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人生幸福郑雪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幸福心理漫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郑雪教授关于幸福心理的问题人生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幸福?你幸福吗?幸福水平可以测量吗?为什么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福?如何才能获得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类个体具有的天赋权力。在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然而,什么是幸福?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每个人都按照各自的方式去谋求幸福。普通人对幸福的理解幸福就是有吃有穿。幸福就是拥有金钱与财富。幸福就是获得事业成功。幸福就是得到爱情。幸福就是当官掌权。幸福就是保持青春美丽。儒家幸福观儒家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良好的道德品质。向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道家的幸福观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崇尚返归自然,逃避尘世,过原始质朴和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佛家幸福观苦谛:人生只有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痛苦。集谛:痛苦的根本来源在于“爱”与“痴”。灭谛:摆脱痛苦的“生死轮回”,只有灭除贪爱欲望,修行念佛,消除无知。道谛:达到幸福的彼岸即“涅槃”的方法与途径,即八正道(见、思、语、业、命、精进、念、定)。佛教基本教义与其说是一种关于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获得幸福的理论与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说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摆脱痛苦的理论与方法。西方感性主义的幸福观幸福是一种感觉,来自于人的感性。认为人的幸福就在于人的感性生活,在于感性欲望的满足与快乐,而这些满足与快乐本身就是道德的。两种感性主义的幸福观,一是只停留于肯定现时肉体的快乐,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肉体的快乐看作是最高的善。另一种是在肯定感性幸福的同时,强调精神幸福的价值高于自然欲望满足的价值,强调长远的快乐,为了长远的幸福有时可以放弃暂时的快乐。肉体享乐主义惜勒尼学派的阿里斯提卜从自然主义的感觉论出发,认为肉体的快乐比精神的快乐更迫切、更强烈,所以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他强调现实的、眼前的、感性肉体的快乐才是真实的快乐。提倡要“及时行乐”、“有花堪折直须折”,“吃吧,喝吧,快活吧,因为你将来要死的”。阿里斯提卜这种强调及时享受肉体快乐的幸福观比较粗俗,把快乐主义变为庸俗的纵欲享乐主义。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幸福是一种精神上的一种安宁的感觉。他说“当我们说快乐是一个主要的善时,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幸福生活是天生的最高的善,而快乐又是幸福生活的具体内容或目的,所以快乐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伊壁鸠鲁明确地把快乐与善联系起来,以快乐作为善的标准,把善归结为快乐,表现了突出的快乐主义的特点。爱尔维修“利己与利人”的幸福观。人的本性:自爱与爱人。人一方面是具有感性的肉体的人,趋乐避苦、自爱自保是人的本性之一;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的人,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能离开别人,别人是自己存在和幸福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爱他人是人本性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公共幸福是由所有个人幸福组成的,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并不矛盾,而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了他人或大家的幸福,这不是真正的幸福,这种利己不利人最终会给个人带来灾难与痛苦。西方理性主义的幸福观理性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传统,古代以苏格拉底、柏拉图、斯葛特学派等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理性主义强调理性作用,贬低感性与情感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们认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于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乐只会玷污理性,荒废人生。理性主义的幸福观有两种:一种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和谐说,一种是以犬儒学派和斯多葛学派为代表的禁欲主义。禁欲主义犬儒学派把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点推向禁欲主义的极端。他们认为,美德就是关于如何控制自己、抑制自己欲望的知识。能够自制就是善,就是有德的人,不能自制,不能抑制目己欲望的便是恶,就是无德的人。犬儒学派主张通过抛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来接近至善,也就是用克制欲望来求得善,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柏拉图的和谐幸福论幸福公式:幸福=蜜泉+清凉剂他说:生活中有两道泉在我们心中涌流着,一道是快乐,可以比作蜜泉,另一道是智慧,可以比作清凉剂,我们必须设法将这两种东西配成可口的合剂。单纯的感性生活不能获得幸福,而单纯的理性生活也不能得到幸福。因此,善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混合的生活,是一种理性与感性、快乐与智慧混合的生活,是“蜜泉”加“清凉剂”的生活。基督教神学的幸福观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要达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只有对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归天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神学家看来,尘世生活不过趋向上帝天国的旅途,德行是达到幸福的手段。因此,只有在修道院中摆脱尘世的诱惑和纷扰,达到圣洁状态,才最能获得幸福。什么是幸福?