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要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上册模块一教育基础第一章小学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一小学教育发展概述小学为学龄儿童(6至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先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二古代的小学教育(一)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蒙学教育夏代的学校除了痒之外,还增加了序、校。特点:学在官府、以吏为师。(二)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小学教育1、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小学教育2、隋唐时期的小学教育3、宋元时期的小学教育宋元时期的蒙学教育发展比较繁荣。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人性就是“理”4、明末清初时期的小学教育古代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三近现代的小学教育(一)近现代小学教育的草创时期1878年,张焕论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的出现,拉开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帷幕。(二)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三)废除科举制,建立近代新学制是“新政”时期教育的巨大进步。(四)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四、当代的小学教育56年开始,用苏联的学制;66年开始,文革期间学校全部停课;76年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学校搞实验(6-3-3学制、5-4-2学制、九年一贯制)(一)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小学教育历程(二)改革开放后的小学教育1986年4月1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当年的7月1日开始在全国正式施行九年义务教育。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要点记住)一当代教育的一般特点1、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教育的类型、层次、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2、教育功能的全面化。教育的内涵逐渐扩大,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和生产性成为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3、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明显。4、教育发展的全民化、终身化和民主化。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形象力的两大教育思潮,二、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6-12岁2、小学生的发展的可能性。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一方面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我国小学教育的全面性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五)小学教师的特点1、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任务的重要性,小学教师体现了复现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25页首选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教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榜样。2、小学教师的素质三:我国现行的小学学制1、九年一贯制,六三分段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第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发展第一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一)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二)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第一次教育改革在20世纪初,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倡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第一次课程改革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开始了以“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型教育制度”。1950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教学计划。第二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3-1957年第三次课程改革发生在“大跃进”时期第四次课程改革是总结了“教育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后,国家着手对中小学课程进行的改革。第五次课程改革开始于十年动乱结束后。第六次课程改革开始于1981年第七次课程改革开始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全国分期分批普及义务教育。第二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一)课程目标“全人发展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第一本次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统和整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第二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二)课程内容: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三)学习方式: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建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课程理念。(四)课程结构“从分科到综合(五)课程评价:以评价促发展。(六)课程管理:从集权到民主。(鼓励老师编教材)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概括地说这次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建设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转变课程的功能传统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使课程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三个方面。2、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3、改革传统的课程内容。首先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生活化。其次,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4、课程实施的改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5、对课程评价的改革6、首先要转变评价的功能其次要改变评价方式三、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一)课程结构的含义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二)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义务教育课程结构50页1、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四、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标准”的简称。(一)课程标准的内涵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三)新课程标准的框架(四)我国国家课程标准已形成一个尝试性的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1、前言前言部分一般包括描述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等2、课程目标明确了各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一)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要求《纲要》中对教师教学过程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课堂中内容的变化2、课程控制方式的变化3、课程常规经验的变化(二)教学方式的改革1、有传授式教学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转化2、学习课本知识与参加实践活动并重(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功能使教学超越时空范围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信息技术下教学的基本形式现实性的虚拟教学可能性的教学时空中的虚拟教学。六、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一)课程评价概述1、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2、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3、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二)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评价内容多元化3、评价主体的互动化4、评价过程的动态化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设计评价工具对反映学习情况的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制订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三、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1、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2、设计评价工具3、搜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的数据和证据4、明确促进教师改进的要点,并制订改进计划。七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改革(一)我国传统课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二)课程管理实践71页1、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第一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第二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第三指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第四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2、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第一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订课程实施计划。第二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第三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3、学校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第一制订课程实施方案第二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第三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第四改进课程评价。第三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一)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趋势(二)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求知的能力、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共处的能力、生存和发展即做人的能力(三)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的趋势(四)加强课程综合化与实践性的趋势(五)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79页(六)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9页第三章小学校的组织和管理第一节学校管理概述一学校管理的思想与目标(一)学校管理思想的演进1、萌芽期2、科学追求期3、繁荣发展期(二)学校管理思想1、科学化2、人性化3、社会化4、系统化(三)学校管理目标二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一)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2、有效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科学、规范性原则5、系统、整体性原则6、责任制原则(二)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3、经济管理方法4、思想教育方法5、数理统计方法(三)***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1、计划是管理工作的起始环节2、实行是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3、检查是管理过程的中继环节4、总结是管理活动一个周期的终结环节计划、实行、检查、总结四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交叉,构成了学校管理的全过程。第二节学校的组织机构与内部机制一学校的组织机构(一)学校组织机构的常规模式包括直线型、智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等矩阵型组织机构模式从两个维度设置部门一个是任务部门,一个是职能部门,这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矩阵。我国多采用(二)学校组织结构模式的新探索(三)学校组织结构主要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1、校长办公室2、教务处3、政教处4、总务处5、教研室6、年级组二、学校的内部机制(一)学校管理机制1、发展2校长负责制: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指由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党在学校的基础组织党支部班子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的相互联系和统一的管理制度。(二)学校规章制度97页第三节学校教育、教研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一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一)教学活动管理1、教学活动管理的任务2、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中的诸种关系***(1)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2)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3)正确处理教书和育人的关系(4)正确处理各门学科的关系(5)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二)教学事务管理1、教学组织的建设2、教学研究管理(1)、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方法)(2)上课(3)布置批改作业(4)辅导(5)检查(6)总结3、教学行政管理1、编班、2、编课表3、编作息时间4、编学校活动表5、学籍管理6、图书资料管理7、仪器设备管理8、教务档案管理二研究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三德育工作管理(一)德育管理的任务(二)德育管理的原则四、体美劳工作管理(一)体育工作管理(二)美育工作管理(三)劳动技术工作管理第四节教师评价一教师考核内容教师评价是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职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