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格拉底前古希腊哲学始基向存在的转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浅谈苏格拉底前古希腊哲学由始基向本体的转变——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的发展与转折摘要: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力图找出世界万物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意义和起源,即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终极的解释。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泰勒斯的水,到巴门尼德的存在,古希腊哲学始终围绕着这一哲学的基本命题进行探索,这也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对现世具有一定思考借鉴的意义。关键词:始基;本原;存在;本体;本体论正文:古希腊早期哲学就已提出关于“始基”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就是要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但是,学者们一般不把古希腊早期哲学对“始基”问题的探索看作是“本体论”诞生的标志。不仅仅是在探索形式上不成体系,在水平上也尚未达到对“存在”本身的反思外,更重要的是这种学科性质是不明确的,难以与科学的宇宙起源论划清界限。在古希腊早期哲学中,哲学对“始基”问题的探究是与科学的宇宙论融为一体的,“本体论”作为一个哲学学科并未明确建立起来,只能说是本体论问题的萌芽。本体论探究的本原是对世界根源、第一原因的探讨,即寻找可感觉的经验世界背后的根据本身。这种意义上的“本原”并非是对世界的某种原始状态的考察,而是对现世的终极本质的思考。(现在学界似乎相较于始基,更倾向于用本原这个词,可能始基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质料”,更多地代表形而上学对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的态度,不如“本原”贴切。而对于本原和本源,汉字里原和源实际上是同义词。原从泉,本来就是水源的意思。后来原变成抽象词了,于是又造了一个“源”特指水源。所以本原和本源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在后面的行文中,始基,本原,本源在其某些意义上是可以互相替换的。)一、苏格拉底前古希腊哲学的本原观在人类历史上,关于世界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万事万物?对这类问题,希腊人本来是接受远古以来的传统,用神话来解释。但从泰勒斯开始,人们企图对其做出科学的解释。1.泰勒斯的“水”植生于海洋崇拜的文化心理和观察事实的经验材料,泰勒斯将“水”设定为万物之源,认为万物由水所构成又复归于水。水是质料,是构成万物的“一”;水具有流动性,它既存在于万物之中,又能保持自身的“纯洁性”,成为宇宙的始基。水是一与多之统一,既有单一性又有统一性,既是个体的又是普遍的。个别是统一中的个别,统一是个别基础上的统一;分时实现多的手段,合时达到统一的途径,分离亲和的动力则是“灵魂”——一种外在的规范。水还是一种没有能力自我定形的无定形者,它自身不能规定自身,也无力推动自身构成为他2物。具体形态之“水”要由具体的外形来规定,这外在于水的形式是水成为他物的模型。具体之性消失了,万物又变为水。在泰勒斯那里,外在的形式是什么的问题存而未论,因此质料与形式是分离着的。形式独立游离于本体之外。那么世界之统一性如何实现?另外,水是具体可感之物,它如何能成为形态各异的具体事物的要素?多样性何以可能?正如斯通普夫说:“水只是很多元素中的一个特殊的东西,所有这些特殊的东西都需要一个更加基本的物质作为它们的来源。”2.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阿那克西曼德看到了水本源的局限性,认识到世界万物及性质的多样性不能被归结为某一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继承了水的流动性和稳定性的思想,试图将质料和形式统一起来。他认为“在火、气、水、土之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生成万物。”生成万物的本原被称为“无定”,因为它没有任何规定性,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无定形的东西包罗万象,种类繁多的无定形者统一于无定形。无定形的东西支配一切,它无形无限,不生不灭,富有生命,善于变化,变化的冲力就是事物自身的必然性。因而由“无定的东西”所构成的世界亦是无限的、多样的、变动不居的。相对于水而言,“无定”是一种概括和抽象,一种共性。他不是任何具体的东西,但又是任何具体之物的原因,它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体。然而,正因为“无定的东西”无任何规定性,质料与形式都是不可言状之“无”,因而它是一种思维中的具体。尽管它是“客观”的,但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离开具体的抽象,一种虚无。在阿那克西曼德那里,质料与形式虽然获得了同一性,但是质料与形式并未获得现实性,亦未真正归属于“本体”,从而使得本体流于空寂,亦使得“宇宙”只具有分析意义。3.阿那克西美尼的“气”阿那克西美尼克服“无定”的缺陷,提出“气是万物的本原”。可以说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它这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的性质是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性质。他认为:“气的形状是这样的:当它处于最平稳的状态时,不为眼光所见,但却呈现于热、冷、潮湿和运动中。”作为始基,气还导致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使世界万物萌生。不仅如此,气还具有自动的功能。这自己流动性变化来自于自动性的生命。在古希腊人心目中,“气“具有精神的特征。作为生命、灵魂、思想的气,它是自我流动的。气的自动不似水式的惰性运动,而是以汇总自然而然的随“心”所欲式运动,在这里去拥有了现实性。不过,严格意义上讲,气拥有的形式是从普遍性、统一性意义上而言的。而具体的形式仍是外在的。气作为无定形的否定的概念,它不足以是世界获得肯定性的现实基础,不足以成为一切有形之物的生成原因,亦未能将世界统一起来。34.赫拉克利特的“火”赫拉克利特的“火”开启了理性思辨的新阶段。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在这段话里,“本原”有两层含义:一是火的活动状态(活火),即火的燃烧和熄灭,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二是世界秩序,它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决定着火的活动的分寸,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并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着自身的同一。火遵循一定的“分寸”和“尺度”,“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分寸,这尺度,便是“逻各斯”,它是火成为火,使万物成为万物的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形式和规律。“逻各斯”使得同一性质或性质各异的东西构成为具体之物,使世界呈现出色彩斑斓、流变不已的生动壮观的图景。