心理学的理解幸福心理的结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整体生活满意感具体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幸福首先是一种个人的感情,可称之为幸福感。感情可分为积极快乐的与消极痛苦的两种感情。积极快乐的感情有舒适、轻松、满意、安心、兴奋、愉快、高兴、欣喜、狂喜等等,消极痛苦的感情有厌烦、沮丧、苦恼、伤心、悲痛、失望、焦虑、忧郁、忌妒、愤怒、惧怕、惊恐等等。如果一个人感受到的积极快乐感情比较多,而感受到的消极痛苦的感情比较少,那么,他所获得的幸福感就比较多。幸福是一种感情幸福是一种需要情绪的产生有赖于需要满足与否,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需要种类不同,由它们引起的情绪、情感也有所不同。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即喜、怒、哀、惧就是与不同需要满足与否直接联系。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满意、愉快、欢乐与幸福等不同程度喜的情绪体验;当需求受到阻碍,人们往往产生不满、憎恨、气愤等不同程度怒的情绪体验;当人们需要的、珍视的东西失去时,就会产生痛苦、悲哀、压抑、苦恼等不同程度哀的情绪体验;当人们受到威胁,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恐惧、害怕、担心、忧虑等不同程度惧的情绪体验。幸福是一种认识幸福的产生不仅有赖于需要满足与否,而且需要认知过程参与,因为需要是否满足必须由个体的认知来评判,幸福必须要个人来感知和体验。影响幸福心理的认知因素主要有幸福的感知、自我评价、社会认知比较等等。生活满意度:自己对自己生活的主观评价。幸福是一种行为活动幸福的产生有赖于人的行为活动。只有通过具体的行为活动,我们才能认知幸福的事物,满足自己的各种各样的需要,进而产生幸福的情感。积极的行为活动如学习、工作、家庭生活、社会政治活动、志愿者工作、业余娱乐与休闲活动、体育运动,甚至是追求宗教信仰等等这些活动都与同幸福感有着较强的关系。幸福与个人行为目标及目标的实现情况相联系。积极的快乐的情感与目标的出现和维持有关,也与靠近目标及实现目标有关。而缺少目标、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指向目标活动的受挫则会使人产生消极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你幸福吗?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幸福可以测量吗?幸福感测量量表为什么有人幸福、有人不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关于幸福根源的心理学理论幸福心理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环境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行为目标论适应理论人格情景一致性理论认知模式论社会比较论精神分析论为什么人们对幽默会发笑和快乐?人们不会知道幸福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也意识不到寻求幸福行为的真正原因。因为幸福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的精神现象。弗洛依德认为在人的无意识领域中,存在大量的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本能倾向,包括吃、喝、排泄和睡眠等等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以及攻击本能。这些本能能量的聚集,使人紧张不安,这就要求发泄。当能量得到发泄,人们就会松弛,感到快乐。因此,无意识本能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快乐原则”,凡是快乐的就追求,凡是痛苦的,就避免。启示:不能更分压抑自己的本能。环境强化论有钱就有幸福吗?行为主义者认为幸福是环境刺激的产物,快乐是由环境的奖励(或强化)刺激产生的,而痛苦是来自环境的威胁和惩罚所导致的。强调环境对幸福心理的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确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幸福很重要,因为,社会环境为人们满足自身需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启示:创造幸福生活的条件。需要层次论幸福是有吃有穿,爱情,还是成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就是人生幸福的层次论。它揭示了人对幸福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在连温饱也无法满足的人看来,安全、爱情、自尊和荣誉等等都是次要的,他的快乐与幸福首先就在于解决温饱问题。当有了温饱后,他的幸福首先就在于求得生存的安全。有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保障,人们才将幸福寄托于爱情、归属与自尊等等,以此类推。当一个人到达需要的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时,其自我的潜能充分地发挥,由此而产生的幸福感就是人精神上最大的幸福感和最高境界的幸福,这种最大幸福感被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启示:攀登幸福的“金字塔”。行为目标论要知道一个人是否幸福,必须要了解他为之努力奋斗的主要行为目标及目标的实现情况。积极的快乐的情感与目标的出现和维持有关,也与靠近目标及实现目标有关。缺少目标、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指向目标活动的受挫则会使人产生消极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启示:确立适当的个人目标体系,分清目标的主次,目标的高低适中。适应理论为什么通常我们不会因呼吸到空气而快乐?为什么“摸老婆的手,好像左手摸右手”?积极的或消极的生活事件会导致人们不同的感受,但是,适应过程使人趋于平静。启示:生活要富于变化。人格情景一致性理论为什么有的人喜欢独自看书思考,有的人喜欢活动和交友?只有当人们的人格与情境相适应时个体才会体验到高水平的幸福感。例如外倾者在社会情境中更幸福,如果外倾者住在修道院或尼姑庵,那么他们将比内倾者更不幸福。有人发现外倾的囚犯不如内倾的囚犯幸福。启示:寻找或创造适合自己的环境。认知模式论为什么不管天晴还是下雨老公公都开心,老婆婆都不开心?乐观者与抑郁者的认知模式,人们在信息输入、加工和储存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幸福感水平。认知的角度启示: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任何事情都有两面,要更多看到事物的积极面,从消极的事件中看到积极意义。契科夫的“向企图自杀者进一言”。社会比较论概念:把自己的能力、感觉、境况、观点等与他人相比较,这个过程就叫做社会比较。一般情况:向下比较是自我增强的,向上比较是自我威胁的,因而导致不同的感受。启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向上比较与向下比较的两面性。幸福在何时何地?幸福就在当下—与上帝的交谈报告完毕谢谢大家美女高清壁纸柴莞尔嚤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