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的传染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恶性卡他热•1、定义•恶性卡他热又名恶性头卡他,是牛的一种致死性淋巴增生性病毒性传染病,以高热、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的粘脓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2、病原•本病病原为狷羚疱疹病毒I型,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丙。病毒粒子主要由核芯、衣壳和囊膜组成。双股线状DNA。病毒存在于病牛的血液、脑、脾等组织中,在血液中的病毒紧紧附着于白细胞上,不易脱离,也不易通过细菌滤器。细胞培养物病毒生长产生核内包涵体及合胞体。病毒可适应于鸡胚卵黄囊。•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不能抵抗冷冻及干燥。较好保存方法是将枸橼酸盐脱纤的含毒血液保存在5℃环境中。但也有报道,适应于卵黄囊的病毒,将卵黄囊贮存于一10%,经8个月后仍可复制此病。•3、流行病学•自然情况下主要发生于黄牛和水牛,其中1—4岁的牛较易感,老牛发病者少见。•绵羊及非洲角马可以感染,成为病毒携带者。•本病在流行病学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不能由病牛直接传递给健康牛。一般认为绵羊无症状带毒是牛群暴发本病的来源。••据报道,狷羚在非洲也可带毒传播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更多见于冬季和早春,多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多数地区发病率较低,而病死率可高达60%~90%。4、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4—20周或更长,最多见的是28~60d,人工感染犊牛通常10一30d。•最急性型、消化道型、头眼型、良性型及慢性型等。•头眼型认为最典型,在非洲是常见的一型。在欧洲则以良性型及消化道型最常见。这些型可能互相混合。•最初症状有高热稽留(4l~42℃),伴有鼻眼少量分泌物,发生各部黏膜症状,口腔与鼻腔黏膜充血、坏死及糜烂。•每一典型病例,眼部症状,炎症.•炎症蔓延,则牛角松离,甚至脱落。•体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初便秘,后拉稀,排尿频数,有时混有血液和蛋白质。•母畜阴唇水肿,阴道黏膜潮红、肿胀。•有些患牛发生神经症状。•最急性型,病程短至1-3d,不表现特征症状而死亡。•消化道型常取死亡的结局。•头眼型常伴发神经扰乱,预后不良。•一般病程为4—14d,病程轻微时可以恢复,但常复发,病死率很高。•5、病变•最急性病例没有或只有轻微变化,可以见到心肌变性,肝脏和肾脏浊肿,脾脏和淋巴结肿大,消化道黏膜特别是真胃黏膜有不同程度发炎。头眼型以类白喉性坏死性变化为主,可能由骨膜波及骨组织。喉头、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有小点出血,也常覆有假膜。•肺充血及水肿,也见有支气管肺炎。•消化道型以消化道黏膜变化为主。•脾正常或中等肿胀,•肝、肾浊肿,胆囊可能充血、出血,心包和心外膜有小点出血,脑膜充血,有浆液性浸润。组织学检查,在脑、肝、肾、心、肾上腺和小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身体各部的血管有坏死性血管炎变化。•6、诊断•诊断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及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培养鉴定、动物试验和血清学诊断等。血清学诊断有病毒一血清中和、补体结合、间接免疫荧光、琼脂扩散、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近年来有人应用DNA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确诊本病。本病有时与牛瘟、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口蹄疫、牛蓝舌病等可能混淆,应注意鉴别。7、防制•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有人曾应用皮质类固醇类(如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抗生素(如苄苯青霉素静脉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肌肉注射),点眼药(如阿托品溶液、倍他米松新霉素混合液)治疗,有一定疗效。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措施是,立即将绵羊等反刍动物清除出牛群,不让与牛接触,同时注意畜舍和用具的消毒。有人曾研制灭活疫苗,证明效果不佳,弱毒疫苗也已研制出来,但尚未推广使用。