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统治危机(2)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4)军事上,农奴制导致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185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杀而死,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尼古拉一世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是尼古拉一世的长子。年轻时广泛出游,到过欧洲,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开始着手推行改革。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一、改革的酝酿1.改革的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大国威望2.改革的酝酿过程①大造舆论:报纸讨论,化解阻力②组织措施:秘密委员会→农民事务委员会→各地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③形成方案:三套方案→改革法案二、“二一九法令”1、签署:1861年3月3日(俄历二月十九日,又称解放法令)2.内容: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要交付赎金,承担临时义务建村社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设两年的赎买过渡期时限性:1.性质: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3.局限性: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三.进步与局限(评价)3.局限性:不彻底性:A.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B.农民仍受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掠夺性:赎金高于地价几倍,“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