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未来教育----向领导和校长们汇报和交流思想张伟清华大学电话:13911121105邮件:wei-z@mail.tsinghua.edu.cn2014年12月于贵州毕节个人学习经历1.1968-1973:城口县高望小学;2.1973-1978:城口县巴山中学;3.1978-1982:重庆大学矿山机械,工学学士;4.1985-1988: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工学硕士;5.1994-1998: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工学博士;6.1998-2000: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后;7.1998-2000:清华大学热能与动力系,博士后;汇报交流的主要内容一.前言:文化与时代背景二.新时代如何学习、工作?①学习与工作的时代背景认识(汤因比论东方文化)②学习的态度(如何学习:不是方法的问题)③伙伴式学习:交流与开放式学习价值与意义④交流与讨论(60分钟)三.传统文化与未来教育①佛教文化:唯识学与教育②儒家文化:③教育现代化与未来文化教育共勉:做一个有文化的校长•有文化的校长就是一个教育家!•有文化的校长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有文化的校长就是一个道德的人!•有文化的校长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有文化的校长就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文化的校长就是一个值得家庭和自己骄傲的人;一.前言有文化的人1.就是有爱心的人(起心发愿)2.就是讲道理的人(通情达理)3.就是有智慧的人(万事圆融)4.文氏(?)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一.前言文氏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祭母文》(毛润芝)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一.前言文氏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祭母文(毛润芝)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起心发愿、通情达理、万事圆融有智慧)一.前言文氏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祭母文(毛润芝)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1919年10月8日一.前言文化定义•文化是(拉丁语:cultura;英语:culture;德语:Kultur)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某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有时文化也指文明。一.前言中文语境下之“文化”概念•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或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一.前言什么是文化?•定义繁多,说不清楚。什么都可以是文化。•但是有一点清楚的知道:文化不是武化,文化反对暴力,反对践踏生命和他人。•文化就是讲道理,按道理办事。•文而化之有一个过程,就是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物质丰富、精神文明提高、万物和谐共生的过程。•文化涉及精神、思想与情感,还与智慧与科学有关。•“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裴智)一.前言文化干什么?•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社会庶众,去之,大人,存之。”•孟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曰:眼、耳、鼻、口、身。小体也。心。大体也。小人从小体,大人从大体。•文化规范社会行为、和谐社会大众、是幸福社会大众的知识及积累。一.前言文化的社会追求: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周泉樱)1.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杀戮于掠夺;2.阶级之间抢夺、压迫与剥削;3.政权更替的的暴力与阴谋。这三个问题同时或交替出现,贫穷、愚昧、血腥、污染、奢靡、死亡伴随人类的日日夜夜。人类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化到私有制以降一直存在三个基本问题:(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社会)一.前言认识时代背景1.从当前社会转型认识时代背景2.从人类社会发展认识时代背景3.从现代教育发展认识时代背景一.前言30年河东,30年河西A.1949-1979:30年河东,毛刘周邓,社会主义探索,理想社会试验;(52年院校调整)B.1979-2009:华邓江胡,补课资本主义经济建设,回归客观现实;(77年恢复高考+扩招)C.2009-2039:习,承上启下,新文化、新社会,更高的物质文明和更高的精神文明。(教育抓手?未来教育?)•所以要讨论新文化、未来教育。1。从当前社会转型认识时代背景一.前言当下中国处在什么样的社会转型时期?①体制内的视觉与观点②中华历史文化的角度③经济全球化语境下观察④伦理哲学和新儒学角度的演绎判断1。从当前社会转型认识时代背景一.前言①体制内的视觉与观点•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历了30年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1979年),以阶级斗争为主纲,计划经济,国有经济为主要特征,历史成果:政治独立,经济独立,基本建成完整工业体系,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社会经济面临崩溃,其生命力减弱,不得不转型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30年(1979年-2009年,小康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从当前社会转型认识时代背景一.前言①体制内的视觉与观点•在邓江胡领导的这30年经济建设有了很大飞跃,GDP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了,但是问题很多,庙堂诸公身比前30年安逸,心远没有前30年安稳,普通百姓无论有无钱财,有无居室都心不相安。