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考试作弊成因摘要:考试作弊与考试制度相生相伴,学生生涯个阶段,似乎只要有考试,就一定有作弊现象。然而,就作者个人经历而言,大学生作弊是个阶段最严重的,似乎成为大学生活的常态。为此,本文欲从内外(考试制度本身,大学文化垃圾,以及相关社会诚信危机;大学生自身对大学生涯定位)两方面,浅谈成因。关键词:考试制度文化垃圾大学生涯定位因考试临近,漫步大学校园,我们会看到各种为考试而忙碌的身影,同时零落校园边边角角的小抄比比皆是,考试作弊逐渐蔓延,成为大学生活的常态,成为大学生不得不适应的“生活方式”。这群历经十二年寒窗苦读,考林诗雨磨练出的“圣斗士”,为何对大学里的阶段性考试表现出如此不淡定——纷纷作弊,这不仅引人深思。一、大学考试制度本身缺陷大学阶段性考试存在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是对自身这一阶段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检验,集中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反思和总结。尤其是考前的复习零散知识整合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对任课教室而言。阶段性考试可以作为评判其数学成果的一种手段,反映学生接受或理解其教学风格、理念的一种形式。从考试制度本身对学习、教学来说,考试存在着合理性和必然性。当学校将考分化为学分,必把它作为领取学位证书,评定各种荣誉的唯一标准时,“分本位”置上,各种考试作弊方式便大行其道,作弊手段更是从出不穷。另外,考试设置不合理。大量死记硬背式的题目充斥其中,存在“标准式”答案,便于考生小抄制作。惰性是惯出来的,学生作弊,老师降低试题难度出基本性、概念性题目来防止作弊。殊不知,大量基础性题目反而刺激学生作弊,答案的唯一式更适合作弊。二、大学文化垃圾近来年,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现象一度引起人们的热议。扭曲的大学精神,滑坡的大学文化建设水准,恶化的学风和校风,大学生文化垃圾处处可见。大学生,特别是管理层办学目标太过功利化,沾染官僚化风气,教室特别是教授不以教书育人为已任。不以学术创新为荣,耐不住寂寞,热衷于短期名利,出现学术造假行为……大学聘请作弊的“前辈”做教室,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淤泥而不染,需要勇气的魄力,而大部分人都向现实妥协了。作为一个社会人,人总是需要各种利益的满足。考试作弊现象只是大学文化受污染,大学文化垃圾的一种表现。与学术造假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但精神导师洋洋得意于作弊取得的辉煌成绩时,徒子徒孙更是摩拳擦掌,将其奉于圭臬。大恶不除,小恶难止。三、社会诚信危机大学早已不是一方净土,“象牙塔”里的人们盛自愿或被迫走出那封闭的环境,走向开放、多元的社会。社会的复杂影响这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诚信危机,我们并不陌生。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早已见识各种无量商家的种种劣迹;流着道德血液的字样似乎只能从总理的美好期待中发现。说到底,那是社会诚信危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表现。社会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诚信缺乏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就以考试作弊的形式呈现。四、大学生自身对大学生涯的定位考试作弊是一个个集体大学生的个人行为,受个人不同思维、情绪支配。作弊的原因便纷杂无章。其中,最主要原因可概括为自身对大学生涯定位的不同。这部分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单纯就为了拿毕业证。他们不在乎在学校到底学了什么,目的明确,手段越简单越容易当然越受欢迎。作弊正好适应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考试不作弊,来年当学弟”。懒散、松懈是他们生活的常态。有时他们自己都怀疑“大学是自己当年考进来的吗?”当一次作弊取得成功后,便很难抑制这部分学生作弊的步伐。此外,由前期作弊者引出一批人从众者。这部分人可能明知作弊不好,但为了尝试新奇而做出叛逆行为。为了那么多年听话的考生,期待这越规发生。也可能是为追求自己内心的心理平衡,他们作弊了,自己不作弊就吃亏了。不当的竞争观和从众心理双重作用下,部分学生很容易地走向作弊。最后,个人基础问题。有的人认为学校扩招,招进学生质量参差,基础薄弱的人只得走向作弊。当然不排除个别关系生,我个人认为学习基础差在作弊中的因素比重微乎其微。鉴于个人经历,大学的考卷,只要是读读课本,背背概念,拿及各是不成问题的。归根结底,是投机心理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