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1级地理一班张凯1一海陆分布特点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3.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断续相连。4.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二大陆地形主要特征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三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深度大、高差大2、洋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3、洋脊贯通四大洋四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1960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提出海底扩张学说.当代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理论,1968年由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提出.五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人类活动、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一)陆地低纬度气候: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1.陆地热带气候:陆地热带主要分布在0º~25ºN的地区,东西分异不明显,地带性分异显著。在赤道附近为赤道多雨气候,在回归线附近由于受副高的作用一般在大陆内部和西部多为热带干旱气候,在二者之间多为热带干湿季气候或季风气候。1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又称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º~10º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气候特点: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多对流雨,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植被土壤:适合热带雨林发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2热带干湿季气候分布:又称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º左右,也可伸至25º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荒漠气候)分布: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º~30º之间。典型的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气候特点:热带干旱气候区内终年降水量少且变率大,气温高,气温年、日较差大,云量少,日照强烈,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内气候有短暂雨季,年降水量250~750mm。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4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出现于纬度10º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分布于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气候特点:本区水气充足,全年气温高,长夏无冬,年平均温超过20℃,最冷月平均温一般在1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500~2000mm,集中在夏季,有干、湿季存在。植被土壤: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5热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分布于南、北纬10º~25º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气候特点: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温在25℃以下,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全年降水多,夏秋季节相对集中,但无明显干季。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雨林砖红壤。(二)陆地中纬度气候: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1.陆地亚热带气候.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º~40º之间的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2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纬度25º~35º间,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气候特点: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均温一般高于22℃,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年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半年降水量通常占全年的70%。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植被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3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又称地中海式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沿岸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最冷月气温在4~10℃左右,年雨量约为300~1000mm;贴近大洋沿岸有冷流经过的地区,最热月均温不足22℃,为凉夏型地中海气候,夏季凉爽多雾,日照不强且干燥少雨。植被土壤: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褐色土。2.陆地温带气候.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º~60º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º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包括在35º~55º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气候特点:气温、降水状况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寒冷干燥,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植被土壤:植被在偏南地区以夏绿阔叶林为主,北部为针阔混交林带。2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的大陆西部。气候特点终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全年有降水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较少;年降水量700~1000mm植被土壤: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3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分布在35º~55ºN左右的东亚地区。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年降水量500~600mm,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最热月均温超过22℃。植被土壤:阔叶林、针叶林,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又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分布在35º~50º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和潘帕斯等地。气候特点:亚洲的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植被土壤: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自然景观为各种荒漠,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三)陆地高纬度气候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一般分布于50º~70º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º~70ºN之间,气候特点: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2极地长寒气候分布: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º~75ºN之间。气候特点: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3极地冰原气候分布: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六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1.定义: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2.成因:太阳辐射地表分布不均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2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1.定义: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世界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1级地理一班张凯2气候差异。2.表现:同一气候带内分异出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同一个气候型跨越不同的气候带;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成因: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垂直带的多寡和基带的起始,决定于高地起始纬度和其海拔。同一纬度的高地,因距海远近、坡向不同,其垂直带谱有较大差异。七沙漠化一)沙漠化的概念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由此可见,沙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是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地表形态沙漠化所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是沙漠化最显著的景观标志和主要的特征。这种标志是在植被破坏以后风沙活动的结果,它是随着人为强度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及风沙流的不断作用,在沙质的原生地表基础上逐渐发展的结果。在数量上,以风成地貌形态为主要标志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在空间范围上扩大。在质量上,使原非沙质荒漠环境出现了类似沙质荒漠的主要景观——风成地貌形态的发育,使地表形态发生质的变化。二)沙漠化的形成原因:总体来说,沙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在一个地区共同作用的过程。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干燥、雨水稀少,植被覆盖度低,地表形成的松散沙质土壤,受到大风的吹扬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柴和不适当的利用水资源等,使干旱或半干旱的疏松土壤失去了植物的保护,最后导致不可逆转的沙漠化过程。水资源利用不当所造成的沙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带的内陆河沿岸更应引起注意.2.沙漠化的防治1991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日内瓦召开了沙漠化防治第八次顾问会议,强调指出了:①沙漠化是土地退化,不仅涉及到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具有干旱季节的半湿润地区也有存在,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②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③正是这样,所以在治理方面需要把防治沙漠化的方案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去并且成为其中的一部分。1994年10月,在巴黎举行了《国际防治沙漠化公约》签约仪式(1995年改称《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1997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亚洲防治沙漠化部长级会议,具体落实《公约》的亚洲附件,形成了防治沙漠化“北京宣言”。八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一)、自然带的形成1、自然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1、全球自然带的分布及其特点(1).热带雨林带分布: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植被:数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寄生植物到处可见;动物:组成复杂,树栖类土壤:砖红壤(2).热带稀树草原带分布:非洲、南美广泛分布;植被:稀树草原,季相变化明显,禾本科植物构成,乔木具储水的旱生构造;土壤:红棕色土动物:草食性动物(3).热带荒漠带:植被:稀疏旱生灌木,少量草本植物,及雨后矮生植物动物:种类,数量贫乏,骆驼,土壤:荒漠土(4).亚热带荒漠草原带植被:荒漠草原植被,旱生灌木,禾本科植物土壤:半荒漠的淡棕色土(5).亚热带森林带(分东岸、西岸)东岸:北半球,长江流域、日本南部、北美东南部,南半球,南美东南部,澳州东南部,非洲东南部植被:常绿阔叶林—照叶林,植物种类丰富动物:食肉,食草动物土壤:亚热带红、黄壤西岸:北半球,地海沿岸,加利福尼亚沿岸南半球,澳洲,西南部,非,西南部,南美西岸植被: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动物,阿尔卑斯山羊,扁角鹿土壤:褐色土(6).温带荒漠带分布:亚欧大陆内部,北美西部山间高原,南美南部东侧;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