牛流行热(Bovineepizooticfever)1、定义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流泪、有泡沫样流涎,鼻漏,呼吸急迫,后躯僵硬,跛行,一般取良性经过,发病率高,病死率低。2、病原牛流行热病毒,又名牛暂时热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的成员,像子弹形或圆锥形。成熟的病毒粒子长130-220nm、宽60-70nm,含单股RNA,有囊膜,除典型的子弹形病毒粒子。3、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本病主要侵害奶牛和黄牛,水牛少。以3~5岁牛多发,1~2岁牛及6~8岁牛次之,犊牛及9岁以上牛少发。6月龄以下的犊牛不显有临床症状。肥胖的牛病情较严重。母牛尤以怀孕牛发病率略高于公牛。产奶量高的母牛发病率高。野生动物中,南非大羚羊、猬羚可感染本病,并产生中和抗体,但无临床症状。绵羊可人工感染并产生病毒血症,继则产生中和抗体。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吸血昆虫叮咬病牛后再叮咬易感的健康牛而传播,故疫情的存在与吸血昆虫的出没相一致。实验证明,病毒能在蚊子和库蠓体内繁殖,因此,这些吸血昆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约6~8a或3~5a流行一次,一次大流行之后,常隔一次较小的流行。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本病的传染力强,传播迅速,短期内可使很多牛发病,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有时疫区与非疫区交错相嵌,呈跳跃式流行。4、症状症状潜伏期3~7d。发病前有恶寒战栗,但不易发觉。突发高热,维持2-3d。皮温不整,鼻镜干而热,反刍停止。全身的肌肉和四肢关节疼痛,步态僵硬,故名”僵直病”。高热时,呼吸促迫,患牛发出哼哼声。病牛流泪、畏光、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多数病牛鼻炎性分泌物成线状,随后变为黏性鼻涕。口腔发炎、流涎,口角有泡沫。有的便秘或腹泻。发热期尿量减少,尿液呈暗褐色,混浊,妊娠母牛可发生流产、死胎、泌乳量下降或停止。多数病例为良性经过。病程3~4d,很快恢复。少数严重者可于1~3d内死亡,但病死率一般不超过1%。有的病例常因跛行或瘫痪而淘汰。5、病变急性死亡的自然病例,可见有明显的肺间质气肿,还有一些牛可有肺充血与肺水肿。肺气肿的肺高度膨隆,间质增宽,内有气泡,压迫肺呈捻发音。肺水肿病例胸腔积有多量暗紫红色液,两侧肺肿胀,间质增宽,内有胶冻样浸润,肺切面流出大量暗紫红色液体,气管内积有多量的泡沫状黏液。淋巴结充血、肿胀和出血。实质器官浑浊肿胀。真胃、小肠和盲肠呈卡他性炎症和渗出性出血。6、诊断本病的特点是大群发生,传播快速,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结合病畜临床上表现的特点,不难作出诊断。确诊本病还要作病原分离鉴定,或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检验。必要时采取病牛全血,用易感牛作交叉保护试验。在诊断本病时,要注意与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等相区别。7、防制本病尚无特效药物。对症治疗。经验证明,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合理用药,护理得当,是治疗本病的重要原则。由于本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及时用能产生一定免疫力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即可达到预防的目的。国外曾研制出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国内曾弱毒疫苗、灭活苗及亚单位疫苗。近年来研制出病毒裂解疫苗,在国内部分省区使用,效果良好。在本病的常发区,除做好人工免疫接种外,还必须加强消毒,扑灭蚊、蠓等吸血昆虫,切断传播途径。发生本病时,要对病牛及时隔离,及时治疗,对假定健康牛群及受威胁牛群可采用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梭菌性疾病(Clostridiosisofsheep)这类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均很快,对养羊业危害很大,然而其症状和病变又多无特征,极易混淆,须特别注意。(1)羊快疫(Braxy)和恶性水肿(Malignantedema)羊快疫和恶性水肿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在有氧情况下即形成芽胞,对环境及各种消毒药抵抗力很强。只有20%漂白粉等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其杀灭。绵羊快疫以6-18月龄的羊最敏感,是通过采食被芽胞污染的饲料、饲草或饮水经消化道感染;也可因气温骤变、阴雨连绵或食入结冰、霜冻的水草,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致使原存在于肠道中本不为害的梭菌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发病。