进行预习、自学,然后再研读文章,这样,就能在整体上感知课文。这就好比我们欣赏海,如果只看一沙一水,并不能感知此海的韵味。但如果我们先从远处整体观察欣赏,顿时会感受到海的特点,感受到它的气势和神韵,这就是整体感觉、整体把握的妙处。阅读文章也是一样,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善于抓住“文眼”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受,才能识得文章的妙处。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段的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其实就是文章的文眼。“颇不宁静”这四个字准确地概括出了作者心绪的特点。“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以此引导学生研读下文,就能顺藤摸瓜,从整体角度,读懂、读透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一篇文章除了在整体上看出它写的是什么外,还要从多方面来认识它怎么写的,有时甚至要用“特写镜头”的方法来详细辨认,这才真正读得明白,看得清楚。只有这样,对于一篇文章所展现的境界的认识,才会全面而清晰,感知事物的印象才会深刻。二、赏境――阅读的领悟阶段读一篇课文,理解文中的字词,欣赏文中的好句段,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光这些还是不够的。阅读还必须深入下去,使自己融合到文章之中,去细细品味,深刻领悟。任何文章的内涵都要附着一定的载体――语言文字。学生要能领悟其内涵,首先要进入到文章所表现的内容、环境、气氛之中,细细品味,知其奥妙,这是任何讲解都无法达到的境界。如果说品味是以文章提供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不断挖掘语言的内涵的话,那么,领悟就是在品味基础上的哲理思考,是对语句深层理性的揭示,它由一个点悟及一条线、一个面,由一篇悟及多篇,悟出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品味是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物我同一;领悟则是引导学生自己从文章中走出来,高高站在文本之上,看门经,学方法。可见,语境领悟虽以语句为对象,实则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能力中的更高层次。鉴赏《故都的秋》时,我借助于一些诗句有意识去营造优美的意境。作者写那秋槐的落蕊铺得满地,给人一种“梧桐一叶而知天下秋”的遥想,不仅仅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秋天,更感受到了人生的秋天。那秋蝉衰弱的鸣唱,又引起人的点点哀思。这时,我引出与课文的描写相得益彰的李煜诗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陆游的诗句“槐花落尽桐荫薄,时有残蝉一两声”,优美的词句把同学们引入课文意境,然后放手让他们阅读,自己去感悟文章中那“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之秋中蕴含的审美情趣。诗意荡漾的课堂,自然点燃了学生的激情,较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中职语文教材每册都有一个应用文单元,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也怕教。因为应用文的格式和写作要领一看就明白,一讲就懂,但真要学生写作时,他们又会感到无从下手,事实上这是由于学生对例文阅读感知不深,领悟不透所致。写作固定的格式并不是教与学的捷径,反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头上的“紧箍咒”,这样会让学生逐渐反感这些固定格式甚至失去写作兴趣。但如果在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品味例文、领悟内容上,从中领悟到写这类文章的“诀窍”,那么或许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不愿意学,老师又怕教”的难题。三、创境――阅读的升华阶段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新课程理念中体现的语文阅读应该是个性化的阅读,多角度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创造性阅读思维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阶段的思维系统,它属于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客观、本质地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在作品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这种“生存情感”,透视出作品的“内在视域”,并在文学作品中获得一种生存体验的自我观照,获得一种审美享受。如何促使学生“善创造”呢?这就需要教师把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重难点以及探究知识的规律上,指向学生的兴趣、求知的热点上,指向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并创造“愤”、“悱”的情境,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比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我在引领学生分析造成两人命运悲剧的原因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焦母是导致他们悲剧的根源”。面对这种回答,我首先给予肯定,然后询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并说明答案的正确性是相对的,希望能畅所欲言。果然,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我认为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是她没有生孩子。”话音刚落,很多学生都笑了起来,我便乘势让大家为这位同学的观点找依据。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有学生找的依据是“刘兰芝在离开的那天只是和她的丈夫婆婆和小姑告别,没有小孩出现”;也有同学认为中国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诗句“共事二三年”、“贱妾留空房”句可看出;甚至还有一个尹姓女生说她可能生了孩子,但不是儿子,所以给了婆婆遣归的理由;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全班33个女生都持赞成的意见,问其原因竟然是类似的状况就发生在她们自己身边,而尹姓女生的家庭正在遭受着这样严峻的考验……面对兴奋不已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群90后的反抗心理相当严重的职高学生,我认为阅读在这时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听说读写的程式化,更多的还是其一次正常人格的塑造过程,一次心理历练的过程。于是我大胆鼓励他们创新阅读,只要不脱离文本,能自圆其说,任何观点都可以拿出来让大家讨论,这样大家的讨论更为热烈了。由家庭原因到社会原因再到探究封建文化,甚至延伸到对女性的自强自立问题的讨论上,从而又得出了“焦母恋子情结”论、“门不当户不对”论等,并得出现代女性只有人格独立、经济独立才能真正获得独立的结论。值得强调的是,一个有效的创造阅读应该与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在拓展发散思维的同时,必须使聚合思维保持必要的能力,不允许用自己“创造”的东西代替文本中公认的标准和规则,以免影响学生集中深入地思考问题。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僵死的公式,而是师生在相互活动中巧妙相融合的产物。阅读的技巧必须在阅读实践中去学习,去领悟,去锤炼,去提高,才能使阅读出“新”意。只要我们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到这些,并能有意识地去做,就能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进出自如纵横有度”,就会在阅读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