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彰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的方向、严格的原则和明显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从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视野展示了中国特色,它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融为一体。它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深刻内涵和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全新价值取向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具有有机整体性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具有生态文明的一般内涵,还有其独特的科学含义。它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明成果,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更明确地说,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和谐统一,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系统整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统领全局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上升为“五位一体”,不仅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有机整体性,还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全局性。自然界的生态文明固然重要,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更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指自然界的生态文明,还指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和生态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性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生态文明成果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吸收了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它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又一次理论飞跃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秉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的历史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性的生态文明。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立志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处处体现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平等性的特征。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样,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绝不能靠牺牲其他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发展,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更加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好我们共存共荣的生存环境。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独立性的特征。与其它三个文明建设不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更多的是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相对于其他三大文明建设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自身的独立性。除此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国家、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相比较,也显示出自己的独立性。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全面性的特征。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单兵突进”,不仅要搞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有机统合起来。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征。虽然我们正在从“黑色文明”的工业文明向着“绿色文明”的生态文明加速度前行,但一种文明要取另一种文明并不是一两个世纪就能完成的事情,正如农耕文明取代原始绿色文明一样,正如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一样,需要数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时间,尽管我们的先进生产力会使我们所期许的绿色文明加速度到来,但就目前我国所处的阶段现状而言,它的形成和发展终究还是要经历一个漫长又复杂且艰难的过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并付之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界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的生活,人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赖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第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上帝,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了自然规律的现象。第三、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其次,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现实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峻的生态危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保护的缺失,,导致生态系统日益恶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资源消耗国之一,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理论背景,任何科学思想的产生,都是在借鉴和继承前人理论成果,并根据新的历史要求,在总结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所有者,自然不是人类的奴仆,人类不能对自然肆意妄为,任意破坏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生产力、物质循环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它要求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专著《寂静的春天》,引发了人们对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关注,也成为生态主义的启蒙著作。书中通过对农药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的揭示,说明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出这些农药对许多生物的威胁,使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变得寂静了,进而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指出:“人类的许多活动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的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倍受关注的话题,它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背景。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崇高责任和人文关怀。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经验的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文明体系的认识,完善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应有之义。中共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在党的旗帜上,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不仅在学术上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特别是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空间,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