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生姜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09年生姜产业发展工作总结生姜产业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区农林局干部职工奋力拼博,基地乡镇密切合作,专业合作社努力带动,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又好又快发展主题,着力推进“大园区+小业主”运作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生产特色品牌行动计划,认真开展试验示范,大胆技术创新,及时化解了生产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保持了生姜产业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总结如下:一、工作成效(一)通力合作,扩大规模,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今年全区生姜新增面积0.5万亩,比去年增长25%,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总面积达到了2.5万亩,其中:示范片面积0.5万亩(巩固魏园创业园区2000亩,拓展了走马、云台、鱼塘三个村各1000亩)。培育发展了魏园、走马、河湾、云台4个生姜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全区46个村、253个社,2596户种植生姜,其中:5亩以上的105户,10亩以上的30户,30亩以上2户,50亩以上1户。由于春旱和夏秋持续高温、严重影响了生姜的正常生长,随机对5个乡镇,8个村,23个社,47户抽样测产,平均每亩子姜比常年减产548公斤。全区2.5万亩生姜平均亩产子姜1852公斤,老姜498公斤,总产子姜4.63吨,老姜1.25万吨;平均亩产值8605.4元,总产值达2.15亿元,生姜种植区农民人均仍增收450元。(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延伸了基地产业链。用好用足100万元专项资金,完善了魏园生姜示范园区“连成片,路相通,电成网,渠相连”等设施,配置了频振式防虫灯12盏。修善了走马、云台两个生姜基地提灌站2座,山坪塘4口,机耕道6公里,石板路7.2公里,安装各型输水管网12050m。为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扶持魏园、云台两个专业合作社在古蔺县护家乡开发种姜繁育基地1000亩,订单提供优质姜种100吨。解决了明年栽培早熟生姜的需求。通过自繁自备优质姜种,保证了生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姜收后轮作无公害花菜、青菜、包包菜等,花菜供应冬春市场,青菜、包包菜加工芽菜、酸菜,形成了产业链条。(三)干旱抢栽,高温抢收,把损失降到了最低。今年正当生姜播种和姜苗破的1-3月上旬,久旱无雨严重影响了生姜的适期播种和姜苗的正常生长,科技人员把握关键入户到田,指导抢栽和抗旱保苗;7-8月持续高温,导致大面积死姜和姜价下迭滞销,区农林局及时加强分类指导,一边动员灌溉保湿和遮阴降温,一边组织召开生姜专业合作社和营销经纪人座谈会,促销抢收,全力支撑今年生姜保面积、长势好、少损失、多收成。(四)试验示范,开拓创新,为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依据。一是对“神农牌有机生物菌肥”、“女可姆斯有机复混肥”、“百城复合肥”和“百事康复合肥”四组肥料进行生姜同田等面积等浓度施用对比试验,随机抽样20株测产分析,施“神农牌”效果最好,亩产量达3700斤,施“百城”和“百事康”次之,亩产量分别是3633斤和3296斤,施“女可姆斯”最差,亩产量2960斤,施“神农牌”比施“百城”、“百事康”分别增产1.84%,12.3%,25%。二是对去年在古蔺护家乡繁育的姜种与乐山姜种同田示范种植比较,产量结果表明:自繁的古蔺姜种平均亩产子姜3782斤,乐山姜种平均亩产子姜3510斤,自繁姜种比乐山姜种亩均增产272斤,从用种降耗和子姜质量分析,自繁姜种比乐山姜种亩均增收813元。三是创新姜种基地行间套种糯玉米遮阴。既保证了适宜姜种生长的光照率和安全渡过夏秋高温,又节省了购买遮阳网的成本,还获得了平均亩产优质姜种2吨、鲜糯玉米0.8吨,产值6900元的可观收益。(五)培育品牌、谋划促销、保障了姜农利益。为进一步提质增效,助推品牌效应,制定完善了无公害生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对生姜、姜种生产格式化,明晰责任,健全了田间生产、农资往来、产品去向等记录档案,其中魏园生姜标准化示范区被市上验收合格。撰写了魏园牌特色生姜广告词,加大了品牌宣传力度,提升了产品档次和知名度,并多次召集各方生产营销经纪人商讨应对市场策略。同时制作了精美包装礼盒促销或精选分解子姜出售,保证了数以万吨的生姜产品流通成都、重庆、昆明等大市场,使姜农在灾害之年仍获得了满意的实惠。如云台村2社刘国清种2.5亩姜,产值达3万元,种植大户何永福、徐德友、张学华等亩均纯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二、工作措施(一)政策助推产业。针对发展生姜主导产业的指导思想、办法措施和发展目标,出台了泸龙府发[2009]7号《关于2009年无公害生姜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重要文件。把该项工作列入年度农业和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并采取日常抽查和集中检查验收相结合督导工作。生姜基地乡镇也分别继续沿袭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双加镇政府,对业主或农户在规划区内种植生姜1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元;1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元;3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安宁镇政府,给种姜1亩以上的农户,每亩补助200元现金和100斤化肥;新增种植面积1亩,政府3年内补助稻谷500斤;凡成立了生姜专合组织的村补助500元,运作出色奖励500元。保证了“扩大老基地,开辟新园区”的扎实推进。(二)组织联动落实。一是建立了具有区政府工作职能的管理机构,对基地的规划建设,生产管理等全程统筹安排部署,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二是健全了区、镇、村三级服务组织和培训网络、深入现场,坐阵指导和联系信息技术;三是成立了生姜专业合作社,承担资金筹集、姜种、肥料、农膜等物资的组织采购,负责特色品牌的培植和市场连接、产品营销。全区共成立生姜专业合作社4个,采购姜种11250吨、农膜5634件、尿素1360吨、有机生物菌肥350吨、油枯315吨、磷肥200吨、遮阳网420件,营销生姜46300吨(其中礼盒包装促销51吨)。(三)财政扶持示范。区政府围绕生姜示范基地供水管线、生产道路、机耕道、提灌站、排灌沟、催芽室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种子补贴,业主和大户奖励等给予重点扶持。区财政投入资金100万元,争取上级财政补助20万元,示范乡镇财政的补助每个基地不得低于5万元。另外,给予示范基地配送有机生物菌肥6吨,正光华启植物生长营养素2吨,农膜150件,遮阳网280件,旋耕机8台,拖拉机1台,喷灌机10台套,和一批优良品种,总价值33万元。为全区生姜示范基地发挥积极带动作用注入了新的活力。(四)科技支撑发展。面临生姜种植规模大,劳力奇缺,姜种紧张,春季干旱,夏秋高温等重重困难。按照区政府的部署,一边召集示范基地分管乡镇长,生姜专业合作社社长和种植大户代表,谋划应急措施。