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一:開場白演講二:荷馬,奧德賽,第一章到第六章討論主題兩千五百年前(約西元前七百五十年),在地中海東側的愛奧尼亞(Ionia),一個希臘的吟遊詩人作了首冗長的敘事詩:一個叫尤里西斯(Odysseus)的戰士,在一場偉大戰役結束後(對吟遊詩人來說,顯然是有史來最大的戰役),在回鄉的路上所遭遇的種種艱困和歷險。吟遊詩人沒書寫下他的詩歌,只是經由不斷口述,在許多年後,大概也出現許多不同的版本。稍後,吟遊詩人或別人記載下這首詩歌,從那天起,即使不是每天,至少也是每年,不斷有人閱讀這首詩作。這也使《奧德賽》和其姊妹作《伊里亞德》(Iliad)成為史上最古老、不曾間斷閱讀的敘事詩。聖經的某些部分可能更古老些,但舊約成為我們今天閱讀的單一敘述文本,是在荷馬之後許久。其他冗長的敘事詩,不是被人完全遺忘、再也沒人閱讀,就是得靠學者使其再現生機,而較晚才出現的詩作如魏吉爾(Virgil)的《埃涅伊特》(Aeneid)或米爾頓(Milton)的《失樂園》(ParadiseLost),都是師法荷馬的作品。誰是荷馬?自古臆測無數。長久以來,大家都肯定他是《奧德賽》和《伊里亞德》的作者,也知道他是個男人,名字叫荷馬。直到最近,開始有人懷疑兩首詩作可能出自不同人之手,可能還是數人合作;甚至有人支持巴特勒(SamuelButler)所說,《奧德賽》的作者是女性的說法。今天,認為兩首詩應該是出自不同的作者的大部分學者,所提出的證據薄弱:僅限於兩首詩作的主題以及藝術意圖的差異。有個學者哈維洛克(EricHavelock)甚至建議,我們不該將「荷馬」一詞看做人名,而該是詩作中意旨的架構與傳導的過程,由此可見,我們對此主題仍所知不多。1.荷馬的詩作以祈求繆司(Muse)做開端,這意味著什麼?開端內容主要是簡介未來故事的大綱,這段文本作為概要適合嗎?2.在《伊里亞德》和《奧德賽》的開端,故事本身已進行到某階段(拉丁文:inmediares),作者帶領讀者進入廣大的戲劇行動章節,並插入其他章節的相關訊息。《伊里亞德》的故事開始於長達十年之久的圍攻特洛伊城(Troy)的最後一年,希臘的兩個暗中較勁的指揮官展開激烈衝突,幾乎使戰爭原先的目的受挫,而這場戰爭的主要內容,僅在詩中有限的行動中多少被提及。在《奧德賽》中,以諸神終於決定讓在外流浪十年的奧德賽斯回家為開端,並描述許多特洛伊戰爭中英雄的回鄉情節。你認為《奧德賽》中的這個古老想法適當嗎?文本到底是從頭開始還是從中間開始?最後的結局毫無爭論的餘地嗎?書中結局提供「終了」的感覺嗎?3.在荷馬死後很久,《奧德賽》被劃分為六大部和二十四卷,每卷由古希臘字母代表。這樣的區分是否記錄下詩作的結構?如果你被指定替六大部書寫標題,你會怎麼寫呢?4.有人說,如果稍微用心重寫,我們可將眾神在文本中的行動部分刪除,例如讓泰勒馬酋斯(Telemachos)自行出發尋父,無須等雅典娜(Athena)提醒。如此版本的優劣為何?在哪一個章節中,這樣的改寫會出現困難?5.在《奧德賽》故事的開端,奧德賽斯家中的狀況如何?家中有哪些求婚人?他們在那裡做什麼?因為時間久遠,是否有可能故事的某些章節已遺失,而這些失落的部分會使原有的狀況更易了解?雅典娜啟發泰勒馬酋斯出外尋父的重點為何?(畢竟,整個搜尋工作注定會徒勞無功;如我們所知,沒有人能找到奧德賽斯,因他幾乎身在世界之外)6.奧德賽斯「命中注定」會回家嗎?如果真是如此,路程為什麼艱辛又困難?宙斯(Zeus)在眾神聚會中,如何辯論人類該受應得的報應?人類最後的結局如何?7.你認為荷馬相信他的眾神嗎?如果不考慮無神論(atheism),相信荷馬的眾神或一般神祇是否合理呢?8.大部分的人多少熟悉或聽過《奧德賽》第四部、第三卷所謂的「流浪的奧德賽斯」(wanderingsofOdysseus),這段內容主要由奧德賽斯自身來敘述。如果由荷馬來描述會和奧德賽斯的自述有何不同?這段文本充滿幻想中的生物,和其他章節的敘述題材有何差異?9.奧德賽斯完成不少任務,包括造訪冥王(Hades),最後並生還離開。