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射学正宗》暨《武经射学正宗指迷集》明高颖(明崇祯十年,即1637年)1985年台湾林忠明先生编本译者简介:刘金鹏,网络ID酱油男生,油瓶射怪。传统弓射艺爱好者,福建福州人。研习传统弓射艺四年,曾荣获2015安徽阜阳“阿利弓箭杯”传统射箭邀请赛团体赛亚军,2015福建传统弓箭邀请赛个人冠军,团体亚军等荣誉。译者序:这本《武经射学正宗》是明代的高颖先生于自己晚年著成的射学书籍,成书已是明末,书籍并未出版,而是以手抄的形式在日本保存下来。上个世纪70~80年代,由当时台湾射箭协会秘书长林忠明先生获得并出版,可惜当年林先生打算将这部古书翻译出版的想法并未实现吧。网络上获得的资料更多的是这本古书图片形式的繁体字版本,不方便阅读。有感于之前论坛前辈翻译的《武经射学正宗》内容,看完之后,觉得这篇古书之中有许多内容是有利于新人学好射箭的知识。只是前辈的翻译未完,留下了许多内容未有翻译,所以小生决定也试着翻译一下,算是做出自己一点绵薄之力。当然小生的古文翻译能力不是太好,不少地方夹杂了个人的私货,可能原文并不一定是我所讲的意思。也算是提供一个思路,供更多的喜爱传统弓射艺的新人学习参考。若有翻译不到之处,还请古文大神能指出小生翻译的错误和漏洞,让我们共同进步!注:《武经射学正宗》开卷有三篇序文,分别是林忠明先生序文,高颖友人序文和高颖自序。前三篇内容占篇幅太长,故不发布。大抵内容可以找原作查看,小生从上卷捷径门开始翻译。武经射学正宗-上卷-捷径门捷径门序夫射之道若大路然,入路自有次序。得其路而由之,始而入门,既而升堂,又既而入室,计日可到。不得其路而由之,一入旁门,尤适燕越辙,逾趋逾远。当其年少初习时,病骨节不直之病未入骨,筋力强,神气锐,引弓可彀,机势一熟,便可中的。习射既久,病骨节不直之病根一深,不过数年,精神未及衰老,引弓遽而难彀,射愈久而矢离的逾远。回视昔年中的时,若两截人物。今人莫晓其故。窃见三吴弯弓之士,以善射名者比比。数年后俱坐不满之病,中数渐减,问其故茫然不解。即至暮年而能解此病者,不及见也。此无他,只因习射之初,妄自引弓,或为拙射所误,偶入旁门,不得正路而由耳。若果循正路,则射愈久法愈熟。乌有射久而愈不如前者乎?所谓正路者何?一曰审,二曰彀,三曰匀,四曰轻,五曰注。颖请,以法详著于篇,使人得循途而进,不为邪径所迷,近不过百日,远不过期年,命中可几矣。其功最捷。故名其门曰捷径云。世人只欲旦夕期效,一闻期年之说,便尔骇然。讵知,无法之射,愈趋愈远,白首而无成。颖所云期年者,合法之射,计日可到。期年之期,岂不为捷径乎。期年之间,必须时时讲究明通其理。又须日日演习,百病皆知。使弓手相亲,以身使臂,臂使指,则弓与手相通若一体,指挥操纵无不如意。方可云期年耳。若一作辍,前功尽废。即终身演射,白首无成者比比皆是也,安可望期年命中乎!(译文)武经射学正宗-卷上-捷径门捷径门序射箭之道,就像一条大路,行走有先后的次序。首先要选对正确的道路,走进射箭的大门,而后登堂入室,才能很快的到达目的地。如果没有选对正确的道路,一旦走进旁门左道,就会像南辕北辙的道理一样,越走越远。我年轻时刚开始学习射箭,那时患上骨关节的病还没侵入骨节,筋骨强健,精神充满锐气,张弓就可以开满,动作练熟,便可命中靶心。然而练习射箭时间长久,骨关节病就愈发严重,没过几年,尽管依旧精神满满,但开弓已经变得仓促,很难将弓开满,射的越长箭偏离靶心越来越远。再回想当年百发百中的自己,判若两人。现在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我知道在三吴那个地方,善于弯弓射箭的人比比皆是,但很多人数年之后都开始出现各种病痛,能中靶的人越来越少,问他们为什么每个人都茫然不知。能一直到老年都能不被此病所侵扰的人,我还真没见过。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刚开始习射的时候妄自引弓,或者学习了拙劣的射箭技术,进了旁门左道,此后也就走不上正路了。如果一开始就走的是正路,那么习射越久应该是技术应该越加纯熟,怎么可能会越练越差?所谓正路,是指什么?一为“审”,二为“彀”,三为“匀”,四为“轻”,五为“注”。