一边组织当地农民和招收周边劳动力强化培训,推广了快捷、省工、防旱(涝)、丰产的温室催芽,平畦种植,配方施肥,双膜一网和病虫防治5项新技术。并坚持多形式、多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区经作站在关键环节主动到田,突发事务及时入户,技术咨询随叫随到。共培训咨询15000人次,印发无公害生姜技术规程400册,3-7月每月印发生姜管理“明白纸”2500份,使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5%,呈现出一派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据47户典型户测产调查,平均亩产子姜1852.2kg,亩产值达8605.4元。充分显示了科技在生姜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五)精品竞争市场。我区生姜产业发展能一年一个新台阶,贵在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市场脉搏,严格按照四川省农产品安全生产条例,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的早熟和晚熟生姜。以梢长肥大,洁白红头,脆嫩辛香、味浓适度的特色风味闯入成都、重庆、昆明等市场。同时以2.5-5kg的精美礼盒包装给予本地消费者方便,精选子姜分解上市促销。数万吨鲜姜1月之内被经销商们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专合组织和经纪人在市场营销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三、存在问题(一)部分基层干部因循守旧,工作创新意识差,缺乏市场导向意识,对生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推动不力。(二)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加之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抗御自然灾害乏力,制约了生姜产业的正常运作和快速发展。(三)专合组织实力脆弱,运作机制不健全、生产管理不规范,打造自己的品牌主动迎击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经验不足,生姜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四)部分农民经济实力差,投资种植生姜的资金不足,加之严重缺乏劳动力且雇佣劳动力工资报酬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户的规范化生产。四、下年工作打算(一)目标任务2010年全区生姜种植面积稳定25000亩,其中标准化生产示范片3个,面积达到5000亩。新技术、新品种、新课题试验示范片200亩;生姜贮藏加工转化率提高9.6个百分点;继续建设专业村、专业社,新组建专业合作社4个;培育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户10户。(二)建设内容1、依靠科技、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一是加强生姜专业村建设。将特兴镇的奎丰村、走马村、河湾村;鱼塘镇的王庄村;罗汉镇的上庄村;安宁镇的云台村;长安乡的张嘴、慈竹等村建成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生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70%的生姜专业村。二是培植生姜专业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有经济实力的商家、企业;鼓励有一技之长能人开发生姜产业,稳定现有的种姜大户和营销大户。培植100个具有经济、技术实力种植10亩以上的生姜专业户。培育一批生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三是完善姜种基地建设。同周边县区合作,在高海拔乡镇开发姜种繁育基地2000亩,为我区发展特早熟和反季节生姜提供优质种源。四是抓好特兴生姜专业镇和长安5个生姜专业村的建设。着力打造集约化、规范化的无公害生姜示范园区,完成机耕道、石板路、催芽室、蓄水池、大棚、病虫防控装置等基础设施。五是强化试验区建设。在走马8社创建高起点、高规格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园200亩,不断优选品种、创新技术,提升生姜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效果。2、培育龙头,增强带动能力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育壮大魏园、泸州市鸿福责任有限公司等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生姜产业化基地型、加工型、流通型等地方龙头企业。3、打造品牌、提升产业档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产过程中水、肥、药的监控,统一使用无公害肥料、农药,建立健全田问记录和产品流通档案,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注册品牌商标,并通过各种媒体强化内、外宣传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产业档次。(三)保障措施1、创新机制,合力共建一是政府扶持机制。由政府统筹,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和资金投入。区财政投入100万资金鼓励新扩展生姜基地,对龙头企业、生姜专业合作社实行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对种植大户(业主)、营销大户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推广给予补助和奖励。二是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企业投资,吸收民问资本。采取企业投一点,民间筹一点,银行贷一点,乡镇财政补一点等多元投入。并坚持把信用乡镇、信用村社、信用农户建设作为解决生姜产业开发投资的重要抓手,合力共建促进生姜产业化发展。三是促进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机制。政府给予必要的财政和项目支持,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让农户自发地把土地转让、转包、互换或以土地股份合作的模式,委托业主或生姜专合组织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使农民也分享土地增值权益。2、加强领导,严格管理成立生姜产业发展项目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常委、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生姜产业发展的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为确保生姜产业发展收到实效,区委、区政府将采取日常抽查督导和集中何时验收相结合的办法,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并把各乡镇的生姜产业发展作为年度农业和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二OO九年十一月三十日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