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必备辅导教材本书适合考前两周复习专用第三部分新课程理论知识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答��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7、简述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答�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8、简述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答�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9、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答��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2�关于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15岁�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11、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12、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答�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13、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主要培养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要培养自主性�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主要培养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主要培养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主要培养自我同一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时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14、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答��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15、简述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16、简述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17、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答��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18、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答�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