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旅游业的战略选择——以舟山为例姓名:毛剑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民经济学指导教师:李建琴20060606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旅游业的战略选择——以舟山为例作者:毛剑涛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徐艳芳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研究2009本文的基本观点与研究价值: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其区域开发要遵循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原则,区域文化产业开发要坚持比较优势思想。为此就要正确分析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综合比较优势,综合考察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的各要素禀赋,科学评估比较优势,探讨比较优势的实现机制,归纳出基于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开发战略和模式。研究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是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理论建设的需要,是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有效利用的需要,也是我国目前各地制定文化产业开发战略与规划的需要。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了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实践问题。一、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与比较优势理论区域文化产业是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耦合的结果。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本质地讲,是一种经济活动。区域文化的产业化开发是市场化开发,是协同式开发,是文化项目及衍生产品的系列开发,是多样性开发。从国内外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研究来看,研究领域已经涵盖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多个方面,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应用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显示出了跨学科交叉研究、经济学视角下的研究、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等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研究趋势。比较优势理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不但成为了解释国际贸易问题的经典理论,其应用范围不断地拓展,已经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产业发展等诸多区域经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之一。比较优势理论不仅为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比较优势的理念,即:区域经济发展要坚持比较优势战略,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发展有特色的产业,生产有特色的产品;要善于扬长避短,注重要素禀赋结构的改进与升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领域具有应用的普适性,比较优势原则下的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自觉运用比较优势原则,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战略,才能确定正确的文化对外贸易战略,才能符合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二、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的形成机理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考察区域文化产业开发问题,首先要搞清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的提出是本文的基本命题,是指在区域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特定的区域和其他区域相比较在开发条件、开发规模、开发成本、开发前景和预期上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条件、因素和过程,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和潜在性四大基本特征。它是一个综合体,是多种要素禀赋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主要有文化资源、区域经济社会基础、技术模仿与创新、市场与文化需求、制度与体制等五个方面。五大要素分别导致了文化商品生产优势、产业环境优势、技术优势、文化需求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形成,在综合比较优势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各要素禀赋共同构成了区域文化产业资源,而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正是区域文化产业资源通过两个过程转化为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的:一是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向文化商品生产优势的转化;二是文化商品生产优势向文化产业开发优势的转化。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是系统的、动态的,同时也会受到一些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三、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的大小是可以评价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所遵循的指导思想是:指标体系要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体现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特点。本着系统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构建由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旨在从文化商品生产、产业环境、技术水平、市场潜力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评价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定性分析和定量考察相结合是本指标体系的突出特点。指标体系的权重和比较优势的度量要经过四个环节:定性指标的定量化;所有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指标权重的确立;计算选取的比较主体的比较优势度并进行比较。四、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的实现机制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是潜在优势,是文化产业开发所具备的优势条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途径才能实现。从文化产业资源的角度,要实现区域文化产业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整合;要注重文化产业资源的创意开发;要保证文化产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是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的主体。为此,要强化文化产业人才的开发意识,做出科学的产业人才开发规划;明确创意人才的核心地位,建立创意人才的培养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产业平台,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流动机制。从技术引进与创新方面,要注重技术的自我创新与引进;技术与内容的融合;围绕技术平台的产业集聚。利用引导文化消费、培育自有强势品牌、开发本土文化市场等手段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需求优势。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减弱或消除体制性障碍对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发挥的约束。五、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模式要素禀赋的特征决定了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初始条件,是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启动点,也决定了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方向。从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系统中的要素禀赋入手,厘清要素禀赋系统的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和优势总结和制定了相应的开发战略和模式。一是全面推进开发模式;二是投资技术驱动开发模式;三是特色文化开发模式;四是资源禀赋项目开发模式。不同的开发模式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背景和要素禀赋组合,具有不同的开发战略和开发重点。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模式的提出不仅是对各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实践的总结,更能为开发比较优势相类似的区域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开发思路。结束语: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问卷调查法;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特点:1、在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将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运用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的成果有,但像本文这样系统、深入,且基本可以构成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理论体系的成果,尚属首篇。第一章本文对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的归纳,是基于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理论之上的。从这个角度提炼归纳出开发模式,视角新颖,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3、本文从问题的提出,到五个部分探讨的内容,学理内在逻辑性强。4、本文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本成果对实践工作具有较直接的借鉴指导作用。如果沿着本文的研究思路继续研究,还是很有探索空间的,主要表现为“三化”,即:深化资源的评价研究;强化指标的定量研究;细化实证的比较研究。当然,目前从上述三个方面继续研究主要是受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的制约。可以设想,当中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在实践的推动下,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的理论探索将更加深入。2.期刊论文王艳秋.方彬.常永梅.WANGYan-qiu.FANGBin.CHANGYong-mei基于区位商法的大庆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及其发展战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31(1)运用区位商法识别大庆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应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大庆地区的主要产业,结果表明,大庆地区第二产业为优势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为优势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区位商值为40.59,显示了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提出了优势产业及优势行业的发展战略措施,以促进大庆区域经济的发展.3.期刊论文张建学郑州市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及其发展战略探析-经济师2007,(8)文章通过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构建了比较优势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对郑州市的各大产业及若干行业部门进行分析,得出第一产业为其劣势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其优势产业,并对郑州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战略措施.4.学位论文段鹤珠江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研究2004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非均衡区域发展政策以来东部沿海几个经济开发区中经济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这两大区域的经济增长轨迹可以很好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政策的演变、所有制的变更、工业化的发展、主导产业的更替以及现阶段增长方式等特点。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体制环境等的差异,两大区域在经济增长的方式、途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上各有特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两大区域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处在转轨时期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特点,为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提供有用的素材。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演变,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背景;采用了实证的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长的态势、机制、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两大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规模结构、工业结构伴随着经济总量规模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区域特点,并指出体制改革、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外向化、经济主体多元化、要素供给与消费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区域产业结构,使之不断向更高层次演进。之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两大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了理论分析。总结两大区域经济增长在遵循普遍规律下的区域特色;揭示了两大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背离、行政分割造成区域经济态势不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指出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为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中,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分区域的资源约束和比较优势,提出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比较优势”原则;并进一步提出深化改革、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解决行政区域发展和经济区域发展的矛盾,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突出中心城市“增长极”功能,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形成高效的分工、协作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期刊论文张耀影.ZHANGYao-ying比较优势和区域经济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5)一个国家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各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历史发展基础、社会人文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区域之间既然存在差异,就一定具有某些优势和劣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客观地分析、论证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是国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布局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各地区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主要前提.6.学位论文张红艳比较优势与内蒙古产业发展2009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非常引人注目,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内蒙古现象”。据内蒙古统计局初步核算,2008年,内蒙古GDP达到776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6.98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4271.03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增加值2583.79亿元,增长15.5%。2008年全区GDP较上年增长了17.2%,增速已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之前的2002年至2007年,GDP增速分别为13.2%、17.9%、20.5%、23.8%、19%、19.1%。另外,2008年内蒙古金融市场的货币流动性较为充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达6341.03亿元,比2007年末增长28%;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4527.86亿元。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批知名企业也逐渐壮大起来,如伊利、蒙牛、鄂尔多斯、草原兴发、塞飞亚等等。内蒙古现象源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之下,其资源优势在动态与静态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了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本文以比较优势为理论基础,对内蒙古产业发展进行了解析。本文首先详细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从静态到动态的形成过程,并评价了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警惕“比较优势陷阱”,这为后面分析内蒙古产业发展状况做了理论上的准备。第二章详细分析了内蒙古优势,包括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