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链集群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光伏发电因其清洁、安全、便利、高效等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作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在新材料技术专题中将研究太阳能电池相关材料及其关键技术列为前沿技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指出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渝府发[2011]35号,在发展十大产业集群中提出发展光伏和LED两大具有潜在优势的领域,力争2015年产值超过300亿元。重庆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在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专栏中明确研发太阳能新型柔性光伏电池、薄膜非晶硅电池、聚光光伏发电装备、太阳跟踪装置等关键装备及零部件。重庆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原料提供商之一,从国外引进多晶硅生产技术和设备,采用全自动、全流程、全循环的工艺,制造电子级、太阳能级高纯多晶硅产品,生产过程能耗低、绿色环保,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庆钟顺太阳能开发集团是中国聚光光伏行业的领军高新技术企业,其拥有的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大幅度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的自动跟日器技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员、重庆师范大学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光光伏电池和组件技术,且参与研究设计的低倍聚光光伏组件已成功地应用于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太阳能长廊。重庆大学拥有电气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并网逆变器、控制器和能源智能管理等领域技术领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重庆44研究所、中国兵器集团重庆59所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等单位拥有国内领先的多种单项技术,为建设重庆光伏产业链集群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目前,重庆市已初步形成万州开发区、江津双福开发区、荣昌板桥工业园区和大足开发区等光伏产业集群。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上游重庆市拥有大全新能源硅基光伏材料、下游有钟顺聚光发电系统,中游关键核心部件聚光光伏电池和组件以及系统设备高效逆变器及智能控制能源管理器等,已具备和掌握核心技术,虽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且产业布局分散、集群规模较小、配套产业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重庆市具有特色的聚光光伏产业的发展,但建设光伏产业链集群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产业集群的雏形已经显现。因此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提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链集群方案。通过建设新一代多晶硅聚光光伏电池、多晶硅聚光光伏组件和多晶硅聚光光伏发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打通重庆市独具特色的聚光光伏产业链,实现新型战略产业调整。本建设方案的实施不仅对实现重庆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二五科技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实现国家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二、发展现状(优势或产业发展机遇和可行性,用数据说话)2008年全球光伏产业产值达371亿美元。2009年全球光伏电池需求量7200MW,年增长15%,其中第二代薄膜光伏电池已占太阳能电池总产量的12.5%。我国已成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出口国,2009年产量达4382MW,产品出口154.4亿美元,年增长147.75%。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增长迅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成本持续下降。2009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为10.66GW,多晶硅产量为11万吨,2010年分别达到20.5GW、16万吨,组件价格则从2000年的4.5美元/瓦下降到2010年的1.7美元/瓦。重庆光伏产业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目前的项目签约总投资已经超过400亿。以万州等为中心已经形成了具有优势特色的晶硅原料基地,其中包括:大全6000吨多晶硅、1000兆瓦硅碇/片项目;兰花1000吨单晶硅棒、6500万片单晶硅切片项目;南京南州新能源与重庆国馨太阳能合作拟在江津双福开发区投资建设50兆瓦多晶硅聚光光伏电池和组件项目等。以第二代薄膜光伏电池为特色的电池生产产业带正在形成,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担柔性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拟吸引包括英利、尚德电力、美国康纳克,道康宁等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落户重庆荣昌板桥工业园区生产柔性太阳能电池。并联系惠普笔记本电脑、华为手机、长安集团等大型企业,形成产业联盟实现柔性太阳能电池在楼宇建筑、电动汽车、移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应用。北京恒基伟业在李渡工业园投资建设20条800兆瓦的超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建设20条800兆瓦的超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中特(香港)在綦江投资38亿元兴建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园;香港羿阳100万KWCIGS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已签约落户江津双福新区;天威英利也在万州规划建设300兆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同时,重庆钟顺与大足人民政府签约打造百亿级聚光光伏产业基地,发展以聚光光伏系统为特色的光伏装备制造业。三、发展思路和目标(一)发展思路(1)产业链集群构成:产业链集群上下游配套关系,集群核心和主要环节等。(配构成图示)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集群建设,立足相关园区已建或在建大型项目,重点打造一条相对完整、兼顾技术发展方向与现有基础的薄膜光伏电池及系统装备产业链。产业链按照上下游关系依次可分为三个部分:1)晶硅原料生产;2)晶硅聚光光伏电池及组件制造;3)光伏发电系统装备制造。在产业链中,重点打造多晶硅及单晶硅原料、晶硅聚光光伏电池、聚光光伏系统装备等特色重点产品。(2)发展模式和路径;(二)发展目标一是到2015年达到的总体目标;二是产业链集群产值、规模等具体目标。构建硅材料、硅锭和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光伏系统产业链,建成我国重要的光伏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强化硅产业在国内的领军地位,提升发展太阳能级硅、太阳能电池片,形成万吨太阳能电池硅片产能。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大力发展超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铜镓硒太阳能薄膜电池、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机组等。十二五期间力争形成300万KW电池产能以及100万KW发电机组产能,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创造利润400亿;建成我国重要的光伏产品生产研发基地,实现核心关键技术本地化,培育2-3个校企、院企联合研发平台。四、建设重点及空间布局产业链集群建重点环节建设任务、重大项目、空间布局硅基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柔性太阳能电池立足现有基础培育新兴产业完善整体产业链条针对技术趋势抢占新市场形成产业影响力面向国际前沿方向进行战略储备打造产业特色晶硅多晶硅薄膜非晶硅CIGS等。