我会在本卷中详细讲述以上五个技法,教习射后人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前进,不被旁门左道迷惑。坚持我讲的技法,最快不过百日之后,最远不过几年,成绩就会有所提高。只有这样的做法才是最便捷的,所以称之为“捷径”。可惜现在的人只想学几日内就有成效的东西,一听说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便被吓倒。须知,没有系统的射箭训练,越练只会离正途越远,到老都学不成。我所说的一两年时间,是在合理的射箭训练下很快就能学成的时间。一两年学成的时间难道不是捷径吗?当然在这段时间内,必须时时刻刻研究学习正确的技巧并通晓这些技巧的道理。又须天天实射操练,知晓自己射箭的病根所在。大量的训练让弓和手相互熟练,用身体来使唤手臂,用手臂使唤手指,那么弓和手就好像是长在一块,射箭的动作也就流畅随意。这就是我所说的一两年大成的捷径。如果有一项动作没有做到位,那便前功尽弃。即使用一生都在射箭,这些射到老都没有成就的人比比皆是,更别妄想一两年内就能命中靶心了。译者注解:1.本序是卷一《捷径门》的序,本序阐明了卷一对主要内容。并且阐述了正确射箭教程的重要性。当然什么是正确的教程什么是错误的,高颖在卷二的《解惑门》中有述,此不表。但是,本序也说出错误的射箭动作不仅会让人越射越差,还会落得一身骨关节病。就算练到白首也无成。2.前辈注解:“三吴”是地名,在每个朝代所指不一,大概是指包含旧时吴郡、吴兴、会稽的长江下游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江苏浙江这一区域。在《南史·蔡廓传》中有提及“三吴旧有乡射礼”。乡射在古代是一种礼仪,《仪礼》中用了一万字左右来讲述乡射的礼仪,大概可以将其理解为“先喝酒再射箭”的一种以射会友的方式。由此看来三吴这一区域自古比较推荐射礼,所以年轻的善射者比较多。论审法第一发矢必先定一主意。意在心而发于目,故审为先。审之工夫直贯到底,与后注字相照应,俱以目为主。故欲射先以目审定,而后肩臂聚力,从之而发。然审法不同,有审镞于临发时者,有审于弓左者,皆非也。审于临发时者,固已仓猝。旦专审于箭镞,恐镞对而箭杆不对,发矢亦斜。若审在弓左者,箭在弓右,目不见镞,注的不清。矢之远近,何从分别。总之以意度之耳。故审之正法,惟于开弓时,先以目视的,而后引弓,将彀时,以目稍自箭杆至镞,直达于的,而大小东西了然。是之谓审。然此审法,射远乃尔。若五十步以内者,俱视在弓左。与骑射同。骑射非十步二十步之内不发。射近而亦用前审法,则矢扬而大矣。故射近者,前手须低于后手。安能审在弓右乎。此又不可不知。(译文)论审法第一在射出箭之前,内心须要先思考。想法在心里决定,从眼睛迸发出来。因此“审”是首要的一步。“审”这个动作是贯穿在射箭始终的,与之后的“注”字相对应,都是以目视为主。所以在射箭之前要先以目光审定所有动作,目标,之后肩臂聚集力量,将箭射出去。但是我见过很多不同的“审”法,有的是在即将发箭之前看箭头,有的用弓体左侧观察,这些都不是“审”法。在要发射时才“审”,已然仓促。而且只看箭头,即便箭头对了,但是箭杆却不对,射出去的箭也是斜的。如果是看弓臂左侧,箭却搭在弓的右侧,视线里都看不见箭头,目标也瞄准模糊。箭飞行距离的远近,如何分别呢?总归都是胡乱摸索的。正确的“审”法,应该是在开弓时,先将目光注视在靶子上,然后开弓,弓即将拉满的时候,目光从箭杆到箭头,再到靶子,将所有动作方位了然于胸。这才能称之为“审”。然而这种“审”法,适合远距离射箭。如果目标是在五十步以内,则要将目光集中在弓臂左侧。这与骑射的射法相同。骑射通常在十步二十步之内才发箭。如果射这么近的距离也用之前所说的“审”法,那么箭很容易射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射近距离的时候,前持弓手应该低于后勾弦手。怎么能审在弓臂右边呢?这点必须知道。译者注解:1.这里的审是射箭的连续动作,即目视箭靶-张开半弓-半弓下落时眼光由箭杆箭头参考尺(弓左)箭靶,保证从开弓到撒放每一个动作有条不紊,并且让每个动作做到标准。2.审法是用于射远,与现在的竞技射准接近,而原文中还有一套骑射用法,两种的射箭方式是不同的,这点要注意。