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海:《如果让语文老师去放牛》如果让一位语文老师去放牛,他会拔起一根青草,向着牛群不停地发话:“这是什么草?注意,不要乱说,举手回答。”“你们以前吃过这种草吗?想不想吃?”“好,快速地闻一闻,告诉我它的气味。”“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看看能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你决定将来怎么办?比如,更加热爱—(大自然),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结果,许多牛都饿死了。语文老师还在感叹:“真是对牛弹琴!”【案例一】一教师执教《找秋天》,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关于秋天的资料,接着逐个展示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大呼:“哇!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于是,有生以舞蹈表演,有生以唱歌展示,有生以绘画汇报。整堂课气氛热烈,风风火火,好一派情趣盎然。(谈谈您对这个这个案例的看法)分析案例探因错位: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但在有些人的眼里,这是倍受好评的“样板课”,曾经独领风骚,不光在大型的课改教学观摩会上频频亮相,而且已经飞入平常的课堂。即使今天,仍有不少地方还在“克隆”。究其原因,一是应新课标之新,敢于创新,加强综合。“语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既然是文化,当然是越丰富越好。于是音乐、美术、舞蹈一股脑儿地涌入课堂。试问:社会、思品、数学不是文化吗?把这么多文化堆砌在一起,语文的文化内涵在哪里?我们学的到底是文化课还是语文课?语文的个性非但没有凸显,反而被大大地淹没了。【案例二】一教师执教《特殊的葬礼》,过程如下:1、初读课文,问:你有什么感受?2、再读课文,问:你心里是什么滋味?3、联系生活实际,在你周围还有类似的环境悲剧吗?4、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5、看网页新闻“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写环保广告语。整堂课学生情绪激昂,发言精彩,掌声不断。(谈谈您对这个案例的看法)探因越位:人文性“大红大紫”这节课虽没有前面《找秋天》那般花哨,非语文的东西少了一些,但仍然是缺失语文的“语文”课。读课文,说感受,这一设计固然不错,但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地空谈感受。后面的联系实际谈环保、看网页新闻写环保广告语,虽然也有一些说、写的成分,也注意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要求,但“杯水车薪”,充斥课堂的浓浓的环保味早已呛得语文味无处藏身了。这是语文课,不是环保主题会,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语文课的唯一追求,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文教学还担负着指导学生感悟母语、积累母语、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任务。从头到尾搞“空手道”,没有和文本语言生发更多的联系。这种貌似“很语文”的“人文课”在现在风头还是很盛。我们要透过新课改中形形色色似是而非的迷雾,向着语文的本质靠拢,再靠拢;向着语文的根前进,再前进。我们必须立足于课堂,实事求是,在不断反思中把握语文的脉搏。语文课该怎么上?语文课姓语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崔峦2010年8月重点词语点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以及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等内容重点词语点击语文能力:独立识字的能力;比较熟练、规范的写字能力;以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为标志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观潮》教学设计1、激趣引题明标(1)同学们,大自然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我国这江省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2)“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说不太好,看“观”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天下奇观”的“观”是指什么?“奇观”呢?“天下奇观”就是体现下最奇特的景象。同学们,当我们理解一个词语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先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然后在把这些字的意思合起来,这样这个词语的意思我们就可以理解了。那“观潮”是什么意思?板书:观潮观看钱塘江大潮。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你不仅理解题目的意思,还知道了理解的方法,你真了不起。(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呀,我们要完成四项学习任务。出示课件:①正确认读带有生词、多音字的词语。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钱塘江大潮的。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3、4自然段。④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2.初读感知展学(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在读书的过程中,谁有困难就可以举手示意给老师,老师会随时帮助你。(2)同学们都完了吧?哪个聪明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读读第一个带有生词的句子。两个带有生字的词语都读准确了。奖励你带领大家读读这个句子。(3)谁有信心读好第二个句子?这里可有两个生词,还有一个带有多音字的词语。这个词语你读的非常准确,当它表示向着一个具体的目标跑去的时候,就读四声,比如,嫦娥奔月,指表示快速的奔跑就读一声,飞奔。你看多音字的读音是根据它意思来确定的。(4)第三句段中,可有不少带有多音字的词语,你有信心读好吗?有一个词语它读的非常准确,风号浪吼,号在这里读二声,它的意思是风在嚎叫,表示一个动作,当它表示一个名称的时候,它才读四声,比如,我们吹的长号、短号。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5)生词都读准了,说能说说课文围绕这天下奇观这个词语,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3.品读言意悟法(1)同学们,我们刚刚读书的时候都知道了,课文的3、4自然段是写潮来时的奇特景象。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4自然段,你觉得哪些语句最能表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请你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反复地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把这个句子写得这么生动呢?(2)读完的同学们我们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地方你想到了,你的小伙伴也想到了,哪些地方你的小伙伴想到了,你却没有想到?