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摘要: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挤、社会等方而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贫困人口依然存在,贫困问题依然是党和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的贫困状况也在逐步的得到缓解,在我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农村贫困,而城市贫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其远远低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在我国改革和发展中举世瞩目的扶贫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关键词:扶贫开发贫困人口扶贫战略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回顾我国的扶贫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村经济改革和小规模的区域扶贫(1978—1985年)。我国第一次进行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调整,从上到下正式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确定了划分贫困县的标准,并划定了273个国家级贫困县。后来将牧区县、“三西”项目县加进来,到1988年增加到328个国家级贫困县。从1978年底开始,我国农村开展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体制改革,同时,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大大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这一阶段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大规模有针对性扶贫计划的展开(1986—1993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到1993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并且每年减少64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8%下降到8.7%。第二个阶段:《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启动。经过重新调整,国家级贫困县增至592个。这一阶段是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该计划明确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由此,中国扶贫开发进入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为了实现2000年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这一伟大目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由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转变,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扶持贫困地区(主要是贫困县)向扶持贫困村、贫困户(主要是贫困人口)转变。同时,较大幅度地增加了扶贫资金。三大扶贫项目(扶贫贴息贷款、以工代赈和发展资金)投放的扶贫资金从1995年至1999年增加了1.63倍。到1999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降至3400万人,贫困发生率也由8.7%下降到3.7%。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第三个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出台,取消了沿海发达地区的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数量,但总数不变。同时,将国家级贫困县改为扶贫开发重点县。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虽然还叫“扶贫开发”,但扶贫工作重点与瞄准对象已经做了重大调整。扶贫工作重点县放到西部地区;贫困村成为基本瞄准对象,扶贫资金覆盖到非重点县的贫困村;同时,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的科学技术、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强调参与式扶贫,以村为单位进行综合开发和整村推进;承认城乡间人口流动是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第四个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发布,确定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这是今后10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将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挑战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在同一起跑线上齐头并进.因此,贫困或相对贫困问题就不会水久性地消失,再加上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局面.因此,在短期内消除贫困还有很大的困难。从扶贫四个阶段的历程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速度逐步趋缓,目前,我国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年收人低于350元处于温饱线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而且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贫乏、生活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黄土高原区、荒漠区、少数民族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区以及蓄滞洪区等。这些地区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而且人口分布散.不便于进行开发,更加大了脱贫难度。扶贫工作的进行还受到扶贫资金不足等问题,近20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2000年中央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248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30倍。但扶贫资金的增长还不能满足扶贫攻坚的需要,需要与可能的矛盾突出。据推算,要稳定解决一个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同题,需要投资l500~2000元,如果按人均占有的最低标准估算,3000万贫困人口所需的扶贫资金仍然需要45亿元。可以看出.我国的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缺口租大。资金短缺在近期内仍然是贫困地区脱贫的“瓶颈”因素。我国政府从l986年开始实施农村开发式扶贫战略,即区域优先扶贫战略。该战略在改变落后地区经济而貌的同时,却使扶贫主体在瞄准投资机制时,出现了资金空间分布的偏向。具体表现为:扶贫资金主要投向国家确定的贫困地区。而我国有30%的农民贫困人口分散在国家确定的非贫田地区。一些地方在使用扶贫资金时,不按照扶贫目的出发。而把拄贫资金投向更为有利可图的项目。或移位于办工业,或移位于搞开发性项目、办其他事业。由于扶贫资金绝大多数都是以贴息贷款方式发放,贫困户由于还贷能力弱,所以难以找到担保,以至于无法得到扶贫款。而能够使绝大多数特困人口受益的种植、养殖业项目,叉固还贷周期长,比较利益低难以得到资助。一些地区返贫现象较为严重在我国西部地区和一些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一遇自然灾害就会造成农业减产,粮食欠收,很容易使脱贫者返贫,一些刚刚摆脱贫困的人们会园一些小小的突发事件再次回到贫困状态。因此,在我国的扶贫工作中,还应如实看到可能出现的不稳定的扶贫效果。在农村扶贫问题中存在的管理体制问题上,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发挥效益,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在运行机制上,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增强扶贫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与此同时,要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和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户自己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此外,要完善协作帮扶机制,协作帮扶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运行机制中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的有力补充。协作帮扶有利于减轻政府扶贫压力,也有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在开发方式上,一是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是贫困地区的共性。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选择调整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潜力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为主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优化农副产品结构,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完善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改变过去单一抓粮的思维模式和重点扶持短平快项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扎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提高基层组织领导、指导现代农业的能力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切入点,坚持两手齐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在扶贫思路方面,要跳出就贫困地区解决贫困的传统思维,从外部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坚持劳务扶贫与工业化相结合,“搬迁扶贫”与城镇化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开展物质扶贫的同时,开展精神扶贫破除困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小农经济观念和小生产的思维方式。我国以往的扶贫工作,根据不同标准,并结台各地不同的资源、环境、人口状况,采取了模式各异的扶贫方式。比如:按扶贫主体作用于扶贫客体的方式不同,有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按扶贫主体投入的扶贫要素划分,有物资扶贫、文化教育扶贫。信贷扶贫;按扶贫资源分配的对象不同划分,还分为区域(社区)扶贫和直接扶贫到户扶贫。等等。针对不同地理及人文特征的贫困地区。不同的扶贫模式均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分析我国贫困人口形成的多方面原因.则要求我们在扶贫过程中避免“头痛医头”的方式,要从贫困地区的人口、文化、环境等方面对贫困者予“帮助。总结各种技贫摸式的优点,结台我国目前正大力推行的社区建设工作。我认为将扶贫开发与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台,即农村社区扶贫不失为一种好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扶贫方式。结论:经历了20多年的扶贫改革,我国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效,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中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政府作为扶贫资金投放的央策者、扶贫物质发放的主导者以及扶贫开发项目的重要决定者,对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及分布情况的调查了解,并对扶贫效果额外关注,这能够充分体现出行为主体者的特点。我们也相信。我国政府在农村推行村委会直选制度以后,村民根据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所选出来的村干部是有能力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改韭贫困面貌的。农村扶贫有利于国家将扶贫资金用于真正贫困的地方,避免对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忽视。对于一个贫困地区来讲,社区组织可以带领全村人民在接受扶贫的道路上。合理分配扶贫资金,并结台本地资源优势,带领村民共同脱贫致富。农村社区扶贫则可将贫困线以下的人毫无遗稀地列入本地的发展规划中.做到扶贫工作中的“人人惧到”,避免以往扶贫过程中对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忽视。我国的扶贫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也符台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背景特点。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上长期坚持的政策。通过农村来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帮扶,既是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也符合农村文化的结构背景。以血缘、宗法家庭群体关系为主的农村文化,使农村对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都是亲戚、邻里)的帮扶天经地义。此外,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宗族势力,这种宗族组织的族约民契中也包括扶贫济困,邻里、亲朋三者之间的相互支持为解决贫困问题贡献一份余力,为我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伟大的贡献。参考文献:[1]张磊,中国扶贫历程[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3月。[2]童星,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J],1993年第3期。[3]吴碧英,林志伟,我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思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刘冬梅,对中国农村反贫困中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探讨[J],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