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第11期牡丹江大学学报Vol.18No.112009年11月JournalofMudanjiangUniversityNov.200984文章编号:1008-8717(2009)11-0084-02俄汉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刘扬(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摘要:俄汉翻译是俄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俄汉翻译水平的高低是对俄语专业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测试,也是对学生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本文就俄语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提高学习者翻译技能的方法。关键词:俄汉翻译;语言习惯;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355.9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翻译作为一门学科,一直被视为外语学习高级阶段一项十分复杂的实践活动。它有其内在规律和理论体系,处于永不停滞的发展状态。由于俄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同时由于译者本身素质不够,用“对号入座”和“亦步亦趋”的方法进行生硬的“套译”,造成俄语翻译中出现许多错误或不规范的俄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交流的效果。二、俄语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俄语翻译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翻译成俄文,并通过各种媒介,对外发表和传播,让俄罗斯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俄语翻译涉及面广、影响重大,稍有不慎译文便会背离原文精神,造成重大失误。因此,俄语翻译需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通过对黑龙江省高校大量翻译资料的调查,笔者发现黑龙江省高校俄汉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一)由于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和文化习俗等差异所造成的误译就语言习惯上来说,中俄语言本身存在着不少差异。我们常常会发现,表达同样意义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内涵。例如,汉语中的“红茶”翻译成俄语是“чёрныйчай”(黑茶)。“дракон”(龙)在俄罗斯神话中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具有强烈的贬义。所以俄罗斯神话中常有英雄斩杀恶龙的故事。而其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我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又引申为高贵、珍异的象征。中国人也经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在汉语中也有许多特殊的词汇不能被俄罗斯人所理解。例如:汉语中“黄牛”常常被比喻为“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人”;“井底青蛙”被比喻为“见识浅薄、目光短浅的人”;“绵羊”被比喻为“顺从听话、毫无主见的人”;“松”象征“长寿”,常用做祝寿辞。在俄语中上述词汇却没有这些特殊的含义。又如,中国人对“喜鹊”有着特殊的好感,认为“喜鹊枝头叫,家有喜事到”。但俄语中的сорока(喜鹊)给俄罗斯人的印象却是“搬弄是非”,相当于汉民族文化中的“麻雀”。此外,сорока在俄语文化中还有“贼”的引申义,常把сорока与воровка一起连用,译为(偷东西的喜鹊)。此外,汉俄的习惯用语、成语、俗语、谚语与典故都分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例如,茶炊和喝茶已经成了俄罗斯人殷勤好客的象征。俄国的第一批茶炊问世于18世纪。茶炊的主要产地之一图拉(Тула)市,享有“茶炊之都”的美誉。如果不了解该词所含有的文化含义,就会对下面的一则俄罗斯谚语莫名其妙:“СосвоимсамоваромвТулунеездят.”(去图拉不必带着自己的茶炊),转义为“多此一举”。这与我们汉语中“带着瓷器去景德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不难发现,同样地含义的词汇在汉俄两种语言中借助的是不同的代表形象。若在翻译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区别,就会造成读者的不理解,甚至误解。可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译者不了解其文化,就不能做到准确地翻译出句子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二)由于译者本身的素质造成的误译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是造成俄汉翻译中许多问题的客观原因,但译者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差误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俄语中的шляпа,除了表示“帽子”这个基本概念意义之外,还喻指“萎靡不振、软弱无能的人”。而在汉语中,“帽子”这个词怎么也不会引起上述同样的联想。俄罗斯人在开玩笑时,总爱讲“Я-шляпа”,这个句子对于初学俄语、没有掌握相应文化背景知识的人来说,肯定会感到疑惑不解,搞不清楚“帽子”怎么能同评价一个人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理解与表达历来被认为是翻译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收稿日期:2009-03-16作者简介:刘扬(1978—),女,黑龙江省龙江县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嵩山校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俄语教学法。85是正确翻译的基础;表达是翻译的关键环节,是用译文的形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让译文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但是,在对外翻译中,望文生义和生搬硬套的确不少,一些经验不够丰富的译者更是会在没有吃透原文的情况下草率机械地翻译,这样的后果就是造成误译。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大凡有过翻译实践的译者,或多或少都有过对原文意义不知所云的经历,这并不奇怪,因为译者不可能无所不知,行行精通。但是如果译者以此作为借口来为自己错译开脱,就不足取了。因为很多理解上的难题,只要译者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考证,是不难解决的。