在這段期間,他還遇見不少人,包括阿基里斯(Achilles,譯注:希臘神話中英雄,出生時被母親握著腳踵在冥河中浸洗,除了腳踵外,渾身刀槍不入)。阿基里斯在生前面對兩個選擇:過著冗長低賤或是簡短榮耀的生活,他選擇後者。現在他已來到冥國,他對自己當初的抉擇想法為何?荷馬詩中的兩大英雄:偉大的戰士阿基里斯和榮耀歸鄉者的奧德賽斯,兩者的差異為何?10.柏拉圖說許多人認為荷馬是「古希臘的教育家,應成為人類文化事物管理的指導者,人們該遵循詩人的教導。」(《理想國》606E)這個想法合理嗎?(柏拉圖似乎認為這是個昏聵的主意)11.重量級評論家路易斯(C.S.Lews)曾試著比較《奧德賽》、《伊里亞德》和米爾頓的《失樂園》,辯論後二者的詩作對世界所造成的影響:特洛依城的淪陷,永遠改變並塑造出不同的可能性,後者則是人類的墮落。路易斯說,不管奧德賽斯回家與否,都不會對希臘或整個世界造成影響,因此並非所謂的冒險性史詩。(詩人艾略特(T.S.Eliot)也持相近的看法)你對路易斯的看法為何?12.荷馬所描述的古老世界,並非是他的讀者所生活的世界,兩者生活的方式也大異。下列是主要的差異:荷馬故事的人物使用銅器,並非像荷馬時代使用鐵製武器;故事的時代背景並無騎兵、沒文字系統、人們居住在巨大的宮殿中(這點奧德賽斯倒很像他的讀者—他也住在一般人住的小房子)、尚未征服鄰近土地、生活得如海盜般—荷馬詩作的海上英雄的職業是搶略而非貿易。這就像在現代,我們對這些早已消失的年代如西部電影或海盜電影仍頗為熟悉。在今天重建過去的意義為何?在重建過去的過程中,故事細節的正確性是否重要?荷馬為何將故事背景設定在永遠消失的過去?演講六:索福克里斯(Sophocles)的兩齣戲劇、伊思奇勒斯(Aeschylus)的《亞格曼儂》(Agamemnon)和《奧瑞斯提亞》(Oresteia)希臘悲劇的創作主要是為了慶祝雅典的節慶(約在復活節期間)而作。這個慶典是為了讚揚戴奧尼索斯(Dionysus)—具有狂歡氣質的神祇,至於這些參與節日的人,因被神祇的神靈所感動,也會瘋狂地舞動、看見異象、在地上翻滾、做出各種淫蕩、具毀滅性的行為,一般來說,會出現威脅市民秩序的舉動。當然,這些戴奧尼索斯的崇拜者只是在作戲。他們這些近似儀式的表演,只是在模仿神的舉止(就像其他與春天降臨有關的神祇般)。戴奧尼索斯是重生的神,他在幼年時因希拉(Hera)的煽動而被撕扯成碎片,後來被他祖父母拼湊後重生,並藏身多年,以躲過希拉的暴怒。戴奧尼索斯早年的經驗使他變得瘋狂,他過了一段漂泊的日子,從埃及流浪到利比亞和印度,一路上破壞無數。模仿這個角色的人叫做波迷斯(Bromius),此人希望能藉著膜拜與模仿他的瘋狂舉止而使神祇息怒。還有人說戴奧尼索斯發明了酒,難怪他的崇拜者的反應頗像酩酊大醉。這個節日就叫做戴奧尼索斯節,而這些看見異象與忘我的經驗通常和毀滅的舉止相關,因此做為其中一部份的希臘悲劇,也成為對此的禮讚表現。我們有時對表演過程中合唱隊的頌歌不滿,覺得它打斷戲劇的敘事節奏;但對於過去的觀眾來說,合唱歌的內容才是重點,它是對故事情節忘我的表現反應。合唱隊同時擔任歌舞工作,隊員主要是由當時最高級貴族家庭的男孩組成,他們對戲劇經驗的存在就像歌劇中的音樂一樣重要。的確,當歌劇首次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出現時,提議者也認為他們是將古希臘悲劇重新包裝介紹。故事情節的基本架構主要是當時觀眾熟知的神話、傳奇以及與後來形成猶太與基督教截然不同的大量宗教材料,後者以敘事體的方式存在,從未形成明確的宗教形式。當時沒有所謂最卓越的敘事體標準版,沒有官方文本,更沒有希臘神祇的「聖經」。詩人可在有限範圍內改寫故事細節與角色的可能性,但還是得對故事文本的大綱忠實—即使出現不同的版本,故事本身還是神聖的,而對已被接受的故事事件概要的尊敬態度是很重要的。簡單介紹《奧瑞斯提亞》的故事背景:亞格曼儂和阿特伊斯(Atreus)皆為皮勒波斯(Pelops)的後代,他們的兒子阿特伊斯(Atreus)和賽伊斯特斯(Thyestes)則皆為邁錫尼王國(Mycenae)王位的角逐人。