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允价值审计的现状分析3.1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的现状3.1.1公允价值计量确认困难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挑战性在于实践中公允价值的确定及其公允性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公允价值评估体系或存在相关的标准作为参考。在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时,审计人员如何判断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否公允,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审计人员要通过各种审计程序和方法来取得审计对象的公允价值,从而保证审计的质量,并且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当然,审计人员也可自行确定公允价值,进而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公允。一般而言,可以从观察到的市场价格或通过有效的估价技术直接得到公允价值,这样比较可靠,但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往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程序复杂,用时过久。此外,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将会直接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全面收益,从而给审计人员传达企业的全面收益信息。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进一步运用,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操纵利润,将成为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之后的另一个利润调节的重要手段。就拿非货币性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性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性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从而使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审计人员能否对会计确认、计量的公允价值以及会计核算方式选择的恰当性、合规性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就显得尤为关键,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对公允价值相应的判断和把握能力,将会面临寻找、确定的公允价值“不公允”的风险。3.1.2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适应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还处于逐渐完善阶段,运用内在需要完善市场经济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当的风险。因为目前的市场经济中,寻找、确定真正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审计人员对经济、技术和市场环境高度的综合判断和把握能力。此外,由于公允价值审计不仅要了解企业过去的信息,而且要了解企业现在以及未来相关的信息,因而在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时,仅仅依靠传统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就很难满足公允价值审计的目的和要求。随着会计信息化、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等技术资源,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获取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显然这需要一大批精通电脑、网络技术的审计人员。同时,由于公允价值不仅仅只关注过去,而是更多地面向现在和未来。因此在公允价值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审计人员要更多地关注被审计单位潜在的风险,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市场状况、管理层,甚至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整体经营状况都要有比较清晰地了解。审计人员只有在对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施公允价值审计,这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与业务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职业经验,还要拥有对风险管理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还要具有相关的法律、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背景,而这点也正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所欠缺的,因此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可能会导致公允价值审计的风险的提高。3.1.3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不完善国际上从提出公允价值审计理论到审计具体实践只有很短的时间,这期间虽然对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关的审计理论和实践并不完善,公允价值审计仍然处在基础准备阶段,更多的问题还需要被逐步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或指南为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提供科学的依据,公允价值审计还未形成一套比较标准、规范的审计方法。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使用,但新会计准则体系却没有进一步说明公允价值如何确定,新审计准则中也未提到有关公允价值的具体处理及如何审计等,这样必然加大了公允价值审计的难度。如在审计人员选择方法对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进行测试、复合和独立估计时,审计结果与账面结果可能存在误差,虽然可接受误差是审计抽样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在公允价值审计中误差的可接受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可靠性的确认,可是在什么范围内的审计误差是审计人员或是财务报告使用者所能接受或承受的,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中并未予以单独指出,更没有给出一个计算可接受误差范围的方法。这样审计人员在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时可能会因为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审计线索,而使得审计的正常实施效果大打折扣。3.2目前公允价值审计的模式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充分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将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企业损益直接列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项,说明今后的上市公司业绩不仅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企业无法通过自身活动控制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fairvalue)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即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来说,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还比较谨慎,主要体现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1、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范的投资性房地产,是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该准则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提。受此影响,在目前房地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拥有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会受到利好的影响。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拥有的待出售房屋建筑物,是作为企业的存货核算的,其计价基础仍采用成本模式,并不受公允价值升值的影响。该类企业即使为了适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将其持有的房屋建筑物改售为租,在准则实施的第一年,其公允价值超过账面成本的部分也只能调整期初的股东权益,而不会影响当年的利润。所以,预计2007年房地产行业会因新会计准则的变化而出现大面积业绩上升的说法,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当然,如果2007年期间或之后,房地产行情仍保持大牛市的话,因新会计准则给该行业带来的利好还会逐渐显露出来。2、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此外,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与老准则采用只报忧不报喜,从而使金融工具报告价值经常被低估的孰低法有很大不同。3、其他业务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目前已颁布的38个具体准则中至少有17个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企业影响较大的事项除前文分析过的两项外,还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交易或事项。新会计准则之所以对这些交易或事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是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例如,对于企业间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出和换入的资产,实质上是确认企业非货币性资产的售出与购入,售出资产的公允价与账面价之差即为企业实现的收益。而同类业务在老会计准则下只能按账面成本计价,不能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确认为企业损益;类似地,如果企业在债务重组中用以清偿债务的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则高出的部分连同获得的债务豁免,可以增加当期利润;在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体现在企业当期损益中。这些交易事项中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克服了因采用成本计价模式而对企业资产价值的低估的缺陷,从而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及经营业绩。3.2.1新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具体运用在一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特点之一。因此,如何理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自身固有的特点、运用范围以及与其他账户之间的关系,成为普遍关注的重点之一。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账户及其会计处理特征(1)会计账户体系在新准则下,可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资产账户主要是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中,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在科目设置和会计处理流程上存在较多的共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有一些较为明显的特性。具体来说,按照新准则体系的账务处理要求,上述各类资产均应设置“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两个明细账户。“成本”用于确认资产取得时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变动”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则为在资产负债表日由于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而形成的高于或低于原账面价值的利得或损失。与上述资产账户的“公允价值变动”明细账户相对应,企业设置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全面、系统地反映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并在利润表上列示,成为企业营业利润的构成要素之一。(2)会计处理的一般流程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上基本相同,下面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加以说明。企业在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按照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贷记货币资金等项目;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余额则作相反分录);而在出售时,则应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货币资金项目,按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成本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按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将其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时,还要按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账户。由此可见,在资产的持有期间,企业要以资产负债表当日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标准调整其账面价值,调整的结果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在资产真正处理、变现之后,再记录已实现的投资收益,并同时结转资产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这方面,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虽有些许区别,比如,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时仍将记录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保留在利润表中,生物资产在出售时则计入营业外收支等,但主要的处理方式与交易性金融资产一致,其共性是明显的。(3)账务处理方面的差异表现与上述各类资产相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账务处理方面差别较大。表现为,在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使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时,不是将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与资产账面余额的差额计入本期损益,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即在记录“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同时不是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记录,而是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资产处置阶段,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前述各类资产又趋于一致,即确认投资收益,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转入投资收益。由此可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同之处在于其期末公允价值的变动也要直接反映在资产的账面价值上;不同之处在于资产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数额计入属于权益的资本公积,而不是计入属于当期损益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