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庆市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专项规划大庆市生态建设专项规划大庆市环保局前言人类历史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利用过程,每一次人类文明都是以大量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为代价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粮食不足与能源短缺等五大危机。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究其根源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变革时期。生态环境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态健康和生态服务功能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标准,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因此,如何协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它是贯穿21世纪的新的发展观,而生态市建设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核之一。大庆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我国、我省重要的石油与石化工业基地、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牧业、草业发展基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比较优势,为生态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生态市建设要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构建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强市。《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论证稿)是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在《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编制的。是《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导大庆市生态市建设的行动纲领。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送审稿)大庆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二○○三年九月目录第一章生态市建设的背景……………………………….1(一)国际背景……………………………………….1(二)国内背景……………………………………….2第二章大庆市概况………………………………………10(一)自然条件概况…………………………………10(二)社会经济状况…………………………………13(三)生态环境现状与评价…………………………15第三章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19(一)有利条件………………………………………19(二)主要制约因素…………………………………22第四章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23(一)指导思想………………………………………23(二)基本原则………………………………………23(三)工作重点………………………………………26第五章生态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9(一)总目标和总任务………………………………29(二)阶段目标和任务………………………………30(三)各阶段发展指标………………………………36第六章生态市建设总体布局……………………………38(一)生态功能区划…………………………………38(二)生态经济区划…………………………………41(三)生态市建设体系………………………………47第七章重点生态区的保护与构建………………………49(一)西部沙地生态治理区…………………………49(二)中西部草原“三化”生态治理区……………49(三)中部油田开采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区…………50(四)中北部草甸草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区…………………………………51(五)西北部湿地及其生态功能构建区……………52(六)主城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区…………………53第八章生态市重点产业…………………………………55(一)生态农业………………………………………55(二)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产业………………57(三)生态草、牧业…………………………………62(四)生态渔业………………………………………64(五)资源水利产业…………………………………65(六)生态旅游业……………………………………67(七)环保产业………………………………………69(八)高新技术产业…………………………………70(九)清洁石油和石化产业…………………………72(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75第九章生态市建设优先工程规划………………………77(一)草原“三化”治理工程………………………77(二)油田开采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78(三)区域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工程………………78(四)“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80(五)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81(六)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程………………………81(七)生态城镇建设工程……………………………83(八)生态产业建设工程……………………………87(九)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工程………………………87(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88(十一)生态市管理能力建设工程…………………88第十章“十五”期间生态市建设重点工程……………90(一)水环境治理工程………………………………90(二)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90(三)油田区盐碱地治理试验工程…………………91(四)油田区草原植被恢复工程……………………91(五)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程………………………92(六)主城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93(七)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松嫩两江沿岸防护体系建设与保护工程…………………………………….93(八)湿地保护工程…………………………………94(九)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替代产业工程…………95第十一章生态市建设的保障措施…………………….103(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责任制..................103(二)健全监管系统,不断提高生态市建设与管理能力…………………………………103(三)加强科技创新,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104(四)建立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新机制,制定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05(五)多元筹集资金,进一步完善生态市建设融资体系…………………………………105(六)加强政企联动,共同促进生态市建设…….106(七)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积极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106(八)扩大国际合作,使生态市建设与国际全面接轨…………………………………107附表:生态市建设项目库附图1:大庆市位置图附图2:大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图-1-第一章生态市建设的背景(一)国际背景1.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新的发展观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发大会”,一致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标志着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新阶段。以“环发会议”为起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要促进发展,必须同时考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要转变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型逐步转变成资源节约型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耗,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21世纪议程》提出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以保证人类有一个更加安全的美好的未来;呼吁各国制定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国家与地方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等的广泛合作,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生态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仅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对世界环境保护的贡献,是适应全球环境一体化的直接行-2-动。2.全球环境与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一是“环发会议”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全球重视,向各个领域渗透。许多重要全球性会议都把环境问题列为主题之一;世贸组织专门设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许多国际组织将各自主管的领域与环境挂钩,提供援助时向“环境领域”倾斜。二是全球环境问题“法律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几年来新的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环保条约、公约和议定书不断出台,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三是发达国家把环保作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贸易壁垒,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四是环境因素越来越多地成为多边、双边援助的附加条件,发达国家的援助项目、进行的贷款项目等,都必须进行必要的“环保评估”,使环保领域与经济领域联系更加紧密。(二)国内背景1.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之一1994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整体战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3-议正式确定了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中国21世纪议程》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人口、环境与发展的总体联系出发,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几年来我国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推进《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进度,并在环境污染治理、矿产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防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加强了环保立法、环境监测、环保投入等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落实。2.生态省建设试点取得了一定进展1999年3月和1999年11月,我国分别在海南、吉林两省开始了生态省建设的试点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两省在生态省建设试点中,都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针,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为主线,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突出了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通过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运作,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提高总体效益。海南、吉林两省生态省建设试点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可供我市生态市建设借鉴。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我省生态省建设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大纲》,并在-4-此基础上,又组织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和修改,于2001年8月完成了《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并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这是我省加快生态省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我省综合竞争能力,迎接“入世”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全省各市(地)和省农垦总局根据《纲要》的总体要求,纷纷开始制定本地区的生态建设纲要和规划,极大地推动了《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加快了生态省建设的启动步伐。3.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为生态市建设提供良好机遇“九五”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种经济资源有效流动将进一步加快。我市可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利用已有的广泛的对外联系和招商引资经验,大力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十五”时期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将出台专项政策,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这为全市实现二次创业奋斗目标、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证,也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环境、政策的支持。-5-4.生态环境工作已成为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九十年代以来,我省的生态环境工作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推行“环保责任制”,省委、省政府每年都要召开全省环保工作会议,明令要求环保工作必须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省委、省政府在加强环境保护,加快生态建设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全面推动了我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我省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的地方立法体系,强化了环境法制建设;各级财政不断拓宽资金渠道,增加环保投入,全省环保投入已达到和超过国内平均水平。环境监测也得到了加强。5.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省已深入人心,全省形成了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

1 / 1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