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期末论文浅谈价格歧视对于社会福利的影响摘要:本文从理论上对价格歧视的概念、分类及其福利效果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并以餐饮业、电力和民航业为例考察了价格歧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最后,从社会福利重新分配的角度阐述了价格歧视不仅可以使得厂商获利最多,而且可以使部分社会福利分配更加公平。关键词:价格歧视福利分析姓名班级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马彪金融学(理财规划方向)【案例】麦当劳经常以某种形式发放优惠券,例如,在麦当劳的网站上发放,顾客只要打印这张优惠券,就可以凭券到麦当劳以7-8折不等的优惠价格享受某种套餐。或者把优惠券夹在麦当劳的宣传报纸里,顾客只要看这张报纸就会得到优惠券,或者在路边免费发放。等等,事实上,不仅仅是麦当劳,许多餐厅也有类似的优惠券。那么,为什么要发放优惠券呢?一种容易想到的解释是:吸引更多的顾客,扩大销售量。但如果是这样的目的,那么为什么不直接降价呢?可见,这个解释不对。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倒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这也是一种成本。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无论是谁都是要付出代价(成本)的。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那么我们就从价格歧视的一般性理论来探讨一下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价格歧视情况。一、价格歧视的概念及其实现的三个条件价格歧视(PriceDiscrimination)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它不仅有利于垄断企业获取更多垄断利润,而且使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妨碍了它们之间的正当竞争,具有限制竞争的危害。因而,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法规基本上都对它作出了限制。西方经济学中将价格歧视定义为: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商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实行价格歧视是厂商为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要使价格歧视得以实行,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市场存在不完善性。当市场不存在竞争,信息不畅通,或者由于种种原因被分割时,垄断者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实行价格歧视。第二,各个市场对同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这时垄断者可以对需求弹性小的市场实行高价格,以获得垄断利润。第三,有效地把不同市场之间或市场的各部分之间分开。地区封锁和限制贸易自由的各种障碍往往有利于垄断者实行其价格歧视,因此,反垄断限制价格歧视应该尽力消除其实现的环境条件。二、价格歧视可用来增加公司的利润经济分析表明,一旦产品的卖方形成了垄断,就非常容易形成价格歧视。价格歧视通常有三种形式: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当卖方垄断势力比较强大且信息也比较灵通的情况下,卖方可以对每一单位商品都收取买方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将消费者剩余全部收归己有。假设某地区只有一个牙医,并且他清楚每一个患者愿意付的最高价格,他将对每一个患者收取不同的价格,使他们刚好愿意治疗,这样患者们的全部消费者剩余都转移到了牙医那里。这种情况是一级价格歧视。(如图1.1)图表1.1一个垄断的卖方还可以根据买方购买量的不同,收取不同的价格。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二级价格差别就是电力公司的分时电价。当用户用电量在一定幅度内按照一个价格,用电量增加就降低价格,直到平均市场价格为止。垄断卖方通过这种方式把买方的一部分消费者剩余据为己有。这是二级价格歧视。(如图2.2)当用户用电量在0Q1时,价格为P1,当用电量在0Q2时,价格为P2,当用电量在0Q3时,价格为P3。这样电力公司采取差别价格的策略可多获取△P3AB面积的利润,消费者剩余只留下AB曲线以内的几个小三角形面积了。图表:2.2三级价格歧视则是指垄断卖方对不同类型的买方收取不同的价格,买方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卖方收取的价格就越低;买方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卖方收取的价格就越高。通过这种方法,垄断卖方就从需求价格弹性小的买方那里榨取更多消费者剩余。比如,有的旅游景点对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实行价格歧视,对外地游客收取较高的价格,对本地游客收取较低的价格。假设只有两个分市场,且处于规模不变,即厂商的MC是一条水平线,两个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也不一样。