阿特伊斯打敗賽伊斯特斯並將之放逐,後來又假裝原諒他並召他回國,最後還以賽伊斯特斯的名義大宴款曲,賽伊斯特斯被蒙在鼓中,不了解所食的主菜正是自己兒子們的屍體。酒足飯飽後,賽伊斯特斯被囚禁終生。但賽伊斯特斯的其中一個兒子艾吉塞斯(Aegisthus)僥倖逃過一劫,等他長大後,他回來拯救父親,並發誓毀滅阿特伊斯全族。阿特伊斯死後,機會終於來到,他的兒子亞格曼儂遵照眾神之父宙斯的旨意,決定派出大兵征討特洛伊城,報復特洛伊庇護帕里斯(Paris)的行徑。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先前誘拐亞格曼儂弟弟米涅勞斯(Menelaus)的妻子海倫並相偕而逃。(不管特洛伊人如何看待這個行為,他們注定得捍衛帕里斯,正如亞格曼儂注定得替誘拐海倫之舉復仇,而賽伊斯特斯注定要替阿特伊斯宴會一事報仇一樣)圍攻特洛伊城長達十年之久,在此同時,阿特伊斯來到邁錫尼並誘惑亞格曼儂的妻子克莉坦那斯塔(Clytemnestra),並和她計畫亞格曼儂凱旋回國後的謀殺陰謀。克莉坦那斯塔同意協助阿特伊斯,其實另有動機:先前亞格曼儂為了使大軍成功地抵達特洛伊城,必須滿足女神阿爾特彌斯(Artemis)的要求。阿爾特彌斯在艾流伊斯(Aulis)使艦隊無法前進,除非亞格曼儂犧牲自己的女兒伊菲吉妮娜(Iphigenia),才願意起風助航。為了使女神息怒,亞格曼儂說服克莉坦那斯塔將女兒送到艾流伊斯,宣稱會將女兒許配給英雄阿基里斯。克莉坦那斯塔最後屈服並犧牲了女兒。當戲劇開場時,十年已過,破曉時分消息傳來,特洛伊城終於在前晚陷落。討論主題:1.合唱隊的第一段頌歌描述故事的經過,但對不熟悉故事背景的人助益不大。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和民謠《愛德華》(Edward)和《史賓斯爵士》(SirPatricSpens)相較下如何?在神話的其他版本中,女神阿爾特彌斯阻斷大軍前進航程,因為亞格曼儂曾侮辱過她。此處的理由為何?合唱隊如何表達他們對進攻特洛伊城的態度?2.仔細閱讀合唱隊描述亞格曼儂「將他的頸子套入命運的繫帶中」(SlippinghisneckintothebridleofFate),各家翻譯有異)的詩節,解釋亞格曼儂所面對的其他選擇。他真的別有選擇嗎?人們在面對重要的道德難題時,真能說「我別無選擇嗎?」3.在這篇詩節前,有些詩篇主要用來敘述眾神之父宙斯,他是個什麼樣的人物?4.我們從克莉坦那斯塔與合唱隊的對談中,能探測到克莉坦那斯塔對亞格曼儂觀感為何的暗示嗎?當然,觀眾知道本劇的結局,因此了解劇中說唱時暗藏的第二層反諷意義,但劇中角色卻一無所知。克莉坦那斯塔在描述特洛伊城陷落時,有出現這類的諷諭嗎?5.報仇的動機合理嗎?「血債血還」,死刑是報仇的一種形式,從犯罪者身上尋求「適當性」,替受害者關係人找到「終結」。這些受害者的關係人有義務進行復仇工作嗎?人們有可能繼承這類的義務嗎?當犯罪者逃過制裁,犯罪者關係人必須繼承這類的愧疚嗎?當某人出面妨礙犯者接受制裁(例如,拒絕對警察指出犯罪者的去處),此人也形同犯罪嗎?6.犧牲女兒比犧牲局外人更糟糕嗎?殺害某人比殺害另一人更糟糕嗎?殺害某人比殺害另一人更好些嗎?最後這兩個問題的意義相同嗎?7.克莉坦那斯塔說服亞格曼儂利用公家財產出資,然後踩踏精緻無價的織品(因此毀滅了織品),作為他凱旋勝利的象徵。她如何說服亞格曼儂?他此舉的重要性為何?8.阿波羅是醫療和疾病之神(他在這方面的能力被稱為「擲遠標者」)。他也是預言之神—或許因為被附身時會喧鬧和胡言亂語,類似被疾病所擾。卡桑卓(Cassandra)是他的受害者。為什麼阿波羅要懲罰她?我們沒有看到亞格曼儂被屠殺,但從卡桑卓預言似的亂語中得知,舞台上的人並不了解其意義,觀眾卻心知肚明。卡桑卓被殺時的情況與先前伊菲吉妮娜類似—合唱隊告訴我們,她被封口,預防她開口詛咒這些參與她犧牲儀式的人群。卡桑卓為何如此痛苦?是為了她自己還是亞格曼儂?她會是人類生命情境中哪種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