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这些行为越相似,越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因为,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是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没有人际交往,就无所谓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建立之后,也需要通过不断的交往加以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产物,离开现实客观的生活活动是不可能产生人际关系的。人际关系一旦建立,就会对人的各种行为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它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和认识,不但有利于优化人们的工作和心理环境,丰富个体心理活动的内容,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扮演好相应的社会角色;也有利于个性的自由发展,有利于个体的幸福生活,为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健康人格的合格人才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社会和各种组织的有机性增加,群体的凝聚力提高,促进人们团结统一,协调工作,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先前发展。(补,研究人际关系的意义:第一,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个体的社会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承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的,交往中形成的良好社会关系使社会成为一个网络状的有机整体,这又为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良好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第四,有利于促进个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的全面发展。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总之,人际关系的研究不但是历史的必然性,更是现实的需要。)没有郑雪的好,可不看。二、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研究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之间2的联系和区别,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弄清人际关系的地位和性质。准确地把握人际关系的内涵和外延。社会关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结成的一切关系的总和。这是广义上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一切关系的科学抽象。另一种是狭义上的社会关系,指一定生产过程中人们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是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这个系统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一是生产关系,它是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基础;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关系,这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他一系列性质不同的社会关系;三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其他关系都必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这3种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其中生产关系是最高层次的。它决定着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的性质。社会意识形态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由生产关系所决定,但是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各种人际关系背后的社会意义及其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直接关系。作为两个级别的概念,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它们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而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西方心理学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混淆起来是不利于研究的。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烈耶娃认为,“要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的性质,就不要把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放在‘同一类’,而要把它看成是社会关系中一个特殊的‘类’,它产生于每一种社会关系之中,而不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外。”她还进一步指出,在人际关系之外再也找不到某个地方有“纯粹”的社会关系。(2)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一方面,它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如产生资料的分配和继承;另一方面,它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等。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与人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受社会关系所制约,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却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3)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从属关系,同时,社会关系决定着人际关系的性质。人类从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活动是人际关系变化的基础。一旦个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补(1、人际关系隶属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不是游离在其他社会关系之外,而是产生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分析人际关系是认识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的必要条件。在分析人际关系时,必须把它放在社会关系的总体中去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各种人际关系背后的社会意义及其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直接关系。如果不对人际关系进行分析,那么对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将是抽象的、空洞无物的。2、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际关系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必然有特定的人际关系存在。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也就无所谓人际关系的存在。②人际关系的根本特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③人际关系的变化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当然,我们强调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并不否定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受到双方心理特征以及群体心理气氛的影响。但归根到底,个体的心理特征和群体的心理气氛同样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补:研究社会关系应注意下列几点:第一,社会关系不仅要研究形式,也要研究内容。3第二,不仅要从静态研究,还有从动态研究。从静态研究,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固定结构形式;从动态研究,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各种社会关系过程中的互动形式。第三,不仅要从社会关系本身研究,更应从社会行为的关系中研究。社会行为是社会关系的外在表现,社会关系是社会行为的内在本质。补: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人类社会是由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及其结构层次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关系系统中存在着至少三个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结构。⑴生产关系。⑵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⑶心理关系。上述三各层次的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关系的网络结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三、人际关系分类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十分复杂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个种类:①根据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媒介分类:血缘、趣缘(友谊是纽带)、业缘、地缘人际关系。②根据人际关系的固定程度分类:固定的人际关系,又叫长期人际关系或恒定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对人的作用大,影响深,对人的内在心理作用强,人对其依赖性也大。非固定的人际关系是随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两者可以转化。③根据人际关系的不同维度:纵向的人际关系—不考虑心理距离,只对人际的社会地位高低作出认识上的反应的一种心理关系,以社会角色认知为基础;横向的人际关系是不考虑人际的社会地位高低,只关注人际心理距离,以人际情感为基础。在现实中交织在一起。④根据人际关系的外部表现:外露型、内涵型和伪装型。外露型对亲疏关系反应非常明显。内涵型的人对人际关系亲疏不动声色,看似平静实际上内涵深沉。伪装型的人表里不一,反复无常,待人处世以利益和环境为转移。⑤根据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利害关系和非利害关系。根据物质和精神利益的密切程度划分的。⑥根据人际关系的需求分类:包容型、控制型和感情型。包容型的人主要表现为希望和别人进行交往,希望和别人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关系。由此产生的行为特征是交往、沟通、协同、参与等。控制型的人在交往中主要专注于权力、权威等问题上,行为特征为运用权力、权威控制和领导他人。感情型的人特别需要的是喜爱、亲密、同情、友善和照顾等,主要表现在爱情和友谊上。人际关系的层次和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用简单的一种人际关系类型对人们的心理关系进行归纳和描述。四、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人际行为模式,它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巩固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规律是:一方表示的积极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积极行为。反之,一方表示的消极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消极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李雷运用心理统计的方法,从几千份人际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归纳出以下八类人际关系行为模式:1、由一方发出的管理、指挥、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尊敬和服从。2、由一方发出的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等反应。3、由一方发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和等反应。4、由一方发出的尊敬、信任、赞扬和支援,导致另一方的劝导、帮助等反应。5、由一方发出的害羞、礼貌、服从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骄傲、控制等反应。6、由一方发出的反抗、怀疑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惩罚、拒绝等反应。7、由一方发出的攻击、惩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敌对、反抗等反应。8、由一方发出的激励、拒绝、炫耀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不信任、自卑等反应。这个研究是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总结,说明人际关系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单纯的行为模式是很少发生的,并认为一方的刺激必定引起另一方的若干反应,强调人际关系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有积极意义。但是这种描述非常笼统、表4面,缺乏对行为产生过程的研究。因此,使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停留在现象上,并忽视人在行为过程中动机和需要等因素的作用。五、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人际关系的状态莱文格和斯诺克以图解的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各种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递增关系作了直观的描述。他们把共同心理领域和情感融合范围作为描述人际关系状态的指标。(人际关系双方心理世界并没有完全重合的情况,每个人都保留有自己最隐私的部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经过不断地积累和演化,彼此相互作用的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弱逐渐变强。补:从人际关系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考查,一般可以把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候是相互交叉和重叠的。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开始时的彼此无关,即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这种选择本身反映着交往着的某种需要倾向、兴趣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只有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