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秋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郁达夫解题“故都”: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确定描写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作者介绍原名:郁文,字达夫生辰:1896.12.祭日:1945.9.7民族:汉族籍贯:浙江富阳人职业:小说家、散文家作品:《沉沦》《茫茫夜》《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郁达夫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郁达夫先生遗像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去淡北雁南飞是秋之形天高去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有味故都的秋味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1、在第1、2自然段中,作者分别用哪些字眼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征?表达什么感情?2、在3-11段中作者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图的内容。对比清静悲凉慢润淡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北国之秋:南国之秋:秋景图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蝉啼唱秋果奇景秋雨话凉无边落木萧萧下是秋之声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秋院静观图1、秋院静观:看得到(视觉):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听得到(听觉):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浅色调:清境静“静对”“细数”:悠闲、惬意心静“破屋”“破壁”“疏疏落落”:悲凉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槐树落蕊图寂静(主观色彩)淡淡的悲凉意味听觉:嗅觉:触觉:感觉:无声无味极细微,极柔软细腻、清闲、落寞2.槐树落蕊秋槐落蕊分析: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给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感觉。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天净沙秋思秋蝉残鸣图3、秋蝉残鸣蝉声:衰弱的残声、嘶叫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17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秋雨话凉图一声唉叹,一个拖腔,回荡在高阔寂寥的秋空,如同回荡在无边的大森林,回荡越久,空寂越深!4.秋雨话凉图“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来一阵冷风”都市闲人穿着青布单衣和夹袄咬着烟管缓慢悠闲的声调“清闲”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风物,用这寂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萧瑟的秋意秋日胜果5、佳日秋果以枣子的颜色变化,写季节特征的,是从动的角度描绘色彩的你认为作者最喜欢的应该是哪种颜色?淡绿微黄秋的全盛时期色调与全文一致北国清秋的佳日淡淡的欣喜淡淡的悲凉思考: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规律: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选取文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秋天里的其他景物,抓住其特征,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仿写。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它在破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它在……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里;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里;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里;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里。思考:第12节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将议论的落脚点放在哪里?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落脚点: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分析12段的议论。问:本文是写景文字,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明确:(1)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文题暗合;(2)从行文章法来看,这一段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灵气和开阔的思路。(宕dànɡ)找出12节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几句话:1、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议论有情趣的人类:中国的文人学士,因其对社会人生的感触较深,在凄凉的秋季,总是要进行“悲啼”的,尤其是在仕途不得志时。欧阳修、苏轼其实也就是作者的侧影2、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作者的心境是什么样的?忧郁、孤独、苦闷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忧郁、孤独、苦闷呢?1.中国的文人学士,因其对社会人生的感触较深,在凄凉的秋季,总是要进行“悲啼”的,尤其是在仕途不得志时。而欧阳修、苏轼其实也就是作者的侧影2.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特别的个人气质——抑郁善感。特别的人生经历——自幼多病,三岁丧父,长子早死。旅居日本10年饱受屈辱。回到国内,当局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他为个人生计倍受颠沛流离之苦。特别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字”,认为“文学作品就是作者的自序传”。总结: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记叙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瑟的感触。议论•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感秋,感北国之秋从第十三节看,作者眼中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最大区别就是“味”白干——黄酒馍馍——稀饭大蟹——鲈鱼骆驼——黄犬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味润、味浅味淡、味短文章的首尾都把南国和北国的秋加以比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念。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本文的“形”、“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景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2段)记叙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佳日秋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13~14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向往品味赞美眷恋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故都的秋啊,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爱!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王维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颂赞秋的名句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2.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苏轼赠刘景文)5.无端木叶萧萧下,更与愁人作雨声(陆游落叶)返回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落蕊(ruǐ)扫(sǎo)帚折(zhē)去为虎作伥(chāng)B.颓(tuí)废混沌(dùn)厦(xià)门忧心忡忡(chōng)C.一椽(chuán)潭柘(zhí)隽(juàn)永流水淙淙(còng)D.似(shì)的针砭(biān)平仄(Zè)咄咄(duò)逼人B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清静清净静土耳根清静B.缓慢慢待曼妙轻歌慢舞C.领略策略掠夺攻城略地D.浪废悠闲幽远枉费心机C3、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对此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C4、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D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1)“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课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是();“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与这一句照应的句子是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2)本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在下列表格中填写出比喻的本体荷喻体。本体北国之秋喻体黄酒之于白干南国之秋之于北国之秋白干、馍馍、大蟹、骆驼二十四桥潭柘寺陶然亭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