图表3.31、市场A: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所以D曲线、MR曲线比较陡峭;市场B: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所以D曲线、MR曲线比较平坦。2、按照市场均衡的一般要求MC=MR,市场A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为PA,均衡量为QA1,市场B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为PB,均衡量为QB1;3、市场A的价格明显高于市场B的价格,厂商获得了超额利润,即厂商对需求弹性小的市场制定较高的价格,对需求弹性大的市场制定较低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策略。显然,价格歧视使产品的卖方尽可能多地获益,因为通过价格歧视,原本属于产品买方的消费者剩余也被转移到了卖方那里。但是,按照经济学家的分析,价格歧视在经济上却是有效率的,也就是说,价格歧视是满足帕累托标准的,通过价格歧视,卖方获取的最大收益,等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值。如果垄断的卖方实行统一价格,虽然也能达到一个最大的收益,但却小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值,因而在经济上是无效率的。三、价格歧视使消费品在各收入阶层中的分配更均等上面的文章提到过,价格歧视对于卖方来说,卖方可以获取最大的收益,而对于买者来说,如何区分上述的三类价格歧视的确很困难,因为面临的有差异的价格也许部分反映着有差别的成本。无论怎样,成本差别不能诱发价格歧视策略,差别需求却可以做到。同样的道理可以用来说明航班的多重价格策略。一等机舱中舒适度和服务的水平更高,对航空公司来说这意味着成本更高,但这些座位上更高的利润边际是来自于两类坐飞机者的需求差异,是这个诱发了价格歧视策略。同样的论述也能用于体育场和竞技场的座位。更贵的座位比一般的座位的利润边际高得多,这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城市忙于兴建、整修大型公共设施的一个原因。在这些市场上,一些购买者愿意为身份或审美花更多的钱购买“顶级的”或有风格的产品,即使这些产品和较低价位的“产品”在功能上的差别微乎其微。一般来讲,为赚取利润制定单一定价策略最简单,但它遗漏了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这个最有用的信息。有关消费者需求的更多信息被混合成一个定价策略,使利润更大化。这就是对卖方来说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强烈而持续的刺激,只要他们能做到就会实行价格歧视。阐明个体消费者支付意愿的两个极重要的可测变量是他的知识和收入水平,而偏好不可测量。基于知识差别的价格歧视暗示着向知识较少的人征收较高价格。在这种市场里,消费的再分配有利于在单一定价市场中知识较丰富的人。可以证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他们的教育水平高度相关,而教育水平是知识的主要标志,因此许多由知识刺激的价格歧视策略趋于由穷人向富人来重新分配消费品。这种情况会出现在特定的市场中,这种市场的产品服务特征观察起来很复杂、很困难,且在这种市场中广告和减价会连同信息在一起产生大量的噪音。像汽车、游艇和冰箱之类的耐用消费晶及人寿保险、伤残和健康保险至少部分基于消费者的知识,在价格上会有差异。尽管这样,多数价格歧视策略和消费者收入水平与财富水平相关。多数商品为正常商品,因此收入水平较高或财富较多的消费者偏好的更多。诸如草坪服务和收垃圾的协议价格在低收入社区通常较低,公司差旅人员比钱较少的休闲旅游者在航班座位上花的钱多,赠券用户和折扣用户比不要这些的消费者收入低,岁数大的公民和小孩子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收入低得多。任何价格歧视策略如果对一种商品或服务向一类购买者群体索要更高价格以购买有了些变化的商品,而这些变化所需成本很小,却传达了身份地位或提高了审美情趣,那么和对低收入购买者定价较高的单一定价策略相比,这些价格歧视策略就向那些收入较少的人们重新分配了实际消费品。价格歧视降低了总体消费者剩余,比公司没有垄断力的单一定价市场配置效率低。无论如何,大多数价格歧视策略带来的产品特征变化和产品组合随后的多样化,增加了由具有垄断力的公司组成的单一定价市场上的产出和福利。另外随着收入驱动的价格歧视策略,产生了消费品实质上的重新分配。价格歧视策略的明显效果,是使支付较低价格的群体比他们在单——价格策略中花的更少买的更多,那么向着低收入阶层就有一个实际消费品的再分配过程。对于拥有垄断力的公司,多重价格策略不仅可以增加产出和经济福利,它们也使消费分配比单—价格策略更加公平。参考文献:[1]任家鑫,孙微山.关于规范价格其实涵义的几个法律问题[J].北京物价,2002,(12).[2]吴小丁.大型零售商的“优势地位滥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3]郭宗杰.简论欧盟对不正当价格竞争行业的规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10).[4]肖志伟.应对竞争的抗辩:美国和欧共体反价格歧视法的比较与借鉴[EB/OL].经济法网,2006-11-11.[5]包锡妹.反垄断法的经济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8]李国民,郭宗杰.美国针对价格歧视的立法[J].价格与市场,1999,(9).[9]RichardWhish,competitionsLaw,London:Butterworth’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