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编制规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编制规范DB43/T1042—2015ICS01.040.73D04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15-09-20实施CompilingRegulationontheComprehensivePreventionProgramofMininggeo-environment2015-07-20发布DB43/T1042—20151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编制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编制的术语、定义、总则、工作程序、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影响评估、综合防治目标任务、防治分区、防治措施、经费估算、工程部署、适宜性评价、保障措施及方案成果。本规范适用于省级发证的新建、生产、闭坑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的编制,市、县级发证矿山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GB/T12328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l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T14538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288灌溉与排水设计规范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DZ/T013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57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218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9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20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1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0245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SL/T183地下水监测规范TD/T101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31.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DB43/T1042—201523.1矿山地质环境矿业活动所影响到的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的客观地质体。3.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受矿业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改变或破坏的问题。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灾害、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地下水系统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矿山环境污染等。3.3矿山地质灾害矿业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废)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陷等。3.4矿山占用破坏土地因矿业活动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等造成破坏的土地。3.5矿山环境污染矿业活动对水环境、土石环境等造成的污染。3.6地下水资源枯竭矿业活动过量抽排地下水,地下水位超常降低,使含水层的储存量及补给量被消耗,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恢复的现象。3.7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矿业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地形条件与地貌特征,造成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等自然景观破坏的现象。3.8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描述或说明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3.9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矿山地质环境要素与环境问题布设监测网点,观测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及时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活动。3.10矿山土地复垦对矿山占用破坏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4总则4.1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是矿山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及恢复治理验收的技术依据之一。本方案不代替相关工程勘查与专项设计。4.2编制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DB43/T1042—201534.3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基础上编制,并与相关规划衔接。4.4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适用年限为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明确的矿山服务年限加闭坑后防治工程实施期限。5工作程序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编制按以下程序进行。图1方案编制工作程序图6矿山地质环境调查6.1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范围包括矿业活动可能影响到的范围及影响矿业活动的地质环境问题分布范围。6.2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以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为主,当资料不足时,可安排适量槽探、井探等轻型山地工程。6.3矿山地质环境背景调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a)自然地理: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面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确定评估范围,划分评估级别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分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措施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工程部署编写、提交方案矿山地质环境调查DB43/T1042—20154b)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床地质、不良地质现象等。c)人居因素及人类工程活动等。6.4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见附录L,主要包括下列内容:a)矿业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废)石流、地面变形(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规模、发生时间、发育特征、成因、危害对象、损失、危险性、危害程度等。b)矿业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影响。c)水资源的破坏,包括矿业活动引起的地表水漏失、地下水水位下降范围及幅度、泉流量减少及干枯、水质污染程度及范围、对生产生活用水的影响等。d)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包括压占、毁损、污染的土地类型及面积等。e)矿业活动对主要交通干线、水利工程、居民居住区、工矿企业及其它各类建(构)筑物等的影响。6.5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和效果调查。7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7.1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确定7.1.1评估范围为矿业活动影响区及影响矿业活动的地质环境问题分布区。