(三)核稿不认真,外文单词字母遗漏,出现语法错误不久前,一位来自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汉语教员找一些本科俄语专业四年级学生用俄语拼写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姓名,结果无一人能做到拼写全部正确。平时,有的朋友请我代为审核一下他们所译的俄文名片,几乎每次都能发现其中人名、地名等译名的拼写错误。甚至俄罗斯原文报刊中时而也会出现中国人名、地名的拼写错误。尽管有些错误并不是很严重,甚至外国人看后也明白,但却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对外交流的效果,也影响了我们学校和城市的形象。三、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一)译者应熟知并学会运用外语翻译的基本原则1.客观真实原则。客观真实性原则是对外翻译的首要原则,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只有真实客观的信息传递才能为接收者所接受与认可,才能达到对外交流的真正效果。2.突出重点原则。对外翻译在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华文化时也要有所侧重,即强调重点。3.立足本土原则。对外翻译在传播中华文化时还要注意遵循本土原则。因为身处不同环境中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角度是不同的,即使是再好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果不贴近受众的生活(也即不服水土),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由于受不同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的影响,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对文化形式的喜好有所不同,只有向当地的民众传递他们偏好的文化信息才能为他们所接受并认可,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该种文化的影响力,反之,则会降低影响力。此外,需要译者熟知并运用“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汉译俄,有两条原则必须坚持:一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熟知外国语言习惯,防止落入文字陷阱。与此同时,对从事翻译的译者进行级别认定,译者译本的认定,以保证对传翻译的质量。(二)根据文化差异及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汉语跟俄语在文化和语言习惯上具有不少差异。汉语是表意文字,而俄语是拼音文字,二者表达形式不同。汉语的语法不如俄语精密,语汇的词性不如俄语那么分明,词形也不像俄语那样可以变化。因此在汉译俄的表达中要避免望文生义,生搬硬套。而要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有时要删减,有时要增加背景内容,有时要将原话直译,有时必须使用间接引语。翻译技巧主要包括增译、删译、改译、回译以及这些技巧的巧妙结合。这些都需要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三)端正译者职业操守,努力提高译者素质外文资料的翻译工作意义重大。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以上问题,译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1.练就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新翻译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文化方面的修养。培养翻译意识,力求进取,勤思考,多分析。在学习与工作中随时随地都留意并储存俄语的地道表达方式,可以大量阅读俄语原著与原文,多听俄语广播,尤其是有关中国的文章与报道,努力去发现外国人如何表达特定的中国现象与事物(但要注意用词的政治倾向),选择昀恰当的俄文加以运用。译者不仅需要从理论上探讨相关的翻译策略,更主要的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2.严肃认真地对待对外资料的翻译,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着手翻译前应寻找根据、查找资料、寻求指导,在翻译过程中要多查字典与参考书,努力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坚决杜绝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就匆忙下笔。应树立“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翻译过程中要站在俄语读者的立场上,根据俄语的表达习惯、不同的文体与风格进行选词搭配、调整句子结构,尽可能用地道的译文传达原文的意思。此外,也希望翻译工作能引起政府和相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曾提出:“重视翻译工作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相关单位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如为从事翻译工作的优秀外语人才设置特殊岗位津贴等。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的措施,关键还是要从思想、观念和认识上重视翻译工作,重视翻译人才培养,重视对翻译质量的把关和监督。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改进翻译工作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建设一个保障翻译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四、结语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是一个地方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质量的具体体现,是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俄汉翻译在对外交流中所承担的责任,注重培养翻译人员的综合能力。只有切实提高翻译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我们对外材料的俄汉翻译才会更准确、更规范、更地道,从而真正起到联系、沟通的目的。参考文献:[1]王弄笙.近年来汉英翻译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J].中国翻译,2002,(1).[2]钟星祥.对外宣传外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余高专学报,2005,(3).[3]徐景益,刘春.翻译视野中俄汉词汇的文化意象差异与整合[J].东北大学学报,2006,(3).[4]杨洁,曹国维.汉俄翻译中的误译实例分析[J].外语学刊,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