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观看以下几幅图片和材料,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原址戊戌变法【回顾】《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危害?(必修一)经济: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一、背景条件1895年《马关条约》主要条款危害赔巨款白银2亿两(清3年/日4年收入)加重中国人民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割领土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开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使日本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有80多家,1895-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增加到约1000家。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仅是官督商办、官办企业资本额的三分之一不到,仅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的22.4%;而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70%,而官督商办、官办企业仅占30%。想一想: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哪些?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的加深;2.清朝统治出现危机;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戊戌变法【回顾】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间及原因?(必修二)产生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②原因: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初步发展①时间:甲午战争后②原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民间掀起收回利权运动。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王韬郑观应【回顾】维新思想何时产生?主要代表及其主张?(必修三)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①代表:王韬、郑观应(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②主张:(经)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建立君主立宪制;(文)提倡西学、兴办学校。③认识: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体制;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戊戌变法照片名姓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作著《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译《天演论》《仁学》主张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思想核心是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共同主张①倡变法;②兴民权、行立宪;③废“八股”、倡西学、改教育;2.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潮照片姓名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著作《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译《天演论》《仁学》主张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思想核心是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第一人”、“精通西学第一人”。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共同主张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戊戌变法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民族矛盾,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经济基础(根本):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兴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西学传播和维新思潮的兴起。【归纳】背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B.传统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D当堂巩固:戊戌变法二、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理论宣传)1895.42、发展——维新实践(报纸、政治团体,办学堂)3、高潮——百日维新(政治实践)1898.64、结局——戊戌政变1898.9戊戌变法1、序幕——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春(2)内容:A、下诏、迁都、练兵——权宜之计;B、变法——引进西方的议会政治制度。(3)意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折点)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戊戌变法名称创办人地点《中外纪闻》康有为1895年、北京《强学报》康有为1896年、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主笔1896年、上海三份报纸两个组织名称强学会保国会地点1895年、北京1898年4月、北京创办人文廷式康有为成员组成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外国传教士,得到翁同龢、张之洞等官员支持各省旅京维新志士备注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宗旨:“保国、保种、保教”2、发展——维新实践戊戌变法3、高潮——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2)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3)内容: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增强军事实力挽救民族危亡戊戌变法局限性:没有涉及兴民权、开国会、定宪法、行君主立宪等内容。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改革策略比较激进,内容触及了封建官僚的切身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戊戌变法4、结局——戊戌政变1898年9月28号,慈禧太后下诏,将谭嗣同等6人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这6人即后人所说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面不改色,从容就义,这一年他年仅33岁。清朝政府随即又罢免数十名支持维新派的官员,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废除,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慈禧太后废除新法(1)失败标志:戊戌变法关于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原因: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势力强大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2、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无权的光绪帝(根本原因)3、采取的改良的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4、变法措施急于求成,袁世凯的告密4、结局——戊戌政变戊戌变法探讨:一场成功的政治改革应具备哪些因素?提示:掌实权;顺潮流;得民心;别心急;少树敌;切实际;策略对;重落实……4、结局——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三、维新遗产思想观念更新(解放思想、开阔眼界)社会舆论更新(近代文化、教育、传媒):社会风气更新(抛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生活方式)1.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戊戌变法爱国:一次救亡图存运动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民主: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尝试传播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启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历史意义推动中国近代化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西学变革成为时尚潮流戊戌变法【拓展提高】比较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一成一败的原因?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国内(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顽固派力量强大。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没有发动群众具体措施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准各省广开民厂”的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刺激B.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D.抑制列强经济侵略2.使维新思想理论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B.强学会成立C.创办《万国公报》D.保国会的成立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A.《定国是诏》B.《新学伪经考》C.《孔子改制考》D.《应诏统筹全局折》4.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C.附和西方基督教义D.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5.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条件有:①商品市场发展刺激了投资者②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④国外资本输入提供了资金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A.《中外纪闻》的创办B.强学会的成立C.《定国是诏》的颁布D.保国会的成立7.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是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D.民主派与立宪派的论战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9世纪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9.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主张的根本区别的是A.鼓励开矿建厂B.改革教育制度C.改革政治制度D.抵制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