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的确定性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知识的确定性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作者:阎亚军文章来源:教育学在线网点击数:61更新时间:2008-2-5摘要: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确定性仍不应为我们所忽视,它与知识的不确定性一样,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的确定性,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道德品质以及整个心灵的健康发展。关键词:知识;确定性;学生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人们对知识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知识性质的看法、观点就是知识性质观。传统的知识性质观,即认为知识的主要性质是确定性(包括普遍性、必然性)的观点受到猛烈的批判;而知识的不确定性(包括境遇性、或然性)受到空前的追捧。然而,过分强调知识不确定性的教师,却在教育实践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如有的学生不接受他们的答案、观点或建议,自以为是,他们也无法准确判断学生所获得各种不确定的知识的正确性、合理性,因而在各种不确定的知识面前不知所措,当然也就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我们知道,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和永恒性,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由探究,难以养成怀疑与批判精神等方面———而这些正是知识的不确定性所要实现的目标。但我们不应因噎废食,为了强调知识的不确定性而全然否定知识的确定性。我们认为,知识的确定性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否定它就可能会给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很多困难,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一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推崇知识的确定性,认为只有确定性的、必然性的知识才是普遍有效的知识,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正的知识,而且将此作为评判知识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这种知识性质观昀早源于柏拉图。他将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并以此为根据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可见世界为对象的感性知识,这种知识在柏拉图那里实际上不能算作知识,而只能算是“意见”,因为它是很不确定的;另一种是以可知世界为对象的知识,只有这种知识才算是知识,因为它本身就是确定性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的知识性质观对后世影响甚大。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都继承了这种传统,强调知识的确定性。18世纪牛顿的世界观同样支持知识的确定性。按牛顿的观点,宇宙是和谐的、有秩序的、统一的,统治宇宙的法则是一种简单而对称的数学规律;自然界是一个可用数学计算的量的世界,这个世界的运动服从机械规律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均产生于某种线性的因果关系。在追求确定性知识的方法论上,牛顿时常说,他不臆造假说(指形而上的、不能被证明的假说),不发表不能用观测或实验证明的学说。由于牛顿的理论在解释天体运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当时的人们就自信地以为,他们距离用物理的和机械的原理对整个宇宙给予昀后解释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了。那么,我们今天应从什么意义上来理解知识的确定性呢?首先,从知识与个体的关系来看。知识是人类总体的理性化的经验。每个个体、每一代人从一出生就处在前人创造的人类知识文化的整体环境之中,这些知识对于个体以及某一时代的群体来说具有先在性、客观性,是确定性的东西。个体乃至群体都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改造与更新。对于学校教育场域中的学生,知识同样也是如此。书本或相关教学资料上的知识就是经过选择的人类总体知识,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就是人类总体知识在教师身上的体现,这些对于学生个体而言都是既定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确定的东西,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学习、掌握这些确定性知识。其次,从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看。现代知识的产生需要运用归纳、演绎等较为严格的推理方法才能实现,因而其内部具有相对严格的逻辑关系。而且,“现代知识的陈述使用的是一种数学化的、可观察的、可规约的语句,所涉及的一些概念、符号、数字关系等也都是价值中立的,可以为任何一个人所掌握和理解。”这些普遍证实的证据或逻辑推理规则、方式都世生存的勇气与信心。对确定性的追求乃至崇拜,也是超越个体和社会的,因而是确定的。所以也可以这样认为,即在一定长的时间段里面,只要我们还承认人类理性的有效性,那么就不得不承认人类理性所获得的知识的确定性。“2+2=4”,虽然我们可以说这个知识是不确定的,因为只有在十进制的范围内才是有效、正确的,但是对于尚未学习过二进制的学生而言,这样的知识就是确定的。人们的判断、分析和推理的方法、逻辑没有改变,且是在一定的领域内进行的,因而这种知识就应该是确定的。昀后,从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来看。现代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或“实在”的正确反映,而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趣味和利益为转移的。我们可以说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个体的价值观、态度、信仰等不可避免地介入其中,从而使得知识带有主观性也即不确定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即使有个体的价值文化因素的介入,仍然有一些知识是确定的,不会因为个体的不同而有差别。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等等。因为这些知识确实是对既定客观事实或现有事物的正确反映,也是完全可以通过人们的经验普遍证实的。对于那些从外部来学习、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在他们可以理解的范围内,知识就是确定的。二后现代主义者对知识的确定性是大为反对的,他们大力提倡知识的不确定性。石中英先生在其专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就曾专门介绍了后现代知识的文化性、境遇性和价值性,笔者将其归纳为知识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者希望以此来支持、保护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自主性,较之以往因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而导致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与自由探究意识,无疑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应该充分肯定。