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恕伯-落实课标要求-优化物理教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黄恕伯2013.5.7落实课标要求优化初中物理教学一、从初中物理课标修订看优化教学的策略1.课标“内容要求”修订的特点(1)为减轻课业负担,删去部分内容,降低个别要求●删去条目:“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理解机械效率”,修订后下调为“知道机械效率”。原有“内容标准”68条,修订后有“内容要求”63条。一、从初中物理课标修订看优化教学的策略1.课标“内容要求”修订的特点(1)为减轻课业负担,删去部分内容,降低个别要求(2)强化了科学探究教学①增加了科学探究项目的条目●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条目。②明确提出了20个实验项目作为学生实验。与大纲对比一、从初中物理课标修订看优化教学的策略1.课标“内容要求”修订的特点(1)为减轻课业负担,删去部分内容,降低个别要求(2)强化了科学探究教学(3)在有关知识内容中强调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一、从初中物理课标修订看优化教学的策略2.课标修订对优化教学策略的启示物理课标修订时,知识要求略微下调了,但在“过程”目标和“情感”上却提高了要求。这启示我们,对初中物理教学进行优化总体策略的思考,应该在“重过程”和“重情感”方面下功夫。一、从初中物理课标修订看优化教学的策略3.过分地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不合时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答案的获得已不再是难事●技能的具体内容总是在与时俱进如果使用电子天平,原来机械天平的操作技能训练便失去了意义。电子天平一、从初中物理课标修订看优化教学的策略4.优化初中物理教学的具体途径●学习兴趣●实践意识●分析习惯●科学态度●方法能力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它不仅对初中学习产生影响,很可能还影响整个高中阶段,甚至于一辈子。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激发保持设计有趣(出乎意料)的问题进行研究增添联系自然、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研究情境和学习氛围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用学过的物理原理解释奇妙的物理现象链链控制例题难度,让学生能听懂摒弃死记硬背,让学生感受融会贯通控制习题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控制习题数量,让学生做作业不觉得是负担未必刻板预习,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增强实践意识优化学术性游戏让学生列举实例展示联系生活、社会的图片演播联系生活、社会的视频展示实物并进行演示经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操作体验增强实践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选择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选择物理知识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选择联系社会热点的问题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实验估计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量大小选择生产实践中联系物理知识的内容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关注结果的物理单位和数量级审视解答结果在现实中的合理性画草图并在正确位置标注相关物理量把题目文字转化为物理情景具体审题,不死记硬套把物理情景转化为具体条件良好解题习惯审题习惯审视结果分析习惯学会具体分析,避免抽象“分析”不死记大量“××法”解题的公式和结论初步形成“研究对象”的意识避免用“套类型”的方式解答新情景问题初步形成思考公式适用条件的习惯运用图形、图象帮助分析链具有正确的态度题目的解答不盲目追求“速度”通过把控任务的“量”调整学生心态不浮躁、不仓促,不“一目十行”处理好紧迫和细心的关系、详与略的关系科学态度平和细心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依既定的科学程序,不东一枪西一炮对待事物具有思考理由、关注证据的意识按规定的操作要求,不随随便便作图、书写清楚明晰,不潦草马虎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客观分析证据形成结论把实践作为检验结论的标准既敢于坚持正确观点也勇于修正错误认识掌握方法、增强能力不要让学生死记和背诵一些方法的名称避免方法庸俗化(把各类题目情景命名为法)重视学生对具体方法的感性积累教学中采用“渗透”方式让学生掌握方法方法能力掌握方法增强能力教学中时时刻刻关注着能力目标课堂教学设计中重视对学生行为的设计把课标“基本能力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能力发展注重循序渐进,不“一步到位”二、对课标修订几个具体问题的理解和说明说明:1.关于功和功率,新课标的要求有哪些变化?原(实验)稿现(修订)稿●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3.2.2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3.4.5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1)在3.1“能量的转化与转移”中只对功提出要求,删去功率条目。(2)在3.2“机械能”和3.4“电磁能”中对功和功率的要求分别为“了解”和“理解”,保持不变。三个二级主题的要求分别是认识、了解和理解。怎样结合实例?做功的成效是什么?《课程标准》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做功的成效就是能量的变化。结合实例形成功的概念时,实例的情景应体现有关能量的变化。●势能的变化●动能的变化●内能的变化……●体现动能变化水平光滑铁轨上有一辆小车,要使小车的速度发生改变,应怎样对它作用?1.如果小车是静止的,用F1推动小车移动一段距离,小车就获得了速度;2.如果小车原来在以速度v运动,沿v方向用力F1推动一段距离,小车速度就增大;因此:要使小车产生改变速度大小的成效,必需要有力的作用,而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F1F3vF2沿F2方向用力,不管F2多大,小车不移动距离,就不能获得速度。沿和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用力F2作用小车,小车在F2的方向没有移动距离,速度也不会改变。沿v反方向用力F3阻挡它,力F3边作用边后退一段距离,小车速度就减小;力学中的功用叉车举高货物的过程中,货物受到一个向上的力F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图11.1-1),力F作用的成效体现在物体被举高了,对于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就说叉车托起货物的力做了功(work)。