“逻各斯”的提出,是质料与形式、动力与规律都统一于本体自身成为可能,“火”因之而拥有了目的性、必然性和规律性,成为了统摄宇宙的“太一”,具体之物则与它同样光泽,成为独立自存的存在。可是,火仍然是具体的感性之物。它在实现了将世界统一起来的“本体”任务之后,却将自己排斥在了本体之外;它在规范他物成为他物之时,却将自己为何成为自身成为了问题,构成火的质料又是什么?此外,“逻各斯”作为尺度、规范、规律、理性,更多的是一种外壳、一种框架。这外在的规定性如何实现?5.毕达哥拉斯的“数”毕达哥拉斯派的观点与伊奥尼亚派正相反。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在数目中可以发现许多与存在事物以及自然过程中所产生的事物相似的特点,比在火、土、水中找到的更多”。就是说,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却不能没有数的规定性。因此,适用于万物的本原不是具有某种物理属性的物质形态(水、气、火),而是数。第二,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切事物的形状都具有几何结构,几何结构则与数字相对应: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世界生成过程是由点产生出线,由线产生出面,由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气、土四种元素。数本原说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数字单元可构造一切事物的几何形状,但是随着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而出现的无理数却否认了这一理由。6.巴门尼德的“存在”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的时候发生了重大本原的变化。巴门尼德认为,古代自然哲学家埋头于具体万物的物质形态,企图从中找出万物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些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只属于意见和假象,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存在才是真理,存在才是本质。此后,哲学就被认为主要是研究存在的学问。4巴门尼德的存在是由动词“是”演变而来的。这个词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表示“有”,此时只有抽象的意义,用它可表示整个世界和万事万物里最普通的本质,巴门尼德即是用它来作为自己哲学的本体论。其二,表示“是”,表示肯定的含义,即它具备逻辑思维的中判断是非的功能,故巴门尼德说“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二者绝对不能混淆。巴门尼德所说的“是者”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他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黑格尔特别重视巴门尼德:“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起开始了,在这里面可以看见在哲学被提高到思想的领域。”确定了“存在”之后,巴门尼德对它的特性进行了规定:“它不是产生出来的,所以也不会消灭,完整、唯一、不动、无限”,“存在物也不可分”,“存在物各方面都是锁闭的,很像一个滚圆的球体”。其后的哲学家正是从“存在”的这些规定入手,对其进行批判的加工改造,促使哲学向前发展。7.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恩培多克勒在坚持巴门尼德“无不能生有”的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把“一”改造为由火、土、气、水组合而成的“四根”以一定比例混合在“爱”和“恨”的力量的作用下复合而成。恩培多克勒以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运动史无休止的循环,因此,世间万物的变迁也永无止境。“爱”和“恨”的合力和斥力被赋予道德和审美价值,被冠以道德和审美情感的名称。正是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说,恩培多克勒首次提出以善和恶为本原。8.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阿那克萨戈拉遵循着恩培多克勒的思路,但多的原则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这是因为,既是本原,那么就不能只局限为四,而应是多。因此本原应是多,是无限多的“种子”。并且他在元素之外设定了能动性的本原,称为“奴斯”,“奴斯”能按照理性将世界安排的和谐美好。但是,种子仍是一种概括和猜测性的抽象。它作为存在的部分,只有与别的成分相结合时才能发挥作用,成为构成他物的有机部分,因此,即使是具体的“种子”亦不能独立生存。本体作为抽象的普遍性存在,难以完成统一世界的本体任务。奴斯虽然自主自为,但它作为与种子并列的另一“本体”,便从种子中分离出来,因之而丧失了其存在的根基。8.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由种子和奴斯发展到原子和虚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必然归宿和逻辑总结。如同火、“无定形的东西”和气之辩证关系一样,由火到种子再到原子亦呈现出“正反合”式的逻辑建构态势和内在承袭关系。原子论者(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自己是自身产生、存在和消亡的原因,“没有一样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而“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5原子和虚空都是组成世界的元素。原子是一种永恒运动,不生不灭,不可分割的最小物质微粒,它的特点是具有充满性,不可分性,数量上具有无限性,没有性质之别,只有大小、形状和次序不同。虚空是空隙,是原子运动的场所,虚空和原子是一样真实存在,在虚空中原子本身不停运动,不断地产生结合和分离,从而形成世界万物。但是原子论也陷入了自己理论所设下的“虚空”之中,原子作为实体,虽然是最小的微粒,原子如何能自己运动。关于这一点德谟克利特尽管到处探索却没能在最终作出解释,在他的原子理论里留下来的原子具有的原始运动而不加以说明的做法也就陷入了具体与抽象的矛盾中。由上可知,早期自然哲学家不自觉地思考着形式与质料、目的与动力等种种问题,如: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若是有限的,那么本原又来自于什么?若是无限的,那么本体何以能使世界无限?构成世界的本体由从何而来?本体有形吗?质料与形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种种矛盾,实质上是“用来表达哲学概念的语词在意谓方面的感性局限性(如具体的水)与它所承担的普遍使命(即成为万物的本原)不相适合的矛盾。”早期自然哲学家在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穷尽了一切可能,它的发展已经不可避免的终止了。二、苏格拉底前古希腊本体论在现实中的意义从前苏格拉底古希腊本体论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本体不是固定的不变的僵硬的字眼,它是开放灵活的;本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实体的,而是非实体的;不应该去争论什么样的本体是真实存在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