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新闻评论文风的变化新闻评论的语言要求第一节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一、作为议论文体,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新闻评论是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一)确定性概念有着确定的界定,判断有着确定的对象,这都是新闻评论论证的确定性所要求的,否则就会减弱论证与说服的效果。(二)慎用形容或转喻性的词汇确定性的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可以作为判断与推理的基础,而形容与转喻则难以作为判断与推理的基础。形容或转喻的词汇在阅读感觉上确实要好看一些,一篇评论,如果满纸抽象的概念,很可能给人以一种干枯、沉重的印象,对于接受也是一种障碍。评论的句子应该是确定的,能揭示所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模糊的,会引发歧义的。评论的语言应该是凝练的,也可以有适当的“信息冗余”,缓和文章节奏,增进受众理解。二、作为新闻文体,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议论文体的语言特点(一)新闻评论的语言讲求表达的效率阅读教材:P139-141(二)新闻评论与杂文在语言上的区别新闻评论杂文时效性注重时效时效性差内容强调理性思辨强调情感性,以文本取胜社会影响建设性破坏性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联想:形象思维泛读:《如何大修恭王府才能重现盛世王气》——2005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形式美感VS表达效率新闻评论的文风宜直不宜曲!三、当前新闻评论语言面临的问题时评腔:学术概念密集化,评论语言脱离生活气息。新闻评论的理性特征、大众传播的表达效率可能导致其语言和生活语言有一定的距离。评论作者还是应该力求深入浅出地表达观点,不要炫耀学识,过分追求“专业”。毕竟,大众传播的目标群体是普通公众。泛读:《谁肯为“土飞机”的蓝天权上书》——2006年7月26日《南方都市报》“交流”的语言第二节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一、情感化从语言使用看,新闻评论大抵呈现两种风格:情感化和理性化。一篇评论文章,情感化语言和理性化语言的“比例”不同,受众的认知就不同。泛读:《体制之痛,孩子无法承担太久》——2004年8月19日《新京报》思考:情感化语言的传播效果人们容易被情感化的语言所触动,容易接受形象化的表达。情感化和形象性的语言容易越过接受者头脑中的“理性审查机制”而达到劝服对方接受的目的。情感化和形象性的语言可能干扰评论者所要表达的观点的理性内涵——人们容易接受你的观点、态度和倾向,却难以接受你得出这种结论或倾向的理性思考。二、理性化“我们基本不用感叹号和问号。问号就是反讽,感叹号容易给人以拍桌子的印象。新闻评论要讲理性,不需要反讽和拍桌子。反讽,首先是把自己放到比别人高的位置,带着自我身份的炫耀。评论必须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站在跟对方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避免语气的傲慢,避免媒体霸权。这是和杂文在文本上的区别,更讲究说理,而不是行文的技巧”。——《新京报》评论部主编王爱军理性表达本身就是传播理性参阅:《理性表达,何处有用?》合“情”合“理”,“理”重于“情”分析《祝老师节日快乐愿教育更加公平》——2010年9月10日南都社论三、梁启超的“新文体”“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清代学术概论》政论时代的产物:《少年中国说》P152诉诸情感,酣畅淋漓;堆砌铺张,不经检讨。“现代新闻评论有一个进步的趋向,就是循民主与科学的路线,不作呐喊式的狂吼,而作事实的分析;‘滔滔雄辩’在评论中的地位降低了,代之而起的是理智的说明。用资料代替议论,用资料加强论据。主观的成见可以减少,客观的真理更易突出,这事比较能够获得好效果的评论方法,是进步而科学的评论方法。”——程仲文,《新闻评论学》第三节新闻评论文风的变化当代新闻评论文风的转向:“官话”——“民话”1)政治民主的进步,言论写作广泛的社会参与(90年代末期言论版创办风潮)2)新闻媒体的“企业化经营”实践3)媒体格局的变动:都市报的勃兴4)广播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参与性、交流性较强的评论形式,给评论语言带来冲击泛读:《迎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1968年1月1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日报》)元旦社论《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200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让每一个中国人也站起来!》——2009年10月1日《南方周末》社论第四节新闻评论的语言要求评论是说理的艺术,新闻评论不仅要讲求时效性、思想性,也要讲求群众性、可读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表达的效果不仅在于表达的内容,还在于表达的形式。新闻评论写作,在强调效率化、理性化表达之余,也要遵循一定的语言要求。一、平易近人,深入浅出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平易通俗的论述结合起来。新闻评论的道理要讲得深刻,讲得正确,也要明白晓畅,通俗浅近,使读者易于接受。评论语言深入浅出,不仅是论述方式和语言运用的问题,也是写作态度的问题。阅读:《领导有知识才能尊重知识》——1986年2月7日《人民日报》领导者有知识才能尊重知识记得上海刚解放时,复旦大学理学院院长是卢于道博士,他是研究神经学的。他买了条狗,要砌个狗房子。有的同志批评他说,你这个神经学博士也害神经病了,人的房子都没有,你还要砌狗房子!他给我反映,我当时是教务处长,也没这个知识,只好拖。后来向校领导反映,领导和我一样也不懂这个狗呀、狗房子的有什么作用,就是拖。后来呢?狗没了,狗房子没了,博士的工作条件和时间也没了。结果,这个博士除了他原来写的那个博士论文是很好的专著外,以后没有见到他有什么很好的成果了。现在想起来,假如当时我们略知动物实验的科学知识,给他创造条件,他这门学问可能早就发挥出来了。可见,一个领导者要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自己也得有点知识。做领导工作的人,如果自己没有知识,往往会对人家的学问进步成为一个障碍。二、形象生动,爱憎分明这与深入浅出的语言要求是一致的。新闻评论主要依靠逻辑的力量(理性)说服读者,但是,如果能在论述抽象道理的过程过,适当穿插一些具体的形象,或是恰当地运用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成分以及人民群众喜爱和熟悉的成语、典故、谚语、俗语等,把抽象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浅显易懂,评论无疑会更具吸引力。阅读下列文章(节选)1)“必是红光满面而又前挺后撅(这是经常赴宴之故),眼大而无神(不思考),手肥且白(不动手),嘴唇较薄(废话太多了),臀部较大(坐车、开会而致)……”——《中国青年报》有篇文章在批评讽刺尸位素餐的官员时,借算命先生之口对这些官员的外貌、精神状态作了如此概括。2)《“鱼水关系”、“油水关系”和“鸭水关系”》三、情理交融,情在理中新闻评论既要在道理上说服读者,也要在感情上打动读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新闻评论可以有鲜明的褒贬爱憎,但要注意情理相融、情在理中,情为理服务,理借情动人。精读:《恭喜发财红包拿来》——2005年2月9日《南方都市报》点评:活泼,轻快生活化、平民化,交流性强自然的情感,深刻的理性。合乎情,止乎“理”!四、准确畅达,朴素简练不准确的语言严重影响着评论论点的准确性和论证的周密性,有时还会造成不应有的恶劣影响。评论中常有不准确的语言出现,有些是政策性的,有些是常识性的。有些词句概念混淆,有些相近,有些相反。如党纪与政纪、法律与纪律、违法与犯罪,逮捕与拘留、罪犯与疑犯、伏法与服刑、侨胞与台胞、中外合资与中港合资,以及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与台资的合作都错误地称为中外合资等等。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评论文章,不见得要用华丽的辞藻来表现,更不需要冗长、繁琐的论证。语言平实质朴、明净畅达,篇幅短小精悍,论述要言不烦,评论就往往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准确、简练!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