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休止”的魅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中“休止”的魅力我们舞钢市在2002年开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已有8年。在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否抑扬顿挫、控制节凑、提高课堂效率,这要结合当堂所授知识的内容来定,在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中,我认为通过美化文章的语言,利用“休止符来控制课堂节凑,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一首美妙的乐曲,不仅要有高音、强音,还要有低音、歇拍,歇拍即人们常说的“休止符。同理,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组成一首动人心弦的交响乐章,仅有阐发义理的讲述、热烈活跃的气氛还不够,还要有无言的“休止、寂静的氛围。这样虚实相济、张弛开合,方能工巧匠形成妙趣横生、魅力无穷的课堂艺术世界。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去我们往往偏重于研讨讲述的技巧,方法,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而忽视了矛盾的另一方面一一巧妙的“休止”所形成的效应。特别是有些教师,课讲得太实、太满、太死,片面追求“大容量、高密度”,错误地把提高课堂效率理解为在45分钟内,分秒必争,讲课像打机关枪一样,不给学生些许喘息的机会,致使教学过程淤塞、臃肿。其实事物都是于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相对于有声和有形,无声恰是最完美的声音,无形方是最完美的形象。纵观各类艺术门类,都是以这种以无示有、以虚显实的“休止’’效应为最高境界的。李戏鱼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可见“休止”已不单是一般的时间概念,它是一种技巧,一种境界。各艺术门类,其枝异,其根同。课堂教学,作为“一切艺术中最渊博、最复杂n最高和最必须的艺术”(乌申斯基语),也应追求“休止”这种境界,这也是衡量教学艺术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探讨课堂“休止”的作用及其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课堂“休止”往往是在一定时间的讲述之后出现的。这时,课堂出现一种“灵感的寂静”的气氛。教室里静悄悄,学生的思维非常集中。我们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讲述不可能全部理解,有些可能“食而不化”,“休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反刍、消化的时间,‘一个静心回味的余地。利用“休止”,学生可以把教师的讲述作一番梳理、归整,以融会贯通,加深理解,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这样“学”、“思’’结合,张弛有度,学生在富有节奏的教学中,就易于学得积极主动,扎实有趣。“休止”能使学生在沉静的思索中激荡起想象的涟漪,孕育着感悟的闪光。心理学家认为“残缺、空白的东西,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从而引发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而当这种情不自禁的“完美追求”一旦成为现实,便给人以极大的再创造的愉悦感。课堂“休止正是利用人的这一心理特征,以无示有,欲擒故纵,调动起学生进取,追求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正确领悟教师的讲解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从教材和讲授中去发现和补充些什么,去丰富和发展些什么,尤其是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举一反三联想些什么,这样学生求知的热情会更高,探索的兴趣会更浓,收获也会更大。“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亦如是。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高潮,高潮的作用是巨大、和令人难忘的。优秀教师总是运用生动的讲授等各种手段,使课堂教学掀起一个个高潮,并于高潮处巧妙地“休止,使之成为一种特殊形态的高潮一一“静态高潮’’(外静内动)。如国家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执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堂课,她不是条分缕析地讲解课文,一讲到底,而是根据抒情诗的特点,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那个庄严肃静、荡气回肠的环境氛围中去。师生的情感在酝酿着,积蓄着,当读到我们深情的呼唤“周一一总一一理”时,已是声泪俱下。在这关键时刻,于老师巧妙地运用“休止”艺术,恰到好处地嘎然而止,课堂上顿时出现了一种异样的寂静。这特有的寂静氛围,表面上看似高潮的停顿或结束,、而实际上却是高潮的延伸和扩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潜在内蕴:在短暂的弦“凝绝”、“消无言”之中,学生沉浸在人生的体验中,他们的心,随着那一声悠长而深情的呼唤,飞出课堂,飞越高山、大海、森林,跟随作者去寻觅总理的踪迹。他们对周总理的缅怀崇敬之情,便凝聚升华在这个特定的课堂“休止”之中了。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歇拍暂停样式,课虽尽而意无穷,师生的情感流在内心汹涌着,翻腾着,向更深入、更细腻、更广阔、更高昂的境地奔涌。我们很难想象,此时此处如果不用“休止”艺术,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处理方式。“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休止’’还可为新的高潮的形成起酝酿、准备的推波助澜作用,从而形成更大、更撼人心魄的高潮。有位教师讲《最后一课》,课将结束时,他激情地朗读课文:“祈祷的钟声也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一一我一一’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这时,教师也哽住了,难以卒读,寂静笼罩着课堂。学生因受教材和教师情绪的感染,也沉浸在特有的气氛中,默默地回味着。正在这时,“当!当!当!录音机里传来了学生的钟声,学生既怔且诧,全神贯注。而这时完全进入了角色的教师,突然“转身朝着黑板”,像韩麦尔先生那样“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奋笔疾书一一“法兰西万岁!学生被教师的激情震撼了,思想情感再一次被推向了顶点,眼前的教师幻成了韩麦尔先生,而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小弗朗士的情感,个个表情肃穆、庄严。此时,下课铃声响了,学生深情地注视着教师,向他表示了前所未有的敬意。课在高潮中结束了,若没有前面的“休止”作铺垫,其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了。“休止”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不是课间休息,也不是一般的转折过渡,更不是无话可说、无言可答的尴尬的沉默。如何运用“休止”艺术,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探索。一般地讲,麻注重掌握好两个原则:(1)适当。“休止”应与教师的“讲述”合理搭配,在“有声’’和“无声这一对矛盾中,“有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实处工”才能“虚中得”。随心所欲、不合时宜地“休止”,只能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和气氛,扰乱学生的思路。(2)适度。要科学地把握“休止”的长短度,过长过短都不好。过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过长则会使“灵敏的寂静,,变成枯死的寂静,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状况、教师本人素质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休止艺术。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