恶性水肿发生于绵羊剪毛和牛、羊去势,断尾、去角、分娩、注射等情况下,通过伤口感染。症状和病变绵羊快疫多突然发病,迅速死亡。能见到的症状是不食、磨牙、呼吸困难,甚至昏迷,有的兴奋、不安。腹部臌胀,有疝痛症状。剖检见:可视粘膜暗紫色,真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红、肿,弥漫出血或散在出血点;胃壁水肿,小肠卡他性炎。恶性水肿病程短、死亡快,感染局部皮肤肿胀。剖检见:皮下污黄色胶样浸润,有气泡,发出腐败气味。肌肉暗红,有气泡。实质器官变性,体腔有积液。诊断羊快疫诊断比较困难;恶性水肿可根据临床特点,结合外伤情况疑为该病。确诊需作细菌学检查:在尸体的肝脏表面或取水肿液作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除见单个或成短链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外,常见有无关节的长丝;取水肿液或脏器组织用厌氧培养分离细菌,再用厌氧肉肝汤培养物接种豚鼠确定。防治治疗无意义,因发病太急。若病程稍长可用磺胺和青霉素治疗。隔离病羊,转移牧地。发病群可用菌苗紧急免疫。本病常发生地区,每年定期注射羊快疫等三联苗或五联苗。(2)梭菌性肠炎梭菌性肠炎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犊牛和羔羊的急性传染病,习惯上将羔羊梭菌性肠炎称羔羊痢疾(Lambdysentery)。犊牛和羔羊发病多在出生后1周之内,以2-3日龄居多。症状表现发烧(40℃),腹痛,拉黄绿、黄白色稀便或暗红色、恶臭、粥状粪便,磨牙、哞叫。有的表现腹胀,不下痢或排少量血便,四肢瘫软,呼吸迫促,口流沫,最后昏迷、死亡。剖检第四胃及空肠浆膜出血。小肠(特别是空肠)内全为血水,粘膜红,表面覆有糠麸样物;第四胃浆膜充血、出血;心外膜出血。图1梭菌性肠炎(犊牛)空肠段出血性肠炎(1),胃浆膜出血(2)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可初步诊断。确诊需作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毒素。防治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幼畜体质。每年一次预防接种(用五联苗),产前2-3周再接种一次。病畜用土霉素、磺胺治疗;出生后12小时内灌服土霉素一次,治疗3天,有预防效果。(3)黑疫(Blackdisease)黑疫也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因病、死羊的皮肤皮下严重瘀血致皮色发黑而得名。黑疫的病原为B型诺维氏梭菌。该梭菌的芽胞广泛地存在于土壤中。凡有肝蛭流行的潮湿、低洼地区就常有黑疫病的流行。该病一般发生于l岁以上的绵羊,以2~4岁最多发。牛、山羊也可感染。症状突然发病,急性死亡。病程稍长者表现不食、不反刍,站立不动,行动不稳,呼吸困难,眼结膜充血,口流白沫,腹痛,体温41.5℃,病程一般2~3小时。剖检皮下静脉瘀血,肛门流出少量血样液。胸部皮下水肿,浆膜腔积多量黄色液。肝半煮熟样,表面和切片有淡黄色、不正圆形的坏死灶(图2)。坏死灶周围有出血反应带。脾脏肿大,紫黑色。图2牛黑疫坏死性肝炎,右上图为下图肝脏的切面,示一大的梗死区,色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特征作出可疑诊断;于肝表面作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阳性、粗大、两端钝圆的杆菌;再从肝坏死灶处取病料分离培养细菌,接种动物确诊。防治来不及治疗,只有紧急用黑疫和快疫二联苗皮下或肌肉注射3毫升能很快控制疫情。驱除肝蛭。每年用五联苗免疫一次,以预防该病发生。(4)羊猝狙(击)(Struck)羊猝狙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2岁的成年绵羊。常流行于低洼、沼泽地区,以冬、春季节多发,经消化道感染。症状多突然死亡,来不及表现症状。有的可见腹痛、昏迷或痉挛。剖检出血性肠炎,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有糜烂或溃疡(图3,4),胸、腹腔及心包积液。由于细菌的大量繁殖,病羊在死后数小时可见肌肉间出血,有气泡。图3羊猝狙出血性肠炎图4羊猝狙肠毒血症,左侧小肠暗红色,出血坏死;其他区域的大小肠充气诊断根据症状、病变可疑本病,确诊需取脾组织和体腔液作细菌培养。防治来不及治疗。在本病流行地区,每年用三联苗或五联苗防疫接种2次,每次免疫期6个月。(5)羊肠毒血症(enterotoxaemia)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于病羊死后肾很快发生软化,故又称“软肾病”。D型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污水中,羊吃了被芽胞型梭菌污染的饲料和水而感染。有利于细菌繁殖的因素是动物缺乏运动,肠蠕动弛缓;食入精料(玉米、豆、麦)

1 / 8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