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研究李建平①,华玲②,陈洲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重庆401331)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探讨如何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即将步入社会进行角色转变的毕业生提供若干可行性建议,将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有重要作用。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作者简介:①李建平(1964—),男,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重庆人,研究方向:党建研究。②华玲(1976—),女,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硕士,四川泸州人,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陈洲(1981—),男,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硕士,重庆壁山人,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学。学生就业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如何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对促进高职院校提高就业质量有重要作用。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够胜任职业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方面内容。其中,基础能力包括学习、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环境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发展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等。这三者中,基础能力是前提,专业能力是关键,发展能力是核心。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多管齐下,发挥合力。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一、在思想上,坚持就业为导向的宗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要明确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是高职院校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之源,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未来的方向和目标,为此,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首先,要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提升就业能力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同时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保障就业能力指导工作,包括指导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等。其次,整合各方资源参与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工作,力求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全方位保证。最后,紧抓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要提升就业指导教学管理水平,提升指导教师的育人水平,使得所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过硬,竞争能力强,以自身实力提高就业能力。二、在教学上,建立就业能力教育体系(一)重视职业规划教育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现在所有的职业都将消失,新的职业将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涌现”。这决非危言耸听,随着社会分工的加速发展,没有人会一次选择,乃至终身就业。这2要求高职院校教会学生能够及时修订职业目标,提高职业应变能力,增强持久型就业能力。职业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积极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立足于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注重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的结合,培养技能性就业能力,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拓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就业能力教育体系中,以职业规划教育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促进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不断提升就业能力。1、规划教育全程化首先,对于一年级新生,侧重于入学引导教育。比如介绍系部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就业前景、社会供求情况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激发学习热情,尽早制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好自己的人生,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比如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要求等。其次,对于二年级学生,侧重于修炼内功,塑造和完善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最后,对于三年级学生,侧重于培养就业的自主和决策能力。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同时,还要注重培养终身学习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稳定职业、追求事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2、教学体系科学化教学体系是由教育理念与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职业规划教学体系应以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培养他们在大学期间就树立就业意识,为职业发展做准备。学会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拓展就业思路、调整就业期望值,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相结合,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就业。其次,课程内容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包括职业定位、职业目标、职业选择、职业策略四个方面内容,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要让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规划预期目标。最后,在方法上强调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就决定了职业规划的个性化特点。了解学生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兴趣等,激发学生就业的个性化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效能感。(二)增强专业的实用性专业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容易让学生就业提高专业对口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首要就必须体现在技能上,专业设置要更多地体现在实用性上。首先,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横向上要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纵向上要延伸专业内涵,扩大专业服务范围。这样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在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等领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为高职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创造更广泛的空间。其次,坚持以“能力本位”的培养方向,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与时俱进,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前瞻性的分析。每个专业均制定本专业的核心技术、技能,相应的训练考核大纲,并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提高专业设置的质量。(三)提高实践教学效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成为高职院校就业能力教育体系的重点。3首先,要提高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研讨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其次,坚持顶岗实习环节。顶岗实习是学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限内,按照学校实习教学计划的安排,在企事业单位相关实践岗位上进行的实践学习活动,包括实习、预就业和已签定就业协议的提前就业等。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培养就业能力的最佳阶段,工作岗位的真实性让学生提前进入“准就业”状态,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也由于顶岗实习每个具体工作岗位都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提高专业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四)打造专业指导队伍美国哈佛大学第2l任校长艾略特曾经说过:“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很多国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日本强调教师要求有五种能力:富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指导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学习心理的能力、教育管理能力与独立的学习能力;法国教师强调指导学生的能力;美国教师强调具备创造能力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高职院校必须有一支专业化的就业能力指导队伍。一方面,就业指导人员自身要专业化,建立一支由专兼结合的就业能力指导老师、各行各业高层次人力资源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就业能力指导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更必须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职业指导技能等多门学科的能力。另一方面,就业能力指导工作要专业化。就业能力指导老师要熟悉国家以及地方的有关法规,能够准确分析就业趋势,能够综合运用其知识与经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实效性的就业能力指导。三、在内容上,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素质俗话说:师父引进门,修行看个人。高职院校学生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就业素质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就业素质越高,则人的就业能力就越强,反之则弱。(一)培育职业精神,重视人格素养职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最基本的就业素质。职业精神包括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等。而职业精神的培育,关键在于重视人格素养。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特有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职业人格素养主要包括合作精神、责任感、吃苦耐劳、诚信忠诚、乐观自信等多要素。职业人格素养是当前大学毕业生身上所最欠缺的素质,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往往不愁找不到专业素质优异的人才,而难寻具有优秀职业人格的人才。可见,健全人格培养是高职院校如何培育职业精神的首要问题。(二)加强身心健康,提高柔性素质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就业能力奠定必要基础。大学生要强身健体,保持旺盛的精力,锤炼人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依靠个人的自身修养和完善,不断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身心健康,才能提高学生柔性素质。柔性素质强调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世界变化,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远见,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敢于负责,主动应对压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切实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三)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专业优势当代社会不缺少机会,缺少的只是发现机会的眼光。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利用各方资源为己所用,学会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搜寻招聘单位和工作岗位,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使自己避免失业风险及专业不匹配的风险。同时,大学生要了解社会现状,与社会发展同步,切4忌毫无计划地去考一大堆与专业技能无关的证书,而应该把重心立足于高超的专业能力之上。在大学生活里,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四、在目标上,注重创业能力培养方向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培养创业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最终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成为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更应体现在成为新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创业能力是企业家成功扮演工作角色所需要的全部才能,包括机会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社会能力等。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等特点,在许多领域更具备创业的优势。(一)营造创业氛围,提供创业平台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色,营造创业的文化氛围。通过社团刊物、校园电台和电视台,加强对创业的宣传,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理解创业,引导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是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需要。也要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训练和成长平台,如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服务工程、大学生创业联盟计划以及校企合作等,以此来激发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到创业队伍之中。(二)发掘创新能力,开设创业课程创新是灵魂,个性是资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大力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此,制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教学规划,将创业能力培养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的内容中,开设“创业教育”、“创业与风险投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技法”等各式各样的有关课程,注重创业能力课程与各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三)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师资力量建立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思维开发为一体的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开放式的思维开发和技能培训,以及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培训与提高。加强培养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创业必备人文知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