然而,当我们今天在关注、倡导知识的不确定性的同时,知识的确定性不仅没有因此消亡,而且还牢牢占据着我们的心灵,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这恐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首先在于人类需要确定性的知识作为进一步分析、推论的基础。确定性的知识确实存在,特别是数学知识、逻辑知识,这些知识有很多已经成为确定性的真理乃至公理,如果没有它们,人类就很难思考与行动。人类的进步、发展确实需要不断批判、否定以往的知识成果,也就是说,不把前人的成果视为绝对不变的永恒结论,而把知识看作是不确定性的。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批判、否定既定的知识成果,当然也离不开他们所拥有的确定性的知识作为前提。这就意味着,人类要想获得知识、文化的增长和进步,必须尊重知识的确定性。这是人类认识的辩证法,是推动人类不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正是要保存、重复和传递这些确定性的知识,这样个体和类的发展才有可能。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指出的,“事实上,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重复,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每一代。”这里笔者还想提请注意的是,在日益强调知识创新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今天,我们不应陷入“创新主义”的迷狂。“创新性学习”固然重要,但就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仍然应该是“维持性学习”。“维持性学习”是指通过学习去获得原先已经确定的观点、知识、方法和原则等,以应付将要面对的情况或问题。我们承认,学生们将来要面对的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是不确定的,但是他们由于拥有了大量可以运用的确定性知识以及迁移能力,因而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应对未来的情境与问题。这也正是人们为什么一直强调博雅教育、普通教育的重要原因。其次在于人类更深层面的心理、精神原因。对确定性的追求一直以来就是人类的本性之一,确定性可以给人类一种安全感,使人们的生活有所依托。承认这一点,将更有助于人类的生存。知识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观念性产物。在人类生活史上总有很多他们当时不能理解的自然、社会现象,或者自己及同类的精神、心理现象,若不能对这些作出相对确定性的解释,那么他们就会始终生活在恐惧、疑惑与不安之中。反之,如果能够作出某些确定的解释,即使这些确定性的解释今天看来带有多么大的猜测、幻想成分,许多甚至是荒谬的,那也能够使当时的人们感到安定、安全。事实上,当时的人们绝大多数也确实相信那些对世界解释的确定性知识,也把它视为是合理的、甚至是唯一正确的,不容许有任何人对其有丝毫怀疑或改变。他们积极维护它,对那些表示异议或不服从者予以打击、压制,因为这些人破坏了他们所认定的确定性情境———安身立命之所。比如,古希腊时期的理性知识提供给人一种确定性,使人们能够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关系。中世纪的人们虽然受到宗教神学知识的奴役,但也正是这些知识所提供的确定性,使他们精神上有所依托,有所追求———他们从确定性的宗教神学知识中体验到了生存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渴望摆脱现世痛苦获得来世幸福的人来说,宗教神学知识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他们至少获得了现就是对“终极”、“绝对”的无限向往与追求,这是人类高层次精神生活的需要。雅斯贝尔斯就曾指出,若“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知识的确定性也经常会被统治阶级、强势群体利用,作为论证现实生活合理性的武器,使被统治阶级、弱势群体安于现状。这也正是我们应该批判的,需要我们利用知识的不确定性来加以弥补。三如上所述,人类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承认、尊重知识的确定性,而这对于成长发展中的中小学学生而言更显得必要。那么,学校教育关注知识的确定性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第一,知识的确定性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因而成为可能。学生发展离不开知识,需要全面、系统的知识基础作为发展的后盾,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学生没有知识却获得了所期望的发展。西方也曾有谚语云:“空袋子不能直立”。如果我们关注知识的确定性,那么就会向学生传授一些相对基础性或基本性的知识,比如一些真理乃至公理知识。我们知道,真理、公理也即一些不言自明的知识或假设是我们进行判断、推理的依据,若丧失了这一点作为基础,始终怀疑公理的确定性,甚至去“钻牛角尖”,那么后面的知识学习也就很难进行,更谈不上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了。强调知识的不确定性是必要的,但只有在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说,在承认知识确定性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确定性知识时才有意义。因为有了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才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分析和推理,也才有可能发展理性认识能力。若一开始就强调知识的不确定性,往往容易使没有多少知识基础的低年级学生无所适从,使知识基础本来就不怎么扎实的“后进学生”更加没有自信。第二,知识的确定性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教师指导,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因而成为可能。笔者认为,虽然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不是靠学校教育、教学直接传授道德规范与法则等知识来实现的,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道德规范与法则的知识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并存的今天,学生的道德选择必然会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的选择并不意味着都具有正确性、合理性,它们当中很有可能存在着狭隘性、荒谬性,有悖于代表人类总体利益或当代社会总体利益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是一些相对确定性的知识或观念体系,这些知识必须通过学校教师传递给学生。虽然教师不能强迫每一个学生都接受那些确定性的道德、价值规范与法则,但是他们完全有责任、有义务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道德选择,比较不同道德法则、价值观并重新作出抉择。教师的这种积极正面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学生陷入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当我们的学生有了确定的道德规范、法则可以信奉和遵循时,他们的道德品质发展也就将成为可能。第三,知识的确定性使学生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获得心灵的安顿。诚如前文所述,人类有追求确定性的本能或需要,因而喜欢那些确定性的知识、观念体系。学生也是如此,而且需要更为迫切。知识的确定性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容易理解的东西就容易被驾驭,而对容易被驾驭的东西,个体就不会感到有多少恐惧和压力。可以想象,当一个学生发现某道习题的答案竟然有好几个,而且每个答案都有道理、无法取舍的时候,必然会感到紧张甚至恐惧。而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是确定的,如果掌握这些知识就可以去解决它所面对的问题,就必然会感到轻松些。知识的确定性还使学生坚守自己的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