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目标1.理解社会性的概念;2.掌握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3.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表现;4.能初步评价学前儿童社会化发展状况5.学会运用促进社会化发展的策略。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二、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三、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闹闹爱打人,可他从不打我幼儿园新来了小朋友闹闹,没过一个月,班里的男孩几乎被打了个遍。小明却得意地说:“闹闹爱打人,可他从不打我。”这是为什么呢?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教师能做些什么呢?案例导入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一)社会性的概念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二)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社会性发展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重视社会性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前者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后者包括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二、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学前儿童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0~3岁是幼儿亲子关系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对幼儿一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依恋的发展(1)依恋的概念依恋是两个人之间的紧密情感纽带、联结或持久关系,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前依恋期(从出生到2个月)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后)阶段1阶段2阶段3阶段4(2)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发展阶段鲍尔比认为依恋的发展需要四个阶段才能完成。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施卡福和埃莫森认为婴儿在同照料者形成密切关系时要经历以下连续的阶段:1.非社会性阶段2.未分化依恋阶段3.分化的依恋阶段4.多重依恋阶段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2.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把婴儿依恋的划分为以下类型:①安全依恋型婴儿②不安全回避型婴儿③不安全反抗型婴儿④不安全无组织型婴儿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安全依恋型婴儿该类型的婴儿把养育者作为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在养育者在场的情形下,婴儿感到足够安全。当养育者离开时,可能适度抗议,并表现出明显不安。当养育者返回时,这些婴儿再次和她建立积极的交互作用。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2)不安全回避型婴儿该类型的婴儿通过逃避母亲,显示不安全感。这些婴儿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很少发生主动亲密的互动,所以也被称为“无依恋的儿童”。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3)不安全反抗型婴儿该类型的婴儿通常依附着养育者,然后进行抵抗,通过反对亲密关系,或许通过踢打或推开显示依恋。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4)不安全无组织型婴儿在陌生情境中,这些婴儿可能表现出迷茫、疑惑和恐惧。这种类型可能是最不安全的。它奇怪地混合了反抗型和回避型依恋的模式,更容易发展成为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与抑郁的抚养者或者儿童虐待有关。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②①对儿童认知的影响对儿童情感及同伴关系的影响3.依恋对儿童后期发展的影响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4.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策略1)注意母性敏感期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4)父亲在亲子依恋关系中的作用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物体中心阶段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二)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1.婴儿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两岁内儿童的同伴交往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2.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3岁后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②4岁左右游戏中的联系逐渐增多并发展为主要游戏形式③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3.同伴的作用同伴不仅仅指年龄相仿的儿童,还包括成熟度相当的儿童。同伴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社会游戏规则。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强化者2.榜样3.社会比较参照同伴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4.影响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因素儿童自身不可控的特征早期亲子交往经验社交类型社交技能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同伴交往类型①受欢迎型幼儿②被拒绝型幼儿③被忽视型幼儿④一般型幼儿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三)学前儿童师幼关系的发展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婴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师幼关系是一种职务性的人际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亲密型淡漠型紧张型1.师幼关系的类型李红从接触性质将师幼交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2.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1)教师应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2)对幼儿发出的信息给予积极敏感的反馈、支持和引导。(3)探索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方法与途径。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①通过沟通与交流,教师可以和幼儿互相增进了解,建立感情纽带,从而更容易在交往时求同存异,达成一致。建立良好师幼关系方法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②在和幼儿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放下姿态,平等地参与幼儿活动。③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是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的基石。建立良好师幼关系方法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三、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行为性别角色行为品德行为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是在其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态度行为特征,而表现出在心理与行为上的性别差异性。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性征和性别的概念一般来说,人们将性征用来指代一个人的生理身份,通常包括他或她的染色体、生理特征及激素的影响。而性别则是一个人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和文化身份,以及在此要求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2.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的概念简言之,性征是由遗传造成的,性别角色则属于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性别行为是在性别角色要求下表现出来的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3.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逐步掌握角色知识(2~3岁)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4.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1.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2.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至六七岁)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5.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1.生物因素,主要受性激素和大脑功能分化的影响;2.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父母、教师及社会舆论的影响。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小案例】男女双性化教育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心理特征常被看作是单一维度的两端。双性化者是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人。近期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人的确存在,他们比较受欢迎、适应良好,而且可能比那些在性别特征上较为传统的人更能适应多变的外界要求。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性。该行为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和援助等。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又有哪些特点呢?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期(2岁左右)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期(3岁至六七岁)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3.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社会生活环境2.儿童日常的生活情境3.移情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帮助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1.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2.学会体验他人的情绪感受3.角色互换,推己及人。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首先,识别并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是自我情绪管理的基础。其次,给予共情和回应。再次,引导出教育契机。①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1.攻击性行为的含义攻击性行为是任何有意伤害生物体的行为,且被伤害者会力图避免这种行为。需要注意,这一定义是根据行为者的意图而非后果来界定的。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攻击性行为通常被分为以下两类。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方式与类型(1)攻击性行为的起因。儿童在低年龄阶段,起因大多为物品抢夺和空间争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攻击性行为多表现在由社会性问题引起的冲突和矛盾中。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2)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年龄小的儿童比年龄大的儿童更多采取身体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攻击的比率逐渐下降,言语攻击和社交中的孤立和嘲讽比率逐渐地增多。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3)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年龄小的儿童工具性攻击多于敌意性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敌意性攻击比率逐渐超过工具性攻击。(4)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模仿学习经验的积累与强化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4.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在应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应遵循以下策略:①尽量满足儿童合理心理需要,减少受挫心理②努力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③减少对攻击性行为的模仿与强化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包含哪些内容?2.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发展有何特点?3.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因素有哪些?4.结合实例谈谈如何促进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习目标】掌握婴儿依恋类型的测评标准和方法,初步学会正确测量和评估婴儿的依恋类型。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一)婴儿依恋类型的测评问卷(二)婴儿依恋类型测评标准测试问卷题目分为三组,将三组题目的得分各自相加,哪组得分最高即代表儿童属于哪种依恋类型。【学习内容】单元1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简述安斯沃斯的儿童依恋类型。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幼儿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试着给出解决方案。3.通过和家人交流,了解自己婴幼儿时期的依恋现状(可参考活动中的问卷调查),并分析其对自己现在的人际交往方式有怎样的影响。ThankYou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