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企业统计学第三章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企业投入统计)•学习要求: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本章对各项企业经营要素的统计内容、统计指标、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各项经营要素包括的内容,理解统计指标的含义,掌握统计指标的计算分析方法。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企业经营要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劳动力要素指标劳动资料要素指标劳动对象要素指标技术投入指标企业财务指标•1、劳动力:指在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活动的劳动者。•内容:劳动力数量、构成、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的使用等。•主要指标:包括劳动力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率指标以及劳动报酬指标。•2、劳动资料:包括设备、厂房、建筑物等。特点是以其完整的实物形态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价值以折旧形式参加企业再生产的周转循环。•主要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3、劳动对象:指原材料、能源等被加工的对象。特点是在企业再生产中一次性消耗,其价值一次性全部转移到产品价值中。•主要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企业劳动力及利用统计•一、企业劳动力的涵义•企业劳动力亦称劳动者,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在企业从事各种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二、企业劳动力数量指标•期末人数•平均人数•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因此,掌握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应首先掌握各种劳动时间的总量指标。劳动时间总量指标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出勤率制度时间利用率作业率已知某厂四月份月初生产工人380人,月末420人。该月份公休日8天,实行一班制(8小时)生产,其劳动时间统计资料如下表:项目计量单位数量全日缺勤全日停工全日非生产非全日缺勤非全日停工非全日非生产工日工日工日工时工时工时4003001201200680360要求:根据资料计算工人出勤率、作业率、制度时间利用率解:第一步,计算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380+420)/2=400第二步,计算劳动时间总量指标日历工时数=人数*日历天数*制度工时数=400*30*8=96000(工时)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96000-400*8*8=70400(工时)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数-缺勤工时数=70400(工时)-400*8-1200=66000(工时)实际生产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全日非生产66000-300*8-680-360-120*8=61600(工时)=第三步,计算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出勤率作业率制度工时利用率===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7040066000=93.75%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6600061600=93.33%制度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7040061600=87.5%四、劳动生产率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反映了劳动者生产产品的能力或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有正、逆指标之分,其具体含义有区别,但其经济意义一样。学习本部分内容,重点掌握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分析方法。•(一)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生产经营成果分析•劳动生产率变动对生产经营成果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1、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条件下,分析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产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产量的影响=(报告期劳动生产率–基期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劳动力平均人数•2、产量一定条件下,分析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劳动力数量的影响报告期劳动力人数基期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产量•(二)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析•1、工人在全部劳动力中比重的变化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这种分析是通过工人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工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的。三者的经济联系:•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人劳动生产率×工人占全部人员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占全部人员比重指数根据三者的经济联系建立指数体系:绝对数体系:例:有关某企业资料如下:企业工人人数(人)劳动生产率(吨/人)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乙65095015001000400240440252合计16002500——要求:对两个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总平均变动情况进行因素分析。所需数据计算如下:企业工人人数劳动生产率甲乙65095015001000400240440252合计16002500——0f1f0x1x产量(万吨)00fx11fx10fx2622.848.86625.291.2602484报告期总平均劳动生产率1111ffxx人)吨/(8.3642500912000基期总平均劳动生产率0000ffxx人)吨/(3051600488000假定总平均劳动生产率11001ffxx人)吨/(3362500840000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61.119%1003058.36401xx绝对数分析:人)吨/(8.593058.36401xx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57.108%1003368.364011xx绝对数分析:%16.110%100305336001xx人)吨/(8.283368.364011xx劳动生产率结构变动影响指数绝对数分析:人)吨/(31305336001xx指数体系:119.61%=108.57%×110.16%59.8(吨/人)=28.8(吨/人)+31(吨/人)说明:两个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总的上升了19.61%,人均产量增加了59.8吨。