7.1.2评估级别根据评估区人居因素、矿山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确定,评估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分级标准见附录D。7.1.3评估区人居因素根据区内居民集中居住、重要工程设施和各类保护区、重要水源地、土地类型与面积等情况确定,划分为重要区、较重要区和一般区,分级标准见附录E。7.1.4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别按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归类,根据评估区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开采情况等因素划分为复杂、中等、简单,分类标准见附录F。7.1.5矿山建设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分类标准见附录G。7.2评估内容7.2.1矿业活动引发的含水层破坏、水资源枯竭、地表水漏失、水质污染等水资源、水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程度。7.2.2矿业活动引发、加剧崩塌、滑坡、泥(废)石流、地面变形等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影响程度。7.2.3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的影响。7.2.4矿业活动对各类建(构)筑物、保护区和自然景观等的影响。7.2.5矿山工程设施遭受和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影响程度。7.2.6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7.2.7矿业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与防治难度分级标准见附录H。7.3评估方法评估方法宜采用工程类比、层次分析、加权比较、定量计算与分析、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7.4评估要求一级评估采用定量分析,二级评估采用定量-半定量分析,三级评估采用半定量分析,并做出矿山DB43/T1042—20155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的现状和预测评估。8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目标任务8.1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监测、土地复垦的目标。8.2明确矿山生产、闭坑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监测、土地复垦的具体任务。9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分区9.1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分区。9.2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分区划分为重要防治区、较重要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分区级别见附录I。应根据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的差异,进一步细分为亚区。9.3按照重要防治区、较重要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的顺序,分别阐明防治区的面积、存在或可能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特征及其危害等。10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措施10.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10.1.1崩塌、滑坡治理:已经发生过的崩塌或滑坡灾害,可采用清理废土(石)和危岩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挡工程和截排水工程防止形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潜在的崩塌、滑坡灾害,可采用削坡减荷、锚固、抗滑、支挡、排水、截水等措施。10.1.2泥(废)石流治理:已经发生过的泥(废)石流灾害,可采用清理泥土(石)以恢复场地、修筑拦挡等工程防止形成新的泥(废)石流物源;潜在的泥(废)石流隐患可采用切断或固化泥(废)石流物源,修建排导槽,可在废石堆放前缘修筑挡墙,废石堆后缘修建截排水沟等措施。10.1.3地面变形治理:根据地面变形的类型、规模、发展变化趋势、危害大小等特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a)地面塌陷未达到稳定状态的,可采取留设保安矿柱、改进采矿方法、搬迁避让和监测、示警及临时工程等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达到稳定状态的,可采取防渗处理、削高填低、回填整平、挖沟排水、植被重建等措施。b)岩溶塌陷区可采取探溶、留设防水矿柱、注浆、回填等措施控制岩溶塌陷的发生发展,减少危害。c)地裂缝根据其规模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小的,可采用土石填充并夯实、防渗治理等措施;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可采取填充、灌浆等措施。10.1.4地下水资源枯竭与地表水漏失:可采用防渗与修建引水工程等措施。10.1.5废水治理:根据废水中有毒有害成份特征,采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等措施。10.1.6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丘陵山区可采用边坡加固、采坑回填、植树种草、挂网客土喷播等措施;平原区可采用清理废石(渣)、采坑回填、整平、覆土、复绿、造景等措施。10.1.7废弃井口封堵参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煤矿安全规程》执行。10.1.8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采坑(塌陷坑)采用安全防护栏或警示标志。10.2矿山地质环境监测DB43/T1042—2015610.2.1监测内容:矿业活动引发或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泥(废)石流、地面变形、水资源枯竭、地表水漏失、土地占用、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及水土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主要环境要素。10.2.2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a)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监测参照《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及《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3-2004)执行。b)地面变形监测分简易监测与专业监测。影响严重区可采用全站仪、水准仪、高精度GPS、钻孔深部变形仪等专业仪器监测,影响较重区可采用测绳、皮尺、钢尺等简易测量工具监测。监测网应覆盖整个地面变形区,监测点数量根据变形特征与危害对象确定,地面变形明显地段、地面建筑物变形破坏严重地段均应设立监测点。简易监测每月不低于1次,急剧变形期加密监测频率。c)土地占用与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采用人工现场量测、遥感解译等方法进行监测。每年监测不低于1次,影响严重区域加密1-2倍监测。d)水资源枯竭监测参照《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执行。e)矿山环境污染监测:采用采样测试、地表及地下自动监测等方法进行监测。监测网根据污染源位置、污染途径、污染范围与污染程度确定,在污染源下游及矿山排污口应设立监测点。污染较轻区每年监测不低于1次,污染较重区每季度监测不低于1次,污染严重区每天监测,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10.3矿山土地复垦10.3.1土地复垦方向:征求土地权益人意见,根据自然条件、原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损毁情况、公众参与意见等,确定拟复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划分土地复垦单元。土地复垦主要评价因子及等级标准见附录J。10.3.2土地复垦质量要求:执行《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1036)。10.3.3土地复垦措施a)工程措施:采用拆除、充填、土壤剥覆、平整、削坡、清理、灌排、疏排水、道路等措施。b)生物措施:采用植被种类筛选、苗木(种子)规格、配置模式、种植密度及土壤生物等措施。c)化学措施:采用土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