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双流中学高一语文组学案导学1《荷塘月色》学案导学【预习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破不宁静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二)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字音字形】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独处.()参差..()敛裾.()梵婀玲()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è()气niǎo()娜点zhuì()一xiè()千里xiāo()雄chuó()学【问题思考】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双流中学高一语文组学案导学2《荷塘月色》【教学案】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文本探究】1、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2、朗读品评第三自然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把“踱”字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3、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好处?(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4、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第五自然段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并鉴赏:5、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6、朗读品评第六自然段:(1)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双流中学高一语文组学案导学3(2)“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情又有了什么变化?第二课时【文本探究】1、和旧教材相比,新课本把旧课文中删掉的一些句子还原了。这些地方时:(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最后一句旧课文删掉了。(2)“月光石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同样旧课本删去了最后一句。(3)旧课本还删去一节文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讨论一下:原来的删改是否合理?2、朗读品评第七自然段“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3、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戏”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为什么?4、朗读品评第八自然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双流中学高一语文组学案导学4【揣摩思想感情】5、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很多,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作为抒情的对象?【延伸拓展】6、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参考资料:《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7、关于本文的主题和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①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②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的愁苦的心情。③有人认为本文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据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凡此种种,举不胜举,你认为是哪一种情况呢?【总结】总结文章的语言艺术【课后要求】熟读成诵,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资料附录】《采莲赋》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双流中学高一语文组学案导学5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南朝乐府民歌杂曲歌辞《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黄,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鸟名)飞,风吹乌臼(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用绿玉制作的妇女头饰)。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名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阅读提示:这首乐府民歌跟绝大多数南朝民歌一样,是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细腻地写出性情女子渴望男友前来而其偏偏上了“青楼”的苦闷之意。《荷塘月色》【练习案】一、(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éng)独处(chǔ)的妙处(chù)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梵婀玲(fán)D.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霎时倩影稀疏没精打彩笼着轻纱B.缈茫虚无缥缈隐隐约约嬉游无度C.和谐櫂櫂童山纤腰束素迁延顾步D.风致丰姿绰约不绝如缕叶嫩花初(3)加点的词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B.荷塘的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三、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双流中学高一语文组学案导学6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2、“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3、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4、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四、语言表达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学习心得】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