通常而言,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用叉车搬运货物时,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我们看到了叉车工作的成效。●体现势能变化-教材说明:2.新课标删去了“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的文字叙述,是不是对此不作要求?原(实验)稿现(修订)稿(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4)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2.4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删去这段文字,是为了避免重复陈述,使行文更加准确,并没有删去这方面的内容要求。说明:3.新课标删去了“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的文字叙述,是不是不要求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原(实验)稿现(修订)稿(6)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8)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2.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2.2.8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不是。“知道大气压强”包括了关于大气压强的各相关内容,其中强调的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落实课标要求,教学中应该在“情感”目标上做文章。用大气压强与生活的联系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甲.乙.丙.创设一个有趣的活动——用手做阀门使一根管子能抽水。由此引入活塞抽水题。把学习知识→进行创造。什么力使悬空玻璃管里的水不会流出来?右图是教科书中的“覆杯”实验。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演示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说明:不能这样认为。理解和了解,是解决问题时的心智技能水平;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形式。这两者之间没有刻板的必然联系。理解的内容,当然要求会计算;了解的,也可以计算。4.压强、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内容在修订时,删去了“能进行简单计算”这句话,是否不要求计算?机械效率的要求由“理解”下调为“了解”,是否不要求计算?理解和了解的区别在于:理解需达到转化的水平;而了解只要通过回忆就能解决问题,其情景是常见的、书上的。附录解读说明:5.原《教学大纲》中,“伏安法测电阻”是必做学生实验,为什么新课标20个学生实验中没有它?(1)从实验能力看,“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结构、仪器操作、所测数据都和“20.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相同;(2)从知识内容看,“伏安法测电阻”和“17.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相同,都是欧姆定律;为避免重复,没有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项目,但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把它作为学生实验来实施。学生实验对比说明:6.课标修订时,为什么把科学探究原案例“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删去,而增加了另外两个实例?(1)初中《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颁布,当时初中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教学还不多,对科学探究要素的了解还不深入,因此,研制组选择“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课题编写案例,解读科学探究要素的含义。经过新课程十多年的实践,师生们科学探究要素已十分熟悉,该案例也就没有保留的必要,因此删去。原案例新案例6.课标修订时,为什么把科学探究原案例“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删去,而增加了另外两个实例?(2)初中物理新课程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矛盾,例如:丰富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矛盾;学生的自主探究跟教师的必要指导的矛盾,关注探究结果和培养探究能力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得到科学探究案例的具体引导,因而编写了《电磁感应》和《凸透镜成像规律》两个新案例并加以评析,以说明课堂内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原案例新案例说明: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过程:●“请把光源放在一倍焦距之内,看看凸透镜的像有什么特点?再把光源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二倍焦距之外,看看凸透镜的像有什么特点?”新案例●“我们已经知道,凸透镜可以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也可以得到倒立缩小、倒立放大的实像。我们今天要探究生成这些像的条件是什么。下面开始探究:凸透镜要生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源应放在什么位置上?”上述教学过程,暴露了教学设计者过分追求探究结果忽视培养探究能力、重视知识结论轻视科学素养的理念倾向。新案例是基于以上情况编写的,它让学生经历一次按《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分析与论证”能力的过程。能力要求人教版教材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对信息进行比较、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从实验数据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全面落实了《课程标准》关于“分析与论证”能力的基本要求。谢谢大家用大气压强引起的有趣现象引入新课返回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返回测电阻的各种“法”方法1:伏安法AVR1R21URI方法2:双伏法V1R1R2V21122URRU方法3:双安法之一2121IRRIR2R1A1A2方法4:双安法之二R2R1A1A1121IIRRI方法5:单伏法之一1121URRUUV1R1R2方法6:单伏法之二VR1R01101URRUU方法7:单安法之一212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