这一变动是由两个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其中由于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总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57%,人均产量增加了28.8吨;由于各企业人员结构的变动,使总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16%,人均产量增加了31吨。某企业有关资料如下:指标基期报告期总产量(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人)其中:工人平均人数(人)500450360650500425要求:根据资料分析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和工人在全部职工中所占比重的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练习根据资料计算相关指标如下:指标基期报告期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人劳动生产率工人占全部人员比重1.111.3980%1.31.5385%全员劳动生产率总变动情况为:1.3-1.11=0.19吨/人其中: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使得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为(1.53-1.39)*85%=0.12吨/人其中:由于工人所占比重变化而使得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为(85%-80%)*1.39=0.07吨/人0.19=0.12+0.07请同学们归纳因素变动的主要情况某企业某月有关资料如下:指标基期报告期总产量(公斤)月实际工作工时数(工时)月平均工人人数(人)12000160001001600020000100要求:根据资料分析工人时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变动,对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根据资料计算相关指标如下:指标基期报告期工人月劳动生产率时劳动生产率人均工作小时数1200.751601600.8200工人月劳动生产率总变动为:160-120=40公斤/人其中:由于工人时劳动生产率变动使得工人月劳动生产率提高:(0.8-0.75)*200=10公斤/人其中:由于人均月工作小时变动使得工人月劳动生产率提高:(200-160)*0.75=30公斤/人40公斤/人=10公斤/人+30公斤/人3、技术装备及其利用情况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通常劳动者的技术装备程度用平均每一劳动者装备的固定资产数量表示,现有技术装备利用程度用固定资产产值率表示,他们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指数=劳动者技术装备率指数×固定资产利用率指数•绝对数体系:企业工资统计•一、企业工资总额的含义及统计原则•企业工资总额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实际支付给全部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总额。•企业工资总额统计应遵守的原则:•1、应与企业劳动者人数统计范围相适应;•2、工资应是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性质的支出;•3、应按实际发放数额统计。二、企业平均工资统计•平均工资指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一劳动者的工资额。反映企业平均工资的变动程度是企业统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反映平均工资的变动程度可用平均工资指数。其公式为:基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平均工资平均工资指数(二)职工的平均工资变动的两因素分析fxfx其中:x代表各组工资水平,f代表各组的人数。平均工资公式表明,平均工资的高低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各组工资水平x,一个是各组的人数f。当对平均指标的变动进行分析时,也是从对这两个因素的变动分析来进行的。即平均工资的变动受到各组工资水平的变动和各组人员结构变动的影响。对平均指标进行因素分析,建立的指数体系如下:平均指标可变构成指数=平均指标固定构成指数×平均指标结构变动影响指数000111ffxffx110111ffxffx000110ffxffx=×相对数体系绝对数体系)()(000110110111000111ffxffxffxffxffxffx平均指标固定构成指数反映了各组质量指标的变动对总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相对程度。平均指标结构变动影响指数反映了各组数量指标的变动对总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相对程度。总平均指标报告期比基期增减变动数值各组平均指标的变动对总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值各组数量指标结构的变动对总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值例:有关某企业资料如下:企业工人人数(人)工人工资(吨/人)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乙65095015001000400240440252合计16002500——要求:对两个企业工人工人平均工资变动情况进行因素分析。所需数据计算如下:企业工人人数工人工资甲乙65095015001000400240440252合计16002500——0f1f0x1x工资总额(万元)00fx11fx10fx2622.848.86625.291.2602484报告期总平均工人工资1111ffxx8.3642500912000基期总平均工人工资0000ffxx3051600488000假定总平均工人工资11001ffxx3362500840000平均工资可变构成指数%61.119%1003058.36401xx绝对数分析:人)元/(8.593058.36401xx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57.108%1003368.364011xx绝对数分析:%16.110%100305336001xx人)元/(8.283368.364011xx平均工资结构变动影响指数绝对数分析:人)元/(31305336001xx指数体系:119.61%=108.57%×110.16%59.8(元/人)=28.8(元/人)+31(元/人)说明:两个企业工人平均工资报告期比基期总的上升了19.61%,人均工资额增加了59.8元。这一变动是由两个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其中由于各企业平均工资的提高使总平均平均工资提高了8.57%,人均工资额增加了28.8元;由于各企业人员结构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了10.16%,人均额增加了31元。三、平均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关系的研究•企业研究二者关系的意义:①从社会观点看,企业更应严格遵守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应快于平均工资增长的客观经济要求;②从企业角度看,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平均工资增长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盈利的重要途径之一;③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条件,探索平均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数量关系,可以达到正确处理改善企业劳动者生活状况与发展生产的关系的目的。•研究二者关系的基本指标是工资相对增长系数,计算公式:•工资相对增长系数=平均工资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在正常情况下,工资相对增长系数应当小于1,即平均工资增长率小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1 / 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