论彀法第二彀者引箭镞,至弓把中间之谓。乃射之根本,巧妙之所从出也。惟彀则前段,审的工夫,有所托,以用其明。后匀注之功,有所托,以收中之效。傥引弓不彀,骨段节未尽,肩臂俱松,犹不根之木,生意何由发。丧心之人,百务必不集。纵有巧法,安从施哉。世人讲射法者纷纷。但不讲所以彀之法。是舍本逐末,老而不精。故射之根本必先于彀。然彀法不同。有卤莽彀,有气虚彀,有泄气彀。夫卤莽彀者,引弓将彀时,将射镞露半寸许于弓把外,临发时,急抽箭镞,至弓把中间而出。是全以气质用事,急于求彀,激动箭锋。矢发必不准。名曰卤莽彀。气虚彀者,引弓迅速,急抽箭镞,至弓把中间,不及审的,后手力量已竭,胆气俱虚,会不能少留。随即发出。矢亦不准,名气虚彀。以形彀而气不彀也,此皆非彀之正法。夫正法者只有一条大路。世人不知。偶合其一二者有之。然非心知其善,亦未必能守也。及习射既久,病根渐增,骨不直之病,始之遇合者,偶然骨节稍直,亦稍稍减,久射筋疲。始之骨稍直者,渐归不直,原归不彀矣。彀之大路云何?彀法根本,全在前肩下捲。前肩既下,然后前臂及后肩,一起举起,与前肩平直如衡,后肘屈极向背,体势反觉朝后,骨节尽处坚持不动。箭镞尤能浸进,方可言彀。人之长短不齐,各以其骨节尽处为彀,则力大者,不能太过。力小者不能不及。此天造地设之理。今人不知彀法。专恃力以引弓,镞至弓把为彀。骨节平直之法,置而不讲。则就一人之身,一日之间,力亦有衰旺。夫人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气锐时则力旺而彀。气衰则不彀矣。彀不彀分,而矢之远近亦因之。安有定衡乎。惟以骨节尽处为彀,则长人用长箭,短人用短箭,力大用劲弓,力小用软弓,矢镞俱引至弓把中间为彀,方有定准。然骨节平直工夫,全在前肩下捲。下前肩2法今人绝不讲。问有言及者,俱出耳闻,不得其窍。此所以前肩不得下,欲彀而未能耳。下肩法,详于辨惑门潦草引弓章内。宜细求之。则肩不期下而自下,弓不期彀而自彀矣。此下手入彀工夫也。(此段宜与指迷集第四卷中或问十发章合看。)(注)体势反觉向后(注)大抵引弓,前后肩臂俱有相因之势,后手引弓极彀时,至体势反觉朝后,方为彀弓之妙境。然体势朝后者,前肩必前突出,则有括臂之病。故又须前拳斜侧向前肩,髚(qiao四声高)出二寸许与肩齐。但前拳过髚,则前肩必然退缩,故又须将前肩极力向前番下捲(quan二声古通“拳”)实,令肩上潭窝前向,同臂番直向地。则前拳虽髚,而肩不退缩矣。然肩之根在于背,欲肩窝前向,又须将前肩背骨(即饭超骨也)向前番下,送前肩番出,则肩窝方得向前。此皆相因之势,不可缺一。不然背骨不番,则肩窝必不能向前。肩窝不向前,则前拳必不能前髚。而免括臂之病,可以收体势朝后彀弓之功乎。(译文)论彀法第二所谓“彀”,是指开弓将箭头张到弓把中心位置的这个动作。“彀”是射箭的根本,也是射箭巧妙关键。只有做对正确的张弓动作,那么之前“审”的动作才有所后继,更好的发挥“审”的优势;而之后“匀”和“注”的动作也有所依托,达到射有所中的成效。倘若不开满弓,骨关节没有完全伸直,肩臂松懈,那就像没有根的木头,就算有心开花也无从发芽。不在此用心的人,必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即使有巧妙的方法,也无从施展。世人讲的射法很多,但不讲怎样开满弓的技法,是舍本逐末练到老也不会精进。事实上,射的根本是要先做到“彀”。然而有不同“彀”的动作。有“卤莽彀”,有“气虚彀”,有“泄气彀”。所谓“卤莽彀”,就是开弓将满时,将箭头露半寸在弓把外,等到即将发射时,再让勾弦手迅速向后抽,让箭头在弓把中间端射出。这样的方法是意气用事,急于求彀,让激动情绪靠箭锋放出去。这样发出去的箭必然不准。称为“卤莽彀”。而“气虚彀”,开弓迅速,勾弦手很快地向后抽,一直开到弓把中间,还来不及注目目标,后手的力量已经竭尽,胆气也虚了,一刻都不能多停留,箭就随即发出。这样的箭也不准。称为“气虚彀”。以上这些只是看上去像“彀”,而没有发挥出“彀”应有的气质,都不是“彀”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只有一个,世人都不知道。偶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