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两心一带”的产业布局,即:以万州工业园区为核心集中打造一个以多晶硅为主体、单晶硅锭和硅片为补充、在全国拥有领先优势地位的太阳能级晶硅原料生产及加工中心;依托大足聚光光伏产业园区,打造光伏发电系统装备制造中心,带动重庆高精制造行业的整体发展;整合万州、涪陵、江津、綦江等区县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在建项目资源,以薄膜多晶硅/晶硅光伏电池为主体、CIGS等非硅薄膜光伏电池为补充,打造特色的薄膜光伏电池及组件制造产业带。图1重庆太阳能兴伏产业“两心一带”产业布局图(1)企业群落构成,承担项目建设内容、经费等承担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征集中……..(2)产业链集群建设发展的针对性政策措施,包括产学研联盟,引入风投等(需具体化,引入外部创新要素)政策措施1、加大产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各级财政部门发挥财政政策作用,重点支持光伏产业重点领域和项目、组团项目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和品牌建设等,并对重要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专业孵化器建设、风险投资、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新设立的国家和市级研究开发机构予以支持,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用足用活现有优惠政策。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扶持政策,加快我市光伏产业的发展步伐。同时进一步落实地方相关优惠政策,努力为光伏企业在生产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条件,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继续清理行政许可事项,营造有利于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投资环境。相关企业进口专用设备按相关政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对光伏企业再投资的如符合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规定的,按相关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形成对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技术扩散等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体系,严厉打击侵权行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创造一种既可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又能促进先进技术交流和有利于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良好环境。在现有产业园区基础上,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重点扶持一批已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为引进具有优势技术的高新企业投资新建大型项目积极配套,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联合高校、院所力量组织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人才信息、技能培训、融资、政策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促进新产品的开发、科技型企业的生成、科研成果的孵化和创业发展。由市政府牵头,成立光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研究制定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审议重大行动方案,加强宏观指导。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形成分工合理、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现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种要素和资源,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广大农民群众、社会企业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光伏产业的发展。技术保障1、加强技术引进与消化通过招商等形式积极引进国外知名企业的先进技术,大力促进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本土研发力量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立足现有技术基础面向下一代光伏技术,形成多层面的技术引进与消化。2、加速生产技术的本地化步伐集中力量整合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中国科研院绿色智能研究院、中电44所等科研院所以及万州、江津、大足、涪陵、綦江等相关园区企业的研发力量和资源,组织科技攻关,以项目为载体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培育市级光伏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突破制约我市光伏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3、加强产业标准化建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先进标准,指导和规范我市新能源产业的研发、生产和流通工作;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关产品检测工作。资金保障拓展融资渠道,建立起以政府支持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资金投入体系,走以财政性资金带动金融性资金、社会和民间资金的路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地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1、拓展融资渠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引进拥有领先技术的国内外企业投资创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推行园区高新企业研发投入准入制度。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品种,加大对新能源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资金需求;对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可运用政策性出口信贷予以支持,扶持企业产品出口。3、建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市、县财政拨出专项经费,并广泛吸收其他社会资金,设立太阳能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新能源产业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和重点项目贷款贴息、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应用补助等。4、建立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和融资担保机构。积极争取设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机构,发挥风险投资和担保资金的作用。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来渝建立风险投资分支机构,以入股的方式进行风险投资,享有项目成功后的收益。5、争取国家专项计划支持。通过配套资金支持等形式鼓励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计划对我市新能源产业投资项目的支持;大力鼓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请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国家级专项(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进行的落实。人才保障1、加强新能源相关学科的建设。利用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院校相关学科资源,建立完善新能源相关专-本-硕-博多层次专业学科体系,加快培养新能源产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型研究人才以及高层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