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随身必不可少的四样文化用具。它既是写作的工具,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且更是一种文人精神的体现;由此派生的“文房文化”也成为反应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精粹。文房四宝也成为收藏界的一直关注的对象。笔:一般的说法是“蒙恬造笔。”但从历史的考证,中国出现“笔”的历史至少还要上溯到周代。《尚书》记载说:“玄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时文写之。”春秋战国的时候,诸侯列国对于“笔”的称谓也各具特色。楚国称之为“聿”,吴国谓之“不律”,燕国叫做“拂”,唯独秦国称之为“笔”。秦始皇统一天下,李斯做宰相,他们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统一了货币,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之一的“笔”,猜测也在统一的范畴内。“蒙恬造笔”说也并非子虚乌有。早期的笔以“兔毫”为主流,在汉朝的时候,已经相当的普及,不过由原赵国人制作的“兔毫”是质量和书写使用舒适度最好的。王羲之的《笔经》说:“汉时诸郡献兔毫,出鸿都,唯有赵国毫中用……”从那时起,人们对于笔的喜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而且,笔也常常作为一种礼物而相互赠送,同时也成为了给帝王的贡品。作为皇家的御用,笔也和寻常百姓不同,《西京杂记》说:“汉制,天子笔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又说:“天子笔以错宝为跗,皆以秋兔之毫。”当时的制笔工艺主要体现在对固定兔毫的笔管和装盛笔具的匣子上,每每不吝黄金美玉象牙玛瑙,“于是班匠竭巧,名工逞术”。对于文人来说,能够得到一支好笔,也绝对是人生的一件乐事。所谓:“动应手而从心,焕光流而星布。”有一支好笔,可以是写作者获得了一半的成功。盖“笔者,述也,谓述事而言之也。”对于笔的作用,后汉时期的李尤的“笔铭”说的最为透彻:“笔之强志,庶事分别。七术虽重,犹可解说;口无择言,驷不及舌。笔之过误,衍尤不灭。”后来的白纸黑字,大概就是从这来的。用笔能够不慎重?墨者,晦也,言似物晦黑也。伸手不见五指的日子叫做“晦”。古书对于“墨”的发现史没有什么记载,曹植的《乐府诗》说:“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用木炭做“墨”的原料是其中的方法之一。还有采集石墨来制作“墨”的,所谓:“怀化郡掘堑,得石墨甚多,精好可写书。”又:“筑阳县有墨山,山石悉如墨。”大约是好墨的制作和来源不易,所以,古时,墨可作为一种恩赏,也可作为一种贡品。《汉书》记载说:“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渝糜大墨一枚,小墨一枚。”文献的记载好像是在战国和秦汉之际,文人书写不易,一是没有纸张,而是缺乏墨。所以才频繁有神仙给当时的名士贤达送纸送墨的传说,比起当今来,那神仙们也实在寒酸的紧。墨的重要性也并没有计算机的出现而消失其使用市场,就打印机来说,如果没有墨,也不过是一堆废铁而已。讲究的“合墨法”说:“以珍珠一两,麝香半两,皆杵细,后都合下铁臼中,杵三万杵,杵多愈益,不得过二月九月”云云。不仅如此,墨还被聪明的中国人用做治疗疾病,著名的京墨,一直是用作止血的良药。不过现在的临床上已经很罕见用到这味药物的。书法艺术是中国和东亚国家的文化传统之一,一幅书法作品的水品评判,从其中一个方面来讲就是看作者对笔和墨的熟练使用程度,所以对于一个书法家的一生,也常常用“笔墨春秋”四字来加以总结。淡淡的墨香,总是会给人一种清雅的遐想和对岁月恬静的回忆。纸:尽管最近的报道对于蔡伦造纸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而且随着考古的发现,特别是对敦煌地区的考古发现,纸张的发明可能在汉代以前就开始有了。但是这似乎并不能完全消亡我们对蔡伦的敬重。和同为宦官出身的郑和一样,蔡伦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为数不多的对中国历史有贡献的宦官之一。更多的宦官则是奸诈、弄权、贪婪等的象征。记载说:“伦,汉顺帝时人,始以渔网造纸。”他的造纸方法可能是简便了以往的造纸工艺,包括对原料的易得性。所以为后人所推崇和敬仰,其后出现的麻纸、谷纸等都是根据他的方法来改进的。后梁的宣帝写了一首诗:“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纪事,宁同渔网时。”至少他是对蔡伦的贡献表示怀念的帝王之一,难得。而“汉朝渔网”说的就是蔡伦造纸的事情。之所以称之为“纸”,以为:“纸,砥也。谓平滑如砥石也。”砚台一直是文房四宝中最为重要的收藏品,其价格也远远超过了其他三宝。原因之一大概是砚这种东西的制作可大可小,制作原料可以是纯银,可以是锻金;其现状可方可圆,不必特别拘泥于一端,作为随身之物,大约最能反映物主的性格和抱负,也多在其上刻写文字,所谓“砚铭”。王充为写《论衡》在他的家中放满了笔砚,这样不论走到哪一间屋子里,都能及时将心中所想立刻记录下来。据说在仓颉造字的同时就有了“砚台”,所谓:“顾寻斯砚,乃生翰墨;自昔颉皇,传之罔极。”魏繁钦的赞美砚台的一篇文字可以表明其对砚台的喜好之情:“方如地象,圆似天常;班彩散色,沤染豪芒。点黛文字,躍明典章。施而不德,吐蕙无疆。浸渍甘液,吸受流光。”标准的砚台的制作,要充分体现方圆的结合,所谓天方地圆,大道生焉。比如整体是方形的,那么其砚池就应当做圆形;反之亦然。对于砚,谈不上喜欢和鉴赏,不过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曾送给我一方砚台,因为他们知道我喜欢胡涂乱写的,那方砚说来也还真的有一定的份量,我不知道是否是端砚,但是年代应该比我大才对。很少用它来磨墨写字,在我看来,总得找一块好墨,一张好纸,还要有一直好笔,再有一个好心情,才能使用。否则岂不是辜负了那砚台的美意。不过,收拾房间的时候,时不时会抱起她摩挲一番,此时似乎只有用心静如水可以来形容感受。对于文房四宝,我的确没有什么研究,也很少注意什么。不过是因为看了几天古书,那书上对此四物记载详细,而且是作为一种必备的知识在宣扬。在谈道的时候,好像孔子曾说过“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话,恰好看到了晋朝郭璞写的:“上古结绳,易以书契;经纬天地,错综群艺。日用不知,功盖万世。”他写这段话是赞美笔的,不过我借用他的诗篇,来赞美文房四宝,算是结语,也算是对文房四宝重新认识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