所以有17届6中全会的文化建设主题出现,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但关键问题是:道在何方?(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不改旗易帜,不僵化封闭)1。从当前社会转型认识时代背景一.前言②中华历史文化的角度•5000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具包容性和吸收性;•历史上包容吸收了数以百计的民族,汇集成中华民族;•1949年-1979年是传统文化包容和吸收社会主义文化的30年(大同社会,恻隐之心);•1979年-2009年是传统文化又包容和吸收了非社会主义文化的30年(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1。从当前社会转型认识时代背景一.前言②中华历史文化的角度•当下的中国文化=5000年传统文化U社会主义文化U非社会主义文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各种文化剧烈的搅合在一起,还不能做到有机和谐相处共生,这一观点结论很清楚,未来新的30年的文化建设就是《5000年传统文化U社会主义文化U非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社会正在这个转型中和转型完成中,重要的是对他很好的表达、阐述和把握。1。从当前社会转型认识时代背景一.前言③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社会转型关键词就是几个:•经济全球化;•经济危机(从祸起萧墙到祸起一念之间,贪得无厌,所以现有经融危机);•阴谋论(经融战争);•亚美利加的21世纪OR中国的21世纪;•欧洲联盟(非暴力的经济融合?);•睦邻友好,和平崛起;•经济建设与社会稳定有惊有险,但可把握。1。从当前社会转型认识时代背景一.前言④伦理哲学和新儒学角度的演绎判断•任何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伦理学和关于人的“仁学”是可以解释和决定社会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伦理哲学;•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社会庶众。去之,大人存之”•人需要物质的关怀,也需要精神的关怀•人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思想的、精神的,因此从精神境界上讲可以并能够对不同社会形式作出分类判断和解释,指导正确的前进方向;•人类的四个精神境界(冯友兰先生)1。从当前社会转型认识时代背景一.前言冯友兰先生与人类的四种精神境界•现代新儒学八大家(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张君劢、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和钱穆、贺麟等人)•抗日战争时期冯友兰先生先后写了六本书,他们是《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理》、《新知言》。后合称《贞元六书》。1。从当前社会转型认识时代背景一.前言冯友兰先生论个人的四种精神境界在《新原人》一书中讲到;“人在生活中遇见各种事物的意义构成他的精神世界,或者叫世界观。这种精神世界《新原人》称为“境界”。个人的精神境界千差万别,但大致说,可以分成四种。”1.自然境界;(率性、逍遥、保守)2.功利境界;(好利,敏感于物质的功用与美丽)3.道德境界;(偏爱于:公平、关爱、形式正义与后果正义)4.天地境界。(万事圆融,随心所欲,不逾矩,天人合德,万物一体,万物皆备于我)1。从当前社会转型认识时代背景一.前言个人精神境界与社会发展阶段推论: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精神境界处于某一种境界,相应的社会就对应着人类社会的某一个阶段。因而应该有:1.自然境界,对应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2.功利境界意味着人是自觉的理性的利益追求者,对应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感性的高度发达;3.道德境界要求人应该且已经从自我走向了小我,大我,大心,大人,社会主义社会;公私之分,义利之辨。4.天地境界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理解、共生的关系。宇宙语自然是人的“安身立命之地”,人是宇宙的精灵。精神文明极大的提高,物质文明高度的发达,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参天地之化育,在新的层面上重归自然和谐境界。1。从当前社会转型认识时代背景一.前言演绎判断•实际上没有绝对分类,在不同的时空场合,人类个人与团体可能都存在这四个精神境界。•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其上层建筑,是偏执的自觉的理性的利益追求者,所以有“看准了”的战争出动,有金融危机发生(展开:)。•小人、马屁精、谄媚者有一定的相对先进行性,是自觉的(理性的或不理性的)利益追求者,是走出封建主义进入资本主义的动力。1。从当前社会转型认识时代背景一.前言以精神境界的观点看:•中国:1949年以前的数千年社会的大多数人精神境界处于自然境界,物质虽时有丰富,但是科学发达和物质高度发达却也没有实现,道德的方面虽有高度却早熟后逐渐僵化;•西方:近代的西方各国脱离了中世纪黑暗宗教奴役,通过文艺复新的启蒙(开始博弈),社会的大多数人精神境界逐渐进入功利境界,绽开了资本主义的文明之花。伴随资本主义科学昌明与物质高度发达的是对内仍然有阶级压迫,对外有殖民、战争、经济虐夺和民族压迫。1。从当前社会转型认识时代背景一.前言以精神境界的观点看(续):•1949-1979的30年,中国直接从第一境界的自然境界社会进入到第三境界的道德境界社会。100多年来高一级(功利境界)社会阶段的西方国家对东方的中国多次的战争、经济虐夺和民族压迫。中华民族的反应是两种: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走西方之路(国民党);2)共产主义运动兴起,走社会主义道路,尊重社会大众的生存权利,各民族平等,补偏资本主义社会的不道德之处。起心和发愿极其人道,是共产主义运动正义性的心脉。通过革命中国进入了30年的社会主义(道德至上的社会)社会。但是阶级之间的博弈,环境的制约,经验的不足,认识的不到,导致强迫性的让社会大众进入简单的大道德境界(见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使这样的社会即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狠斗私心一闪念”),又导致社会物质生产的严重下降(生存也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