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素帖》赏析邵氏裱素成卷,上织乌栏,待名家以作家传。逾三代不得,直至米芾,“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终署于卷末。“当仁不让”,一挥而至,流传千载的《蜀素帖》就此出世。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世居太原,继迁襄阳,后居润州。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才华横溢而狂放不羁,故又称“米颠”。《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米芾《蜀素帖》,亦名《拟古诗帖》,得誉中华第一美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天下十大行书,其名第八。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历代名家极高的评价正是《蜀素帖》所蕴含的艺术价值的一种证明,中和布局之下的率意笔法,快慢、轻重、起折无不收放自如、不拘一格,字里行间中米芾“不偶于俗”的人格特质完全展现无疑。“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这正是米芾,一个把书法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之人。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在他这里迸发出激越,“独有四面”“八面出锋”是他书风的鲜明特点。细探蜀素,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露锋、垂露、悬针等诸多笔画处尽显米芾素有“集古字”之称的深厚功力,“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而在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共同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清高士奇题诗盛赞:“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蜀素帖》于湖州郡守林希宝存家中二十余年,至神宗熙宁元年装裱成卷。许多书法家只敢在蜀素上书写少许字,直到米芾才在上面写上满满的八首诗句。至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今的《蜀素帖》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馆,慕名前往者不计其数。千余年岁月辗转,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