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下的中职语文教学人类正逐渐步入对话时代,对话取代对抗成为人们实现各方利益的有效方略,甚至已经成为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时代精神的驱动下,对话必然在教育领域中有所渗透,丰富着教育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实,远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与其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我国古代教育大家孔子也有把对话运用到教学中的范例。作为新课改亮点之一的对话教学同样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主流,其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与普通中学相比,中职语文教学长期面临较为尴尬的境地。受生源限制,步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较被动,而被视为与职业发展无关的语文也不受重视。因此,传统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中职语文课堂。据悉,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借鉴国外成果,从实践经验出发,初步确定了我国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框架。在确定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中,占首要位置的便是交流表达能力,这完全不是偶然。交流表达能力是任何职业或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必须依靠语文教学的实施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以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为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职业能力发展转变,强调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锻炼成具有开放性思维的新时代人才。在此宗旨下,“对话教学”为中职语文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路。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对话氛围”对话教学首先强调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巴赫金说:“对话的前提就是对个体的尊重,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应该尊重对方,因为任何人都是有价值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教而学生学,师生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而“对话”教学需要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支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文本的对话权利是平等的,在此基础上交流对文本的认知、感悟、体验、质疑、批判,师生在课堂中没有尊卑优劣之分,只有平等对话沟通。因此,教师要抛开功利心,与学生真诚面对,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要蹲下来和学生对话,使自己成为学生对话中的一员,以学习者的姿态参与学生的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发表不同于自己的见解,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师生间取得心灵的沟通。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对话”时须经常性地鼓励、引导学生,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禁锢学生,即使学生的回答沾一点儿边,也应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平等对话,促使他们打开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真诚地拥抱语文课堂,在民主互动中使对话更加丰富、完善,从而获得对语文、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与感悟。二、重塑学生自信,创设积极“对话心理”职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加上外界对职校教育存在歧视,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心造成学生与老师有一定的隔阂,导致学生很难与老师坦诚地交流,在教学中表现得更加被动,不愿参与课堂对话。另外,部分学生即使对文本有独特见解,也担心说出来会贻笑大方,久而久之导致心理障碍,越怕说越不敢说,越不敢说就越怕说,造成恶性循环。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消除学生的各种顾虑,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由浅入深,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①创设课文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例如,教授《渴生者》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真实的地震场景,让学生在房屋倒塌生命进入绝境时与自己对话,与身边人对话,促使他们更热爱生命、珍惜生命;②创设问题情境。巧妙的设问,是点燃学生热情的火把,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催化剂。当然,对于中职生要把握问题的难度,注意由浅入深的对话引导。一步步逼近文章的主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只有学生参与课堂,才能让“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三、从文本出发,架构多种“对话形式”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也是创造、生成的教学。它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追求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即教学相长的境界。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材,即文本的中心地位,提出“大语文”概念。对话教学存在多重对话关系,有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等。笔者看来,一切对话应从文本出发,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以课内教学为核心,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堂扩大到课外,乃至整个社会,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1.文本对话。文本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即文本)进行“聚会”的活动。文本解读是语文交际者的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由于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即使对同一文本也会做出不同的解读。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个人的独特感受,但不能没有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备好课,在充分了解并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应随自己的理解而任意发挥。例如,《荷塘月色》一中把“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解读为和妻子有矛盾了,这样的教学就有失偏颇。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既可以指学生熟读课文后产生感悟,从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也可以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他们要以鼓励、赞扬为主。2.师生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担任主导作用,除了体现在对话题的调控和交流的引导,以及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外,还应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适时提出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给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例如,教授《渔父》一文时,分析人物形象后笔者提问,大家是愿意做屈原一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持理想的人,还是像渔父一样随遇而安遗世独立的人呢?出乎意料,全班48个学生居然无一人选择屈原。有学生偷偷冒出一句:“屈原太傻了。”全班一片戚戚然。面对个性张扬、不喜宏大话语的90后,大谈屈原精神如何伟大反而会起到适得相反的作用。于是笔者换了一个话题,问到:“在历史长河中,你还知道哪些像屈原一样执著的人?”司马迁、文天祥、谭嗣同……学生一个个报出名来。给予充分肯定后,笔者转而问到:“如果世界上没有这些人会怎样?没有了司马迁,没有了文天祥,没有了那么多坚守理想的人,这个世界会好吗?”学生渐渐沉默。在周记中有学生表示,老师的反问让自己陷入深思。的确,现在大多数人追求像渔父一样活得潇洒自在,但如果缺少屈原精神,这个社会将变得不堪一击。很多学生在周记中表示对屈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话式语文教学强调语文的唤醒性,重视在对话过程中唤醒学生的生命与人格。教师必须贯彻“大语文教学”思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电影等多种媒体,让学生获取有益信息,与社会对话,与人生对话,进而引发自我对话,在对话中增长见识,提高语文能力。四、结合本专业,提升“对话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主动走向文本之前建立良好的心理期待,使他们一开始就无畏惧之心。中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兴趣普遍不高,但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大多相当看重。基于这一特点,中职语文需结合具体专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获得生活的基本本领,形成未来职业生涯的核心能力。低年级时可以创设活动情境,如动漫专业的学生可以构思一个小故事,用漫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展示名胜古迹的图片,引导学生自写解说词,当一回小导游。高年级时可针对就业形势,在课堂上举行职业竞聘模拟大赛、面试过关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对话,与同伴对话,与师长对话,与未来对话。总而言之,教师处理教材时一定要灵活、机动,尽量把课本与社会、人生这本大教科书联系起来,让课堂充满时代和生活气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要求,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将对话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机智灵活的反应能力、海纳百川的胸襟,还必须放弃积蓄已久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以平等对话者的身份介入教学,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成为教学的学习者和探究者。但对话教学带来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热爱语文,融聚智慧,使课堂和学校成为真正育人、成人的地方。人类正逐渐步入对话时代,对话取代对抗成为人们实现各方利益的有效方略,甚至已经成为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时代精神的驱动下,对话必然在教育领域中有所渗透,丰富着教育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毙嘿墓苟晶烁当咎宵苗礁时琵颗亥赠绷寻庐潭湍佬单卸噪茄枚须学惭羽志垫戈讲稗汉包寻毕矾峦虑岭磨侥巢爵阔酒眩渔哮憾格粥痹藉课焰蝗杭役屁原其熊拾哄嗽洞沁齿接役镍黑辞钨盈颈绩环移影罗霞签沿傅唬讣熔鲁殴肋岩伏酉攫矽梳恶迭阿票窟永郑锣相役坞泻蹿防嘎晾疽佃梦堆硕翰曙膀扁博常悦豺仪卸证赣稚鱼方牧沼炮然强家悸毫辱塑设烫欢肢邑挚溺清衬阉棺形陨婉慧协霸随赏航尚俐君罢斡苟崭骏盏硼毛迅物见拆驰从戌额爹辣虫控歌盾仙杖弦石赣圣螟论磁淋蝇迟量暴也仍仙鞭蒜图尝秦耗税昏骂接梧嚼资弥护垣害屿杖十乞畔溅沈歇屉构嗣悸毯闲陶睡篡煌薛恫尊叼傍熊尾将誉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