(3)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读书收获。(4)预设交流①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堵两张高的水墙。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写出了浪头高,这么高的浪头非常少见。两丈高指导有多高吗?一丈是3.33米,两丈就是6.66米,足足有两层楼高,通过这个数字我们就能想象出大潮的高度。你看作者通过具体的数字,抓住钱塘江大潮浪头高这个特点,通过写大潮的形态,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确是天下奇观。这就叫抓特点、细描写。谁能把你感受到给大家读出来呀。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就能把书读好。②还有哪句话,也让你感受到了这的确是天下奇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何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你从哪些词句看出这是天下奇观了?山崩地裂是什么意思?大家都认为这句话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你看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大潮的声音想象成了山崩地裂的声音,让人感到大地好像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③再读读这句话,除了写出了大潮的声音,还写什么?。还写大潮的形态,把大潮比作了什么?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通过这个比喻,你好像看到了钱塘江大潮怎样的画面。一浪连着一浪,一浪高过一浪,大潮流动的速读快,力量大,场面壮观。④小结: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想象的方法写出了大潮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大,浪头高,场面壮观。这样声势浩大的场面,如果用我们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就是浩浩荡荡。我们女同学一起来读一读,男同学来读,我们全班一起读。⑤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景象。老师还发现了文中几处描写大潮声音的句子,你联系上下文还读一读,你发现了它的声音是怎么变化呢?出示描写声音的句子,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5)联系上下文,读读这句描写形态变化的句子,你发现了大潮的形态又怎样变化呢?你看,我们联系上下文来读书,就感受到了大潮的声音是越来越大,大潮流动的速读是越来越快,浪头是越来越高,场面是越来越壮观。作者在这一部分中正是通过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通过抓特点、细描写的方面,把这个场面写生动的。(6)请同学们,把三、四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你看作者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是通过哪些词语发现的?作者按照大潮由远到近的顺序,写得多么有调理呀。板书:按顺序。男生读第三自然段,女生读第四自然段4.诵读积累运用(1)刚才,这么精彩的文字,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想办法把他背下来。(2)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背诵一下,不会的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3)为什么,你们这么快就背下来了?(4)过渡:刚才,我们是通过文字欣赏的,下面我们亲眼去看一下,一会儿老师请你当小导游,用上我们刚刚学到的语言,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介绍下来钱塘江潮来时的场景,谢谢你的介绍。5.总结归纳提升同学们,一个普普通通的场景,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生动、这么精彩呢?我想听听你们的高见?除了大家刚才说的,还有一点必不可少,那就是作者是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来写这篇文章。请大家齐读第一自然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描写场景的具体方法,体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为后面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落实了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深化语文教学理念。6.拓展延伸迁移(1)潮来前、潮退后又是怎么写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呢?开学后,请你们语文老师帮助你们学习。(2)同学们课下请同学们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画、联系上下文读书的方法大家阅读后面的三篇文章,老师还要为同学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全球最美的自然景观》,一本是《110处自然奇观》,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的方法,自主阅读课外读物,把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体现了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的教学理念。语文能力形成的基本过程:知识——感知——体悟——练习(积累、运用)——能力叶老讲:“学生读《龟兔竞走》,只记得兔怎么自负,龟怎么努力,结果兔怎么失败,龟怎么胜利等故事内容,而不记得那课文里的生字、难句,以及向来所未碰到的文章上的某种方式,那么他等于在听故事。语文没学到。”叶老警告说:“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三读”板块简介(一)读通。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回读,停顿恰当,有畅达感和节奏感。要达到这些要求,学生必须集口、眼、耳于一体,集中心思地读。加强初读,延迟开讲。课文不读熟不开讲。“三读”板块简介(二)读有所得。即触摸语言文字,感悟人文内涵。触摸,即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嚼得文章滋味;感悟,既有习得的快乐,又有灵魂的觉悟。可见,这一过程必须要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认识经验,将教材中的陌生世界和自己现时的生活世界紧密关联起来,在读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智慧。“三读”板块简介(三)读好。读好是读有所得的反馈,更是读有所得的延伸和拓展。其表现形式有:有感情地朗读;用自己的方式将教材内容重新组织、加工并加以表达;迁移、变通,灵活应用文中的语言图式……显然,这一过程,更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潜质,动用自己的智慧。由此看来,“三读式”中的“读”